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本须两滋肺肾,建功求活血调气
名医简介郭谦亨(1920〜),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从临床征象来看,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患者病前体质属阴虚,此阴虚为先天禀赋所决定,其或表现为肺阴不足,或表现为胃热阴亏,而其根本则与肾阴——元阴的不足有关。本病病机以阴虚为本,热象为标。治当以滋养肺肾之阴为其主要法则,临床上依此施治,常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病者多为阴虚体质,且多情志不遂,这样既会化火伤阴,又易影响气机的正常升降,而致气血逆行,…- 34
- 0
-
名老中医郭谦亨经验方
一、消水鱼组成:鲤鱼一条(去鳞、鳃、鳍及腹内杂物,洗净,约重0.5~1.0千克)、赤小豆60克、蝼蛄2个(去足翅,微火焙微黄)、鲜生姜9克(切片)。功用:健脾醒胃,利水消肿。主治:水臌、水肿,经久不消,或消而复又肿胀,正气已虚者。用法:将豆、姜、蝼蛄纳入鱼腹内,加水煮熟,连汤分2~3次服。注意事项:(1)煎煮时切勿加盐。(2)服此方时同时配合服用活血、行气、利水之药,效果更好。二、乳癖消解汤组成:…- 19
- 0
-
谈胆囊炎及胆石症的分型论治
中医学中没有胆囊炎、胆石症之病名,但早在2000年前之《内经》中已有类似此病状之记载。如《灵枢·胀论篇》之“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及“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就颇似本病。以后自汉代张仲景之《金匮》中,始创大柴胡汤等对此病有相当疗效,以后历代诸家更有不少论述和治法。中医认为本病之因乃饮食不节,过食炙馎而酿湿生热,并与蛔虫及情志不遂有关。胆石的形成病机在肝胆气郁、脾胃湿热,二者互为因果,重者可…- 28
- 0
-
从温病学的过去、现状看未来
一、温病学的过去温病学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在明清时期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治法的独立学科。《素问·热论》、《伤寒论》和《温热论》三部著作,可视为中医外感病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医对外感病的认识水平。二、温病学的现状建国以来,温病学的发展,无论是理论的整理研究,还是临床验证、中西医结合、疗效提高、剂型改革等,成绩都是显著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温病理论的实验研究,在…- 19
- 0
-
谈孙思邈对伤寒、温病的基本认识
人生天地之间,既禀自然界之常气以生,也感其异气以病,故孙氏曰:“伤寒、温病,自古有之。”对伤寒论治,张仲景虽早有专著——《伤寒杂病论》传世,但在孙氏撰《备急千金要方》时,惜因“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而未窥全书。他为使“人人知方,免遭夭枉”,遂“博采群经,广设备拟”,以博广二字为宗旨,搜集论治伤寒温病之方,编为上下两卷。本《内经》“诸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概念,而以“伤寒”名篇。到了编著《翼方》时…- 19
- 0
-
毒犯心包,热结旁流案
张某某,男,41岁。患外感多日,因误用温燥而神识昏愦,辗卧,高热,大便时流浊臭水。四末发凉,腹部按之灼热而有硬块。舌绛红而中有干厚黑苔。脉沉细而有力。此为太阴风温兼阳明热毒内迫,本宜于辛凉清解中,配以清泄里热之剂,而误用温燥助邪,致使燥结肠中,旁流浊臭,浊气上干,逆犯心包,形成险证。大便虽时流浊水,必仍有燥结在内。拟用调胃承气汤合升降散,清其上而导其下,加犀角、牛黄,以清心包之浊邪:大黄10克(后…- 28
- 0
-
重气郁、明脏腑分别上下疗妇疾
郭氏根据自己数十年的临床观察总结,认为妇女血病常由气来,气病血即失和。“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郁则血滞,气虚则血脱,气逆则血乱行,气陷则血下崩。当然,血瘀气亦受阻,血弱气也失固,或失于开提。因此,他主张妇女病应重调气,理血必须调气,调气也须顾血。滞者宜疏,自不必说。即使虚者当补,也必须以补气为先,而调气又须明脏腑、别上下。脏腑之气血化生,运行之本,肝、脾、肾三脏尤为重要。妇人在不同时期,病之主脏…- 27
- 0
-
辨阴阳、求标本健脾益气治杂病
对于内伤杂病的治疗,郭氏崇尚东垣、景岳之学,并能兼收二家之长,又不囿于斯说。他常说:“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能,形以脾肾为根本,神以精气为化源,治病必求于本,本即脾肾,本即阴阳。本强则形能生而壮,本衰则形弱而夭。故治脾病以虚为本,以湿为标;治肾病以阴阳偏虚为本,偏亢为标,全在灵活辨证耳。”1.治脾以虚为本、以湿为标:脾为五脏之根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清阳下陷,阴血失统,甚至由于运化失司,难以开清散…- 28
- 0
-
研伤寒、验临床寒温纵横论少阳
郭氏据自己体会评论了数百年寒温之争的是非曲直。认为伤寒、温病两种学说,总的来说,都是以外感病为研究对象,但具体研究的又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疾病,各具特性。温病学说是受伤寒学说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并补充了《伤寒论》对外感热病认识和辨治的不足。因此,二者的共同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可谓祖国医学中的一双奇葩。应摒弃自宋以来的各持己见的片面性争论,求得整体上的统一,创立新的中医外感病学。学习温病学,首先要探…- 25
- 0
-
承仲景、融叶吴鉴古酌今探温病
50多年来,郭氏孜孜不倦地研读仲景、叶吴学说,穷源竟委,探古发今,诊治了大量温病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温病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一、温病病因毒邪论自温病学诞生以来,一直沿用六淫学说作为温病的致病主因,特别是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将其统称为“温邪”,并分为风热、暑热、温热、燥热等。但历代学者尚未明确提出毒邪与六淫病邪的关系。在50年代,郭氏提出了温病毒邪学说,认为吴又可的“杂气”学…- 39
- 0
-
现场实验验证预防理论
1982年,郭氏领衔成立了“中医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研究”课题组,承担了卫生部下达的研究课题。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他不顾年迈体衰和冠心病发作的危险,先后数十次到疫区调查,对出血热患者的病情、证候、体质进行系统观察,提出了“扶正养阴”的预防观点,研制了“出血热预防片”。在陕西关中、湖南津市等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地区,历时三年,对两万余例次易感人群,按照现场试验的研究方法,随机抽样、双盲对照试验观察,确定其…- 26
- 0
-
卫气营血证候动物实验研究
从1986年开始,郭氏指导研究生完成了卫分证、气分证(包括热邪壅肺、阳明热炽、阳明热结、湿热气分证、湿热中阻等)、营分证、血分证、热毒神昏、暑热痉厥等11个动物模型。在造模时,尽可能符合温病病因学理论,采用复合因素造模。如湿热中阻证、湿热气分证,创制了自动调控温湿度,以模拟湿热气候的“湿温造模箱”,采用蜂蜜猪油食品加细菌:即湿热气候,加饮食失节(脾湿),加生物因素(毒邪)。在感邪途径上,也基本符合…- 22
- 0
-
卫气营血主证客观化标准化的研究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历代温病学家从大量临床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有可靠的实践基础,有较强的针对性。它与现代医学对传染病的分期颇有相似之处。如卫分证的病理变化相当于急性传染病的前驱期及症状明显期之早期,气分证相当于衰竭期。80年代初,郭氏在国内专业学术会议上多次提出,卫气营血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根据病变的客观规律所创立的,是客观的、系统的、动态的,但也是笼统的、模糊的,缺少对生理病理的内部结构…- 25
- 0
-
注重实验研究的温病学家郭谦亨(简介)
陕西中医学院教授郭谦亨,系我国著名中医温病学家,从事中医工作55年,在长期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成绩卓著,硕果累累。他曾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研制成功“出血热预防片”等有效新药。培养了40余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出版了《温病述评》等10余部学术专著,发表了60多篇学术论文。本文着重介绍了郭氏在温病学上的贡献和学术观点、医疗经验。郭氏主张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中医,较早提出温病学实验研究的…- 30
- 0
幸运之星正在降临...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恭喜!您今天获得了{{mission.data.mission.credit}}积分
我的优惠劵
-
¥优惠劵使用时效:无法使用使用时效:
之前
使用时效:永久有效优惠劵ID:×
没有优惠劵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