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一年四季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青壮年及年长儿发病率较高。
根据病情发展分四期,即发病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发病初期相当于发病后第1周,体温呈梯形上升,至39~40℃,伴恶寒、纳呆、胸闷、腹胀、腹泻等症。极期相当于发病的第2~3周,高热持续不退,呈稽留热,伴全身中毒症状,消化系统症状明显,食欲显著减退,出现玫瑰疹、白痞、肝脾肿大,相对缓脉。严重者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心肌炎等并发症。缓解期相当于发病后第4周,体温逐渐下降,伴消瘦、乏力、脱发。恢复期从第4周末开始,体温正常,食欲逐渐增加,1个月后体力逐渐恢复。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感染湿热病邪所致。初起湿热蕴结卫气,阻滞脾胃,症见头痛身重,神疲倦怠,胸闷纳呆,腹胀口黏,尿黄,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蕴结阳明,化火化燥,症见持续高热,面赤烦渴,口苦耳聋,腹胀胁满,舌红苔黄。胃肠热盛、腑实燥结,症见腹痛剧烈,胀满拒按。热邪燔灼营血,则神昏谵语,惊厥,斑疹,鼻衄。后期邪衰正伤,气阴两亏,症见低热消瘦,口干神疲,舌红苔黄或光剥,脉细弱。
饮食原则
1.伤寒极期,为防止肠穿孔、肠出血,禁忌食用粗纤维食物及生拌冷菜和瓜果,如竹声、韭菜、序菜、英白、黄瓜。
2.腹胀腹泻,纳呆脘痞者,忌食油腻甘肥及胀气的食物,如肥肉、花生、板栗、南瓜、番普。
3.高热期间宜多饮开水,每日液体摄入量应2500~3000毫升,既可补充因高热而消耗的体内水分,又有利于细菌毒素的排泄。
4.伤寒因有明显的消化系统症状,故饮食宜清淡稀软而易于消化,如菜泥、挂面、豆腐、鸡蛋。
5.高热期间宜少食多餐,每日4~6餐,勿使过饱,以流质和半流质饮食为主,如牛奶、藕粉、鱼汤、果汁、米粥。
6.高热退后,纳谷渐馨,饮食宜少油少渣而清补,如猪腰、猪肝、虾仁、河鱼。
7.恢复期气阴两虚,宜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如西红柿、丝瓜、冬瓜、西瓜、荸荠。
食疗选方
1.西瓜1个,取汁代茶饮。适用于高热口干,烦躁,尿少便结。
2.鲜藿香50克,粳米50克。藿香捣烂取汁。粳米洗净,加水煮粥,至半熟时加藿香汁,煮稠粥,分数次食。适用于伤寒发热初起,胸闷纳呆,泛恶腹胀。
3.薏苡仁粉30克,杏仁10克(研细末),粳米50克。粳米洗净,加水煮粥,至半熟时加薏苡仁粉、杏仁粉,再煮稠粥,分数次食。适用于伤寒身热不彻,胸闷纳呆,泛恶尿少。
4.绿豆芽100克,椿根皮50克,金银花50克,红糖15克,加水1000毫升,浓煎至200毫升,代茶饮。适用于伤寒发热,烦躁,大便下血。
5.茵陈30克,陈皮10克,荷叶1张,加水浓煎,代茶饮。适用于伤寒身热缠绵,口苦胸闷,白痞晶莹,纳呆泛恶。
6.芦根1根,荸荠30克。荸荠洗净去皮,与芦根同煎,喝汤食荸荠。适用于伤寒后期,身热已退,口干舌燥,汗出,尿赤。
伤寒系急性传染病,在整个治疗期间都应隔离,除药物治疗外,饮食和护理对减轻病情、加快恢复、减少并发症显得十分重要。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为原则。高热神昏及肠穿孔、肠出血期间应严格禁食,高热期间以流质为主,身热渐退可改为半流质饮食。饮食总宜清淡而易于消化,即使身热退后,食欲恢复,虽然因体虚需要适当给予清补,但也须以稀软食品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