-
名老中医朱文锋经验方
一、滋阴柔筋汤组成:熟地20克、生地20克、白芍20克、麦冬12克、地骨皮10克、知母10克、当归12克、桑枝12克、忍冬藤20克、桑寄生12克。功效:滋阴降火,养血柔筋。主治: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风湿行痹,或温病之后肢体痿废,证属阴虚血燥,筋失濡养,经气不利者。方解:方中熟地、生地、白芍可以补血滋阴,麦冬、地骨皮、知母能滋阴凉血、清热除烦,当归补血和血,白芍、当归相配又能柔肝调经止痛,桑枝、…- 13
- 0
-
肠道湿热证的证候特点
肠道湿热证主要见于痢疾、腹泻等病证中,与其他部位的湿热证相比,由于病理特点的不同,其证候也有许多特殊之处。肠道的病变以大便泄泻或便秘为主要表现。肠道湿热证除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等症外,其大便的改变一般见泄泻,但其便质、便次等则因病种不同而有差别。可以是泻势急迫,便稀如水,可以为便溏不爽,或便如黄糜而腥臭,或下痢赤白有粘冻,并有里急后重。肠道湿热证的病理特点之一是由于泻痢易伤阴津,故常为热盛而…- 29
- 0
-
内风证的病机不只是四种
内风证是由于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而并非感受外邪所致。其证候具有眩晕、麻木、震颤、抽搐等特点。一般认为,导致内风证的病机有肝阳上亢、热极生风、血虚动风、阴虚动风四种。其实引起内风证的原因尚有阳虚动风、气虚动风、气厥动风、痰迷动风等。比如小儿慢惊风,症见手足徐徐抽动,神疲面黄,嗜睡露睛,食少腹胀,大便清冷,四肢不温甚或厥逆,舌淡脉弱等,此种动风,辨证属于脾肾阳气亏虚所致,故为阳虚或气虚动风证。又如痫病发…- 17
- 0
-
论“心移热于小肠”之非
“心移热于小肠”之说,不知出于何人何书?大约是根据心与小肠相表里的道理,认为心有热可传于小肠,而为心与小肠俱热。症见心烦,口舌生疮,口渴,小便短赤,甚或淋沥涩痛、尿血,舌尖红,脉数等。治宜导赤清心。其实脏腑间移热的论述,出于《素问·气厥论》,但书中并无心移热于小肠之说,而是称“心移热于肺”,“胞移热于膀胱”,“膀胱移热于小肠”。这里应引起重视的是“胞移热于膀胱”之说。以往对于“胞”的解释,吴昆、张…- 17
- 0
-
从“阳加于阴谓之汗”理解汗的机理
《素问·阴阳别论》指出:“阳加于阴谓之汗。”《临证指南医案·汗》说:“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吴瑭亦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故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所以,无论生理性或病理性的汗之有无、多少,都应从阴阳盛衰及其相互关系是否协调来加以理解。汗受体内阴阳相互作用的影响,汗的分泌与调节主要由卫气主持。汗又有调节体温,保持机体阴液与阳气…- 31
- 0
-
突出脏腑特性,阐发气机升降
一、脏腑特性的概念与意义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说:“补泻系于苦欲,苦欲因于脏性。”李中梓《医宗必读·五脏苦欲补泻论》亦说:“夫五脏者,违其性则苦,逐其性则欲。”可见脏腑是有特性的,如“肝喜条达”、“肺性肃降”、“六腑以通为用”等,皆属脏腑特性之谓。朱氏指出,所谓脏腑特性,是对每一脏腑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等从整体上所作的高度抽象。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 21
- 0
-
重视辨别病势,注意因势制宜
朱氏通过长期对疾病病理的研究,于1982年在其《略论病势》一文中,首先正式提出了“辨病势”的概念。他认为疾病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邪正相争的运动、变化之中,因此,临床诊断时,除了要辨别疾病的原因、性质和病变的部位以外,还应注意审察病势。一、辨病势的意义与内容中医学历来重视病势的辨别。早在《内经》中就强调要知病情的标本缓急,掌握病变的传变规律。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 19
- 0
-
强调病证结合,完善诊疗体系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必要性朱氏认为,病与证是不同的诊断概念,各自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本质作出判断,通过病名诊断,可以确定该病全过程的病理特点与规律;通过辨证诊断,可以确定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性质。注重从贯穿疾病始终的根本矛盾上认识病情,证则主要是从反应状况上认识病情。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只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正如朱肱《南阳活人书》所说:“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 17
- 0
-
主张脑另立为脏,创立中医心理学科
朱氏指出,当代医学模式正在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应该说中医学的整体认识框架是与这种医学模式相吻合的。中医文献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其中有不少是光辉而独到的认识。虽然没有“中医心理学”这一名称,但却像一座藏有珍宝的矿山,有待我们去挖掘。整理中医学的心理学思想,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对于探讨中医学的整个学术思想体系,充实中医学术的内容,促进整个医学模式的…- 20
- 0
-
区分症病证概念,开展病名规范研究
朱氏认为,病名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中医病名简朴,病、症、证概念混淆,一病多名,或多病同名,病种不全,内涵外延不够明确,尤其是内科疾病多以症状或病类作为病名,从而影响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不能满足当代中医临床诊断的实际需求。因此,病名规范研究,是关系到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课题。朱氏对中医病名规范研究,首先是从整体上确定病名规范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原则。他通过长期探索,取得了…- 21
- 0
-
探讨辨证规律,建立辨证统一体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但长期以来,中医学对于证的辨别,缺乏规律性、系统性认识,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证名,论著中难以辨别,讲授中难以口给,而临床上的证候更是千变万化,学用不易。随着中医学理论和对辨证论治认识的不断发展,关于辨证的规范化、系统化,已被提到了发展中医学术的重要地位。朱氏长期潜心于辨证规范化的研究,以宏观整体思想为指导,以临床实用为目的,从错综复杂…- 29
- 0
-
明理探微、求律创新的中医学家朱文锋(简介)
朱文锋,湖南常德人,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40载,学验俱丰。现任中医诊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十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在教学科研中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劳模、省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朱氏在中医学术上不仅勤求古训,兼通中西,尤其勇于刻意创新,探微索隐,…- 40
- 0
幸运之星正在降临...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恭喜!您今天获得了{{mission.data.mission.credit}}积分
我的优惠劵
-
¥优惠劵使用时效:无法使用使用时效:
之前
使用时效:永久有效优惠劵ID:×
没有优惠劵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