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表里本指判断疾病的病位是在表或在里。表证的概念在八纲中其外延比较清楚,而里证的外延则很广。我们应把里证作为一个负概念,就是除外表证者都是里证,即“非表即里”之谓。
然而对表证的病位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表证就是皮毛、肤腠、经络的病变。虽然从解剖上说,“表”一般是指皮毛、肌腠等组织结构。但我们绝不能将解剖上的体表与辨证的表证等同起来,否则就会把一切皮肤上的疮疖、瘙痒、皮下水肿、斑疹、肌肤甲错、皮肤发黄等,统统都认为是表证。而把一切皮肤肌腠等处未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病变,都会当成是里证。这样,表证、里证就不必医生根据病情去辨,只要进行解剖观察就行了。其实,中医学所指的病位,其本质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不能作机械地理解。如脾气下陷不等于脾脏下陷,肝气郁结不等于肝脏实质有病。
因此,对于表证的概念,可以认为“表证是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现轻浅证候的概括。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病初起阶段。”这样便对表证的邪正关系、病程、病位、证候等作了较为全面地概括。然而,这仍然只是给表证下了一个形式化的抽象定义。这个定义并无益于对表证的认识。因此中医还要通过症状描述来确定表证的内涵。就是说是否为表证,一定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即应有新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等表证特征性证候。皮肤肌腠等部位的病变,若无表证的特征性表现,仍不得称为表证;内脏的某些病变,若有表证的特征性证候时,仍当诊断为表证。有表证的特征性证候,再加上有感受外邪等起因,一般便可作出表证的诊断,所以表证是一个概念很清楚的证。当代中医关于表证的概念与实际已很一致。现代西医承认表证事实,但至今没有很满意的病理解释,故表证的病理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表证的确切病位到底在何处?一般认为表证主要包括六经辨证中的太阳病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中的卫分证。关于太阳病证的病位,众说纷纭,很不统一。有指膀胱者,有认为在肺者,有认为是心肺者。肺主卫气而统一身之表,其位最高,开窍于鼻,故无论邪气从外经皮毛而入,或是从上经口鼻而入,其直接病位一般都应归属于肺。表证的病位归属于肺的认识,对于温病卫分证的脏腑定位来说,诸家的认识较为一致,如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对于表证的辨证,一般认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是辨别表证的主要依据,并且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但临床也有恶寒发热并见不属表证者,当引起注意。如瘟疫等邪所致急性传染病,在高热的同时,往往伴有恶寒,甚至寒战。然此种发热恶寒,绝非表证,而是里热炽盛,气机郁闭,阳气不得宣达所致。正如《寒温条辨》所说:“在温病,邪热内攻,凡见表证,皆里证郁结,浮越于外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八、邪气出入与证候转化的关系邪气出入,实际指表邪入里和里邪出表两种情况。邪气的出入进退,对疾病的轻重转归有着必然的影响,与证候的转化也有密切关系。
表邪入里,是指先出现表证,随着邪气的深入,而后出现里证,且表证消失,即表证转化为里证。常见于外感病的发展过程中,是疾病向纵深发展的反映。如外感初起,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脉浮、苔薄白等表证,若因失治或误治等,可致病邪在表不解,正不胜邪,病邪就会由皮毛、经络内传脏腑,这时表证的表现就会随里证的产生而消失,出现高热、面赤、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洪数等一派里实热证的表现。此时之治,就不需辛温解表,而是应清泻里热。
由此可以看出,表邪入里与证候转化,是因果相连,同步进行,密不可分的。证候的转化,是病邪由表入里的具体反映,也是表邪入里的必然结果。这一认识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均能得到证实。
然而,严格来说,表邪入里与证候转化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但正因其二者同步进行,密为一体,所以言表邪入里,实际也寓表证转化为里证。言表证转化为里证,也含表邪入里。似乎二者分与不分无关紧要,所以在有的中医书籍中则称“表邪入里”为“表证入里”。但是这种合二为一的提法,无论从逻辑学角度或数学角度来看,均为不妥。它不仅容易在概念上产生混乱,而且也容易造成对表里两纲关系的认识产生误解。即既然有“表证入里”,也肯定会有“里证出表”,这种联想必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里证能否转出为表证?这与对表里及表证、里证概念的理解有关。从理论上说,里证并不是不可以转出为表证。如宋本《伤寒论》187条言太阴转为阳明;322条言少阴转为阳明;379条言厥阴转为少阳,都是三阴转出阳明或少阳。温病学家叶天士也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认为营分证可以通过透热而转出于气分。
实际上,里邪出表,决定着病情的轻重转归。如里邪达表,邪从外解,病情减轻,疾病向愈。
但里邪达表并不意味着先患里证,随着邪气外达,表证出现而里证消失,即并非里证转化成了表证。里证转为表证,临床上很难举出这样的实例。就《中医诊断学》各版教材对此问题阐释所列举的例子来看,里证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汗出热解,或见斑疹透露;或麻疹患儿疹毒内陷,这时加强护理,准确治疗,因势利导,托邪外出,可使疹毒外透,疹点再现,热退喘平。但是,例中汗出、斑疹外透等表现,仅仅能反映病邪外透,由里达表,邪有出路,随着上述症状的出现,使部分邪气从肌表外解,所以病情也随之减轻。
里邪出表,只是说病邪有了向外透达的趋势,即病邪由较深的层次转出于较浅的层次,而并不是说由里证转变成了表证。这里所说的“表证”,则是指具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等表证特征性表现的证候。故不能将“里邪达表”称之为“里证出表”。这一点明代张景岳早有告诫:“……自表而入者,方得谓之表证,若由内以及外,便非表证矣。”所以,“里证(邪)出表”虽然提法上与“表证入里”相对应,但“表邪入里”之“里”,不仅反映着病邪由浅入深,也寓意了表证已经转化为里证。而“里证(邪)出表”的“表”,只反映着机体驱邪外出的途径,切不可误认为是里证转化为表证的简称。临床上有本为里证,然后又出现了表证,甚至表证比里证的证候更为明显,这属于旧病合并新感,或者是表里同病,也并不是里证转变成了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