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热案析

名医简介

姚荷生(1911〜1997),原江西中医学院教授。

1970年暑期,江西省某医院病房两例患夏季热伴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儿因西医疗效不佳,请我会诊。余观两儿之病,同发于夏季,其主症均有消渴、泄泻、尿多、久热不退。但其中1例形体消瘦,皮肤弹性较差,面色白,唇舌俱红,烦躁声高,张目不眠,渴喜冷饮,大便色深,指纹青紫。另1例形体稍胖,面色黄滞,轻微浮肿,唇舌俱淡,倦怠嗜睡,有时烦躁,音低弱,口渴不欲冷饮,大便如蛋花。前者诊断为暑热伤津,后者诊断为脾虚受暑(暑湿伤气)。治疗一则清热生津,用生脉散合清络饮;一则清暑益气,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均服5剂。处完方药,余对患儿家属交代饮食宜忌:前者可大量吃西瓜汁代茶,后者则不能吃西瓜、水果,可用陈仓米(或陈谷),灶心土煎水代茶。并对服药后症状改变及愈期作出预先判断。余告知西医同道及患儿家属,本病转归过程,第一是口渴改善,第二是小便次数减少,第三是大便转稠,第四才是发热见退,如果急于要求退热,甚至外用冰敷,内服退热药,那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疾病愈期当在5〜7日左右。但前者恢复较快,后者恢复可能稍慢。服药3天后,两个患儿病情均按我事先所说症状次序好转。服完5剂,发热均退。前者病已痊愈,嬉戏如常。后者下地不久即踡依母膝。复诊再给七味白术散2剂,带药出院。

此次会诊,因为病房由西医对疗效进行观察,取得满意疗效,中西医同情赞许有加。其实我认为只要严格按照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是可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夏季热一病,属中医疰夏范畴,然中医素来不太重视病名,认为应该治病求本,即辨求病因病机。病发于夏季,夏季为“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其气,火土交蒸,产生时令偏胜之气湿热相合的暑气,暑为病因,两儿相同,但一偏暑热,一偏暑湿。因两儿体质不同,一瘦一肥,一薄白一黄滞,白而瘦者,说明素质偏燥;黄而肥者,说明素质偏湿。尽管同受暑邪,前者则为燥化伤津,后者则从湿化而伤气,因此两儿的体态神色等症状截然不同。辨证既明,论治则应针对病因病机而调整机体功能,所谓补偏救弊,故一以甘寒清热生津,一以甘温清暑益气。至于饮食且忌,口渴一症虽为津液不足,但前者之渴属热邪伤津,后者之渴为气不布津,西瓜甘寒俗称天然白虎汤,清热即可生津;陈仓米、灶心土甘温益脾助气而后津液得布,看似饮食宜忌,实与选方遣药一致。愈期的判断,乃根据中医理论,七日一来复,五日为一候而定。而愈期的先后,因前者病因为暑热,热为阳邪,热性急迫,其进速,其退亦快。后者病因为暑湿,湿为阴邪,湿性濡滞,其进缓,其退亦慢。理论如此,临床上亦多数如此。

由此可见,中医治病,必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严格掌握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才能发挥方药的应有作用,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就是这个道理。

(伍炳彩、汪栋材、刁军成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卷》
2
本条ID:15040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