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以降,习将太阳伤寒称为表实证,太阳中风称作表虚证。从实质上看,辨证时所说的“表”,主要是指病位在外,并含有病程较短等含义在内;“虚”是指疾病的性质属虚。而一般所指的“虚证”,在概念上是“精气夺则虚”,诸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类。
把太阳中风证称作表虚证的临床依据,主要是“汗出”(以及脉缓等),汗出是症状、是现象,是否就是本质、就是虚证呢?显然不能这样简单地理解,否则大汗出之阳明白虎汤证、濈然汗出之承气汤证,也就不是实证而属于虚证了。
前人之所以将太阳中风证称为表虚证,分析其原因大约有二:一是言肤表处于疏松状态,而不是毛窍闭伏;二是与伤寒麻黄汤证表实的概念相对比而言。然而,太阳中风证虽卫表疏松而有汗,病人体质亦可能较弱,所引起的邪正相争可能不如麻黄汤证剧烈。但若将其病理本质视作虚证,则是欠妥的。因其毕竟是感受外界风寒之邪为主,仍属“邪气盛则实”的范畴。故桂枝汤一般归属于发表之剂,而不列入补虚之剂。临床上,除了把太阳中风证称为表虚证外,还把玉屏风散、牡蛎散等所主治的汗出、恶风、易感风邪、脉浮弱等,亦说成是表虚证。在这里,虚的本质是对的,但对“表”的概念却不能作“表证”理解。因为这种汗出等症,一则从本质上看不是因为感受外邪而引起的、卫阳抗邪于表的表证证候,二则其病理本质并不仅仅是“体表”的病变,而是由于内在阳气等不足,以致不能固护肤表,不能耐御外邪。虽病变的关键症状是“汗出”,病变反映的场所主要是在“表”,然而将其称为表虚证,则不仅与感受外邪所引起的表证的概念上容易造成紊乱,且使人忽视病变在里的病理本质。
那么,既有体虚,又感外邪,形成头痛身疼,汗出恶风,脉浮缓等症,即所谓体虚外感,是否可称为“表虚证”呢?这种称谓固然无明显错误,但是病情总有一方为主,若是以虚为主,则其证应归属于虚证,其治以补虚为主;若是以外感为主,则属于表证范畴,其治当以解表为主。
总之,虽从理论上说,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之间,其证候可以任意组合存在。但以上所说的两种“表虚证”,在概念上都有不够严谨之处,容易造成误解。故前者宜称作风寒表疏证,或太阳中风证,或风中卫表证。后者宜称为里虚表疏证,或气虚表疏证之类,而不可笼统地使用表虚证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