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医生”

冬至阳生,气暖如春。有朋来访,会于舍上书屋。闲谈之中,问及“医生”一词之由来。因告以所知:“医生”《内经》称为“医工”,治病之工匠。而《周礼》之“医师”是官名,“掌医之政令”。

今凡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者,都称“医师”,以与中等卫生学校毕业之“医士”区别。

“医生”之称,起自唐·贞观元年。李世民当上皇帝,为了医治疾病保护健康,开始设置学校,为贵族培养医师。在“太医署”的管理下,设医博士1人,助教2人,以医师、医工助之,掌教医生,其中医生共40人。这里医生的称号,是指学习医学的人,与现在所谓之“学生”义同。至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他于10万户以上之州,设医生20人,以下的设12人,各在当界内巡疗。

此所谓之“医生”,已非单指学生,而是别有新义,成为业医者之通称。相沿至今,人都通晓,惟其义不甚了了。

医,《周礼·天官》云:“医,治病也。”《回春录》云:“医者,生人之术也。”生,《韵会》云:“死之对也。”《万病回春》云:“医道,古称仙道,原为活人。”说明医生一词,是治病活人之意。将此作为业医者之通称,是人们对医生术德之赞誉和信赖,而无等级之观念。此即“医生”之新意。

为医者如何无愧于这一美称?《内经》有“五过”、“四失”之戒。孙思邈以“精”“诚”二字教导。他云:“学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喻嘉言引前贤之言云:“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要能知天时运气之序,明性命吉凶之数,辨虚实之分,定顺逆之节,原疾病之轻重,量药剂之多少,觉微洞幽,不失细小”,才可谓之精。至于“诚”,孙思邈云: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发恻隐之心,有好生之德。凡求治者,不得问富贵贫贱,要廉洁正直,普同一等,皆如至亲。认真负责,一心赴救。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也不能炫耀声名,诋毁诸医。这是古人对医生的要求。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各有自己恪守的规范。如龚廷贤之“医家十要”,陈实功之“行医五戒”,律己勤学,精诚求纯。我在习医时,瑞西公是以“求精怀仁,慎思明辨,胆大心小,智圆行方”十六字为训。今则更应勤奋不倦,精益求精。以预防保健,治病救人为天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能如是,才称得上孙思邈说的“苍生大医”,才真正无愧于“医生”这一崇高的称号。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注重实验研究的温病学家郭谦亨》。刘国强 郭月英 孙守才 整理
2
本条ID:14157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