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脏腑特性,阐发气机升降

一、脏腑特性的概念与意义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说:“补泻系于苦欲,苦欲因于脏性。”李中梓《医宗必读·五脏苦欲补泻论》亦说:“夫五脏者,违其性则苦,逐其性则欲。”可见脏腑是有特性的,如“肝喜条达”、“肺性肃降”、“六腑以通为用”等,皆属脏腑特性之谓。朱氏指出,所谓脏腑特性,是对每一脏腑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等从整体上所作的高度抽象。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在这里,“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六腑各自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便是对五脏六腑各自特性的概括。脏腑各自的特性主要包括:肺性肃降;脾性主升,喜燥恶湿;肝气升发,性喜条达;肾性潜藏;心性喜动主明;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等。脏腑特性虽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但两者并不等同,不能混而为一。脏腑特性所涉及的内容较之脏腑功能更为广泛,概括性更高。每一脏腑的特性,一般是根据古代哲学观点(如阴阳五行),脏器的形质,解剖位置,生理功能,气化状态(如气机的升降出入),病变特点,治则用药,与自然界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有机地综合,并予高度抽象而提出来的。中医对脏腑功能的认识,如五脏藏精气,六腑传化物,心主神明,脾主运化,肝主疏泄等,固然也是高度的概括,但较之脏腑特性则仍是比较具体的。故对脏腑特性的理解,较之掌握脏腑功能更为困难。

正是由于特性是以脏腑为单位,综合了有关诸因素所作的高度抽象。所以对于认识脏腑学说的本质,理解脏腑的病机和脏腑病证的治疗等,有更大的指导意义。如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生理特性,真实地概括了六腑生理活动的总趋势,从而说明“不通”、“失降”就是六腑病理变化的总机制。这对于近代对“急腹症”的认识和治疗具有突破性的指导作用,短短数语,使不少“急腹症”患者免除了手术之苦和死亡的厄运。因此,正确认识脏腑的特性,并据脏腑特性理论指导临床诊疗,如治湿当知理脾,治肝多用疏肝理气等。

二、气机升降的病理与诊疗

朱氏指出,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学对于物质运动基本形式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气机升降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各脏器具有不同的气机升降表现。气机升降失常的病变范围极为广泛,其性质有升降不及、太过、反作的不同;气机升降涉及到病因病机、治疗药物等各方面。因此,气机升降不仅从“动”的角度具体指明了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并且贯穿于中医病因学、病理学、治疗学、方药学等整个学术体系之中。

各种致病因素可以导致人体气机升降的失常。如六淫外袭,则可出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秽湿着里,气机不宣”,“三焦湿郁,升降失司”(《温病条辨》)。“因于暑,汗烦则喘喝”(《素问·生气通天论》)等气机逆乱的病理变化。同时,由于六淫之邪的自身性质有轻扬重浊、阴阳升降的不同,故在侵犯人体致病时,有寒湿伤人,下先受之;风火伤人,上先受之;寒令气收;暑令气泄;风火上扰;湿性下注等不同特点。七情致病尤能影响气机的升降。如《素问·举痛论》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足以说明情志活动对气机升降的影响。至于痰饮瘀血等,它们既是气机升降失常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又能阻碍气机的通畅,而互为因果。

朱氏认为,病理上的虚实盛衰与气机升降的太过和不及在概念上不完全相同。前者主要是从“量”的多少而衡量病变中的邪正关系,后者主要是从“动”的反常趋势来谈疾病中阴阳气血顺逆变化的病理特点。如阳气亏虚,一般是指体内热能不足,能量减少,机能活动减退所致的一系列病变。而清气下陷是指精微物质未能升发输布反而随糟粕下泄,或内脏不能维持固定于一定位置而下垂等病理现象。当然,气虚与气陷、阳虚与阳浮等从本质上来说不能截然分开。“量”的多少必表现为一定的不同升降形式,而“动”的趋势必然以物质的“量”作为基础。

因此,升降太过并非全是实证,升降不及亦非全是虚证。例如眩晕耳鸣,既可因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之虚,又可因肝阳上亢、痰浊上蒙之实。癃闭便秘,既可因腑气不通,肺失肃降之实,又可因脾气下陷,命门火衰之虚。故临床时必须全面分析,既要注意疾病的虚实补泻,又要注意调理气机升降。

根据气机升降的理论,中医学中也指出了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趋向性能。这种性能是由各种药物所固有的性味、质地和它在治疗中对气机升降所造成的影响而决定的。临床上可针对病位和病势的趋向,而选用升降浮沉不同特性的药物,以纠正人体气机升降的失调。大体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质地较轻的药物,其药理作用大多趋向升浮,分别具有升阳、发表、散寒、行气等功能,一般用于治疗气机郁闭、病势下趋之类病证。凡味属辛酸、气属寒凉、质地沉重的药物,其药理作用大多趋向沉降,分别具有潜阳、降逆、收敛、泻下等功能,一般用于治疗病势上亢,气机失降,滑泻不固之类病证。如参、芪、升、柴之升提,龙、牡、石决、代赭之重镇;诸“花”之升,诸“子”之降;牛膝之引药下行,桔梗之载药上行……都与气机升降密切相关。李时珍说:“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降,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而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此非窥天地之奥而造化之权不能至此。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之物,亦在人也。”这是对药性升降及其临床运用的很好概括。

由于气机升降失调是病理变化的主要内容,故许多治疗法则都是针对气机病变的趋势而提出来的。《内经》中首先提出了“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和“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的治疗原则。例如用釜底抽薪法治疗肺热壅盛,气机宣降失常的喘咳;针刺素髎、人中可升血压以治休克;艾灸足底涌泉能治血涌于上的鼻衄等。温病学家吴鞠通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提出了“病始于下,而盛于上者,先治其下,后治其上;病始于上,而盛于下者,先治其上,后治其下”的具体法则。唐容川在治疗血证时指出:“上者抑之,必使气不上奔,斯血不上溢,降其肺气,顺其胃气,纳其肾气;气下则血下,血止而气亦平复。”上与下,既代表了病变部位,又体现着气机升降顺逆的机转,决定着所应采用的治法和处方用药。而治疗目的就是“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即使气机升降复其常态。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明理探微、求律创新的中医学家朱文锋》。刘伍立 朱咏华 黄惠勇 欧阳建军 整理
2
本条ID:14121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