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医之“窍”

窍,从穴,有洞、孔之义。又从窍引申为事情的关键,如决窍、窍门。朱氏认为中医学所指的窍,一般可理解为体内通达于外界的孔洞。然而有的窍乃泛指一个器官,如眼窍系指整个眼,鼻窍不仅指鼻孔,故窍又不可绝对作孔洞理解。以往未将窍作为一类独立的器官,认识尚有欠完备之处。

一、论窍之数

以往每称人体有五官九窍。其实,口、鼻外观虽为三窍,其内则只二窍,即鼻通于喉,口通于咽,故又有称喉窍、咽窍者。前阴在女子实有二窍,溺窍通膀胱,经窍通胞宫;男子外观确只一窍,在内则有溺窍、精窍之分。这样,所谓九窍,外观虽是头面阳窍七、下部阴窍二,而其内则是阳六窍、阴三窍。对此,吴鞠通《温病条辨·九窍论》、张志聪《侣山堂类辨·辨督脉》阐发了九窍阴阳互义之理。舌虽是“苗”而不是“窍”,但舌下有唾液腺之开口处,即廉泉、玉英。石芾南《医源》说:“乳窍下通于肝胃,脐窍后通于命门。”乳窍有二无疑,脐乃母体与胎儿间气血、信息相通之要道,为生命之门户,故谓后通命门。出生后虽脐窍很快闭合,但仍可通达体内外之信息,故仍可视作为窍。

汗孔即毛窍,又称玄府、鬼门,言其细微幽玄,肉眼难察,但确有孔,遍布全身,不可胜数。

此外目尚有泪窍,左右各一,下通于鼻。

综上所述,窍之数为:眼窍二(眼本身又有泪窍各一),耳窍二,鼻外窍二、内窍一,前阴窍二(溺窍、精窍或经窍),后阴窍一,毛孔无数。此外体内尚有多窍,如《难经》四十二难说心有“七孔”,四十四难所说贲门、幽门、阑门等,亦当为窍,《医贯》谓膀胱“上无所入之窍,止有下口”,其实膀胱既有下窍,也有上窍。

二、论窍之功

中医学以往多强调窍的活动由脏气所决定,窍主要是反应内脏的状况,而对窍本身的功能,窍对脏腑的促进作用,则论述得不充分、不系统。

黄元御《素灵蕴微》:“七窍者,神气所游行而出入也。”头部七窍为感觉器官,目视物,耳闻声,鼻嗅气,口舌辨味,外界信息由窍而入。体内信息又可反映于窍,如喜怒忧悲常反映于目,肾气虚则耳失聪,肝血亏则目不明。所以官窍是体内外信息交换之窗口。同时,窍是体内精气出入之门,又是体内代谢废物外泄之途。

《灵枢·口问》有“邪走空窍”之说,《温疫论·标本》亦说:“诸窍乃人身之户牖也,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窍在病理过程中,一是常为邪气侵入之门;二是机体能动抗病,或通过治疗而欲驱邪外出,都常借窍为途径;三是药物常从窍入,或在窍直接用药,以发挥治疗作用;四是窍的开合,尤其关系到闭、脱两种危急症的诊疗和预后判断。

三、论窍脏关系

《内经》强调脏与窍之间的配属关系,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但窍脏间的关系,并不局限于一脏配一窍的固定模式。其实每窍经络相连、气化相关、气血精津的循环灌注等与多个脏腑的生理、病理相关。头面诸窍与脑(元神)直接相通,而元神对各脏腑器官、各种内外信息,都有整合调节作用。正是这种窍脏间整体相关的理论,大大丰富了中医诊断学、治疗学的内容,为许多诊疗方法的创立,如眼科的五轮八廓学说,耳诊法及耳针疗法等,找到了阐明其机制的理论基础。

四、论窍间关系

窍与窍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制约、影响、互补,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如头面诸窍相关,诸窍通脑,互相配合,方能完成对事物的认知。诸窍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狐惑病见眼、口溃烂;鼻塞可见耳闭,鼻气不通常见苔厚口不知味,大便秘可有口臭等。在治疗上窍与窍之间起到相互沟通的作用。如利前阴可以实后阴,尿闭毒蕴可经肠透析,刺鼻取嚏可治疗癃闭等。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明理探微、求律创新的中医学家朱文锋》。刘伍立 朱咏华 黄惠勇 欧阳建军 整理
2
本条ID:14122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