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研究伤寒原著,强调学习诊治大法
俞氏治伤寒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熟读精读而登仲景之堂,旁参剖析而入仲景之室。至于融会贯通则靠不断的临床实践。唯物辩证法是学习指导的指南针,诊治大法是学习研究的重心,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是学习应用的一贯要求。”其成就主要表现为:一、善于学习,探骊得珠俞氏学习本论,主要采取直读、横读、综合读三种方法。这是由浅入深,由初学到独立思考而至进行探讨研究的三个步骤。直读即按原条文顺序读,要求理…- 30
- 0
-
伤寒学家袁家玑经验方
一、复脉定痛方组成:炙甘草12克、潞党参18克、桂枝9克、瓜蒌15克、薤白10克、丹参15克、川芎10克、红花7克、法半夏10克、枳实10克、广木香9克。用法:水煎,日服一剂,分温三服。适应证:冠心病脉律不齐,胸闷心痛,动辄心悸,倦怠乏力,面白肢凉,舌质淡紫。二、加减藿朴夏苓汤组成:藿香10克、厚朴10克、法半夏10克、黄连10克、葛根12克、杏仁9克、苡仁15克、车前仁10克、竹茹10克、苍术1…- 34
- 0
-
研究伤寒层层深入探奥旨
袁氏十分崇尚《伤寒论》,反复研究六十载,认为这部经典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医学著作,它不仅一直指导着我国历代医家的临证治疗,而且从唐宋以来,其影响远远超出我国,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一、溯源流明版本仲景《伤寒杂病论》原书共十六卷,是论述外感疾病和内科杂病的专著。仲景原序名为《伤寒卒病论集原序》,根据考证“卒”实为“杂”字之误,是传抄和简笔造成…- 29
- 0
-
伤寒学家袁家玑临证旨要(简介)
袁家玑教授,贵州省贵阳市人,中医药世家出身,一代名医施今墨先生高足,为国内著名伤寒学者。袁氏研究《伤寒论》溯源流、明版本;论贡献、述发展;究六经、识本质;辨寒温、谈异同;论厥阴,正歧义。数十年学仲景之法,锲而不舍,博学不穷,笃行不倦,诚为后学之师。袁氏临证治病,兼采各家所长,立方遣药,不图矜奇,精炼平正,善用经方治疗重证。擅长内科杂病及温病诊治,对冠心病及中风等病辨证论治尤多心得。袁氏曾与任应秋等…- 47
- 0
-
现行《伤寒论》成书时代的质疑
1985年8卷3期的《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曾刊载了我的质疑,从宋代林亿校书前的古代文献、六朝前医家治伤寒的情况、医方进化的脉络、现存张仲景方四个方面来探索《伤寒论》的成书时代。此处不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讨。一、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诸书中有关内容来看现行《伤寒论》与张仲景的关系1.《千金要方》:一般认为,孙思邈在撰《千金》时未见到张仲景的著作。如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云:“孙思邈为千金方…- 25
- 0
-
精勤博学的伤寒学家李培生(简介)
李培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专家,著述丰硕,曾多次主编全国中医药院校伤寒论教材及其教学参考书,并著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等三部伤寒学专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本文对李氏在伤寒学术研究上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若干伤寒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确属发前人所未发。对其学宗仲景、旁及百家的治学态度和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李氏读书注重源流,探…- 30
- 0
-
阐释《伤寒杂病论》诠解“中医肿瘤学”
一、中医治癌历史久远辨证规范遵循六经祖国医学虽没有“癌症”、“恶性肿瘤”之病名,但对癌瘤认识源远流长。早在殷墟甲骨文字就记载有“瘤”的病名。《周礼》记“疡医”专门医治“肿疡”(肿瘤病),战国成书的《山海经》载有抗瘿瘤(颈部肿物)药物。公元7世纪的《晋书》有“初帝目有大瘤疾,使医割之”的手术记录。宋代《卫济宝书》第一次使用“癌”字,谓“癌疾初发,却无头绪,只是肉热痛……”。《仁斋直指方》谓:“癌………- 35
- 0
-
温病与伤寒关系之探讨
一、伤寒孕育了温病,温病发展了伤寒中国医学到了汉代,张仲景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其中《伤寒论》按六经分证系统讨论了外感疾病的治疗规律,至今仍被奉为圭臬。2000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注释,已有了重大的发展。但《伤寒论》毕竟详于寒而略于温;到清代发展起来的温病学说,是一个重大突破。邓氏认为,伤寒孕育了温病,温病发展了伤寒,正如吴鞠通《温病条辨》凡例说的“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 29
- 0
-
主研伤寒阐幽发微——思路方法和谐统一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著作,由于它首开辨证论治的先河,理法方药比较完备,内容明确而系统,故倍受历代医家的推崇。李氏长期以来,致力于对该书的思路方法、文献、理论和临床的研究,所获不匪,兹将其主要成果分列于下:一、溯源探流承上启下古往今来,任何一门学科的成就,都不是孤立发展起来的,可以说都离不开合理的继承和当代成功经验的借鉴,仲景完成《伤寒论》这部旷世之作亦不例外,正如他在《伤寒论》自序中所说那…- 27
- 0
-
精研《伤寒》擅治肝病的李昌源(简介)
李昌源教授,四川省铜梁县人,1933年开始学医。迁居贵州省后,先后在毕节、省中医研究所、贵阳中医学院从事临床和教学凡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已80高龄,仍自强不息,坚持临床治病活人。李氏精研仲景《伤寒论》,上溯《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下参各注家和温病学说,融会贯通,务求公允,切合实用;对《伤寒论》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运用娴熟,善用经方,结合时方,加减化裁得法,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李…- 38
- 0
-
伤寒温病学说,既应合流,更须发展
一、寒温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太史公说他作《史记》,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何氏认为研究中医外感热性病正好用上这句话。自从仲景根据《内经》天人相应之理,创立六经辨证论治学说之后,至今千余年,中医治疗外感热性病的理、法、方、药不断得到补充发展。历代医家,虽持论不同,但理无二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伤寒温病学说不仅应该合流,而且还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创新。故伤寒温病,不能强行划分,今举一些显…- 25
- 0
-
弘扬《伤寒论》辨证论治原理
张氏临床技能的提高首先植根于他对《伤寒论》辨证论治原理的研究和运用。《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结合实践的经典医著。历代医家倾心研究者数十数百,而习学运用者数千数万。研究者各有心得,运用者各取所需,虽然仁智万殊,而俱有所获,对临床辨治疾病起着决定性指导作用。张氏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研究,他从四个方面认识和阐发《伤寒论》的精神,并以之指导临证实践。其一,从六经主证把握辨证论治的纲…- 29
- 0
-
谈《伤寒论》的辩证法思想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全书内容贯穿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辩证法思想,作者“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内经》治病求本的思想指导下,从大量临床实践中结合古代朴素辩证法,认识到疾病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病机实质的变化,必然透过现象表达于外,医者运用四诊,通过外部现象便可探索其病机实质,即所谓辨证。随证立方遣药,每证必有一方,证以方为基础,方以证为归宿。《伤寒论》一书的核心实质是建立在辨证论治上,而辨证又…- 32
- 0
-
探索伤寒六经方证本质,倡“病理反应层次”学说
《伤寒论》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医经家)与临床医学(经方家)结合起来,成为理、法、方、药完备,内容明确而系统的中医辨证论治经典著作,确定了中医学自成体系的发展方向。古今数百注家对其诠释与推敲,而间不容栉,实际上成为后世医家在临床上采取措施,总结经验,探求新知的理论支柱。此书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郭氏认为,仲景采取“寓理于事,因事明理”的总结方法,沿用《热论》三阴三阳的概…- 27
- 0
-
谈孙思邈对伤寒、温病的基本认识
人生天地之间,既禀自然界之常气以生,也感其异气以病,故孙氏曰:“伤寒、温病,自古有之。”对伤寒论治,张仲景虽早有专著——《伤寒杂病论》传世,但在孙氏撰《备急千金要方》时,惜因“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而未窥全书。他为使“人人知方,免遭夭枉”,遂“博采群经,广设备拟”,以博广二字为宗旨,搜集论治伤寒温病之方,编为上下两卷。本《内经》“诸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概念,而以“伤寒”名篇。到了编著《翼方》时…- 18
- 0
幸运之星正在降临...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恭喜!您今天获得了{{mission.data.mission.credit}}积分
我的优惠劵
-
¥优惠劵使用时效:无法使用使用时效:
之前
使用时效:永久有效优惠劵ID:×
没有优惠劵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