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移热于小肠”之非

“心移热于小肠”之说,不知出于何人何书?大约是根据心与小肠相表里的道理,认为心有热可传于小肠,而为心与小肠俱热。症见心烦,口舌生疮,口渴,小便短赤,甚或淋沥涩痛、尿血,舌尖红,脉数等。治宜导赤清心。

其实脏腑间移热的论述,出于《素问·气厥论》,但书中并无心移热于小肠之说,而是称“心移热于肺”,“胞移热于膀胱”,“膀胱移热于小肠”。这里应引起重视的是“胞移热于膀胱”之说。

以往对于“胞”的解释,吴昆、张景岳认为是指精室与女子胞。马莳、王安道等则认为是膀胱之中又有一胞。考“胞”字,《内经》有多种含义,其一为指心包络,如《素问·痿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此“胞络”当为心包络。心包可代心受邪。心有热即心包络有热,心包络有热,则可通过手厥阴心主之脉历络三焦而下移于膀胱。

《素问·气厥论》原文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癃是指小便困难,甚至闭塞不通。心(心包络)移热于膀胱而在下见小便困难、溺赤甚或带血,这与所谓“心移热于小肠”的表现相似。清·程国彭认为“心主血,心气热,则遗热于膀胱,阴血妄行而溺血焉。”《古今医案按》曰:“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故溺血……宜导赤散加栀、芩、淡竹叶……”便是其证。

另一方面,《素问·气厥论》称“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说明小肠热当为肠鬲塞而不大便,上则口疮糜烂。同时小肠与小便并无直接关系,因而把小便困难、尿赤涩痛、尿血等归属于小肠热也有不妥。总之,“心移热于小肠”当是“心包移热于膀胱”,将心包移热于膀胱,膀胱移热于小肠,简化为心移热于小肠,省略膀胱这个中间环节是不对的。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明理探微、求律创新的中医学家朱文锋》。刘伍立 朱咏华 黄惠勇 欧阳建军 整理
2
本条ID:14122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