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审湿、热、燥,随机以应变
名医简介周炳文(1916〜),吉安地区医院主任医师。乙脑应分“暑秽湿淫”、“暑热亢盛”、“暑温化燥”等三大病因证型。其证型出现与不同运气客主变化及当令气候有关。高热、昏睡、抽搐是“乙脑”三大主症,但随着湿、热、燥的偏重和兼挟其他种种因素,往往改变应有主症,或伴现多种兼症,用药亟需临机应变。一般受邪愈重者,则热势愈高,昏迷痉厥也愈甚。但是,发病于湿秽偏盛之年的患者,暑秽湿浊互为遏郁,虽然深度昏迷,抽…- 35
- 0
-
透热重香薷,息风别虚实
名医简介王少华(1929〜),江苏兴化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江苏省名老中医透热擅用香薷“乙脑”属中医学暑病范畴,在秋前发病者称暑温,秋后发病者称伏暑。暑为阳邪,火化最速,故往往发热伊始,即“热入心包”而神识昏迷,“热极生风”而肢体抽搐,若再进一步发展,则热消肺气而呼吸衰微,热耗肾液而化源告竭。如能及时透热,使邪不里传而外达,趋向脉静身凉而告愈。可见透热实为治“乙脑”的关键。如何透热,治法有三,并均以香…- 37
- 0
-
清热解毒终为主,逐秽分消或凉营
名医简介王季儒(1910〜),天津长征医院主任医师。由于人体强弱不同,天时气候不同,地区燥湿不同,受邪深浅不同,年龄老少不同,故发病有轻有重,治法有难有易。一般说,少而强者易治,老而弱者难治,治疗及时者易愈,贻误病机者多危。而治疗法则,或清气解肌,或攻下逐秽,或化湿分消,或清营凉血,或开窍熄风。因证施治。治法虽有不同,而清热解毒则始终不离。清热解肌法暑温与风温不同,风温初起多先伤卫分。暑温之邪伤人…- 29
- 0
-
辨治乙脑病,着眼热、痰、风
名医简介江育仁(1916〜),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儿科学家。“乙脑”在急性期的高热、昏迷、抽风和在恢复期、后遗症期出现的不规则发热,以及各种精神神经症状,都具体地反映了中医“热”、“痰”、“风”的病机转归。因此,“乙脑”虽属温病范畴,但必须认识到每个温热病均有其各自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应区别其共性中的个性。暑为阳邪,最易化火。本病急性期都有发热,且感染愈重,发热愈高。热极可以生风,风火相煽,灼津…- 30
- 0
-
暑兼寒湿证诸葛行军散
名医简介唐福安(1917〜),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唐福安主任医师善用诸葛行军散治疗暑兼寒湿证高热,常获极好效验。诸葛行军散相传是蜀汉诸葛武侯所创。当时行军作战处在山岚瘴气弥漫,疾病丛生这种十分险恶的环境中。患有头昏头晕,身热恶心,胸闷腹胀,中恶泄泻者不计其数,甚有昏迷不省人事,幸得行军散及时治疗,才使他们转危为安。行军散曾为蜀军的防病治病作出过极大的贡献。清·王士雄所著《随息居霍乱论》中载有行军…- 32
- 0
-
小儿暑热症清上温下方
名医简介徐小圃(1887〜1957),沪上已故名医,著名儿科学家。暑热症,因其见于盛夏暑季,故又有“夏季热”、“暑期热”等称。本病为小儿所独有,在1〜5岁之麻疹、泄泻后期尤为多见。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调节机能未臻完善,或病后体虚不足,入夏以后,不耐炎热酷暑的熏蒸,感受暑热之邪,耗伤津液而罹患本病。其主症为发热持续不退,起伏少汗,头额干灼而两足不温,烦躁,口渴多饮,小便频多且清。患儿每见形体羸瘦…- 31
- 0
幸运之星正在降临...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恭喜!您今天获得了{{mission.data.mission.credit}}积分
我的优惠劵
-
¥优惠劵使用时效:无法使用使用时效:
之前
使用时效:永久有效优惠劵ID:×
没有优惠劵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