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梁剑波(1920〜),广东肇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广东名老中医。小儿夏季热是我国中南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夏季婴幼儿特有的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症,与中医所称“小儿疰夏”、“暑热消渴”、“饮溺病”、“阳明经热证”等颇相类似,近代也称“婴儿汗闭性暑热症”、“小儿暑天发热口渴多尿综合征”。
梁老认为本病的成因除与体质因素有关外,尚有下列4个方面:一是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入夏后,每因断乳后伤食停痞,蕴而发热;二是禀赋不足或病后体虚(尤其是气阴不足),入夏之后,不耐暑热熏蒸,遂致伏燥、伏火,发为本病;三是小儿素体肺胃热盛,盛夏暑热蒸迫,肺气与胃阴受损而致本病;四是夏季发热缠绵日久,蒸热不止,阴损及阳,肾阳不振,脾阳运化失职,脾肾两虚也可发病。
一、伤食停痞
主症为入夏之后发热,持续不退,无汗尿多,渴欲饮水,小腹胀实,便溏厌食。舌红、苔黄厚腻,脉多滑数,指纹紫滞。多见于夏天断乳,过食生冷饼饵,导致伤食成痞,痞积化热与暑热交缠,遂成此证。治宜和中消导,清暑泄热。方用梁老自拟地金保和汤加味:地骨皮、鸡内金、独脚金、青蒿、莱菔子、连翘、神曲、山楂、茯苓、法半夏、陈皮。
若停痞腹部胀实者,宜和中消痞,清泄退热,用蒿甲和中饮:青蒿、鳖甲、牡蛎、佩兰、枳实、茯苓、神曲、麦芽、水仙子、荷叶、白芍。
二、伏燥伏火
主症为发热持续不退,蒸热无汗,口渴而小便短赤,烦躁不安,夜睡不宁,或兼咳嗽(但肺部检査未见异常),夜热早凉。舌尖红、苔薄白干或黄干少津,脉多数疾。此乃去年感于温燥,肺金未清,又逢暑热,伏燥骤发为病;或体内湿热素蕴,暑热湿火并发为病。治宜清金润燥,佐以消暑。伏燥者用自拟加味川贝瓜蒌散治之:川贝母、瓜蒌皮、山栀子、黄芩、枇杷叶、甘草、地骨皮、青蒿、橘红、花粉、冬瓜仁。伏火者用自拟寒芩四逆汤:寒水石、黄芩、生石膏、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丹皮、玄参、银花、灯芯草。若小儿肝火炽盛,兼见目赤唇红,夜寐躁扰骱齿者,治宜泻肝清暑,降火生津,予自拟三石龙胆汤:生石膏、寒水石、石斛、龙胆草、山栀子、生地、柴胡、黄芩、甘草。
三、暑伤肺胃型
主症为长期发热,常持续2〜3个月,气温愈高,发热愈高,夜热早凉,口渴多饮,小便清长,患儿虽病但精神尚好,玩要如常,食欲无大改变。舌质淡白或淡红、指纹红紫,间或不显,脉数。此为暑伤肺胃,气阴损耗。治宜清暑透热,益气养阴。可予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地骨皮、青蒿、白薇、荷叶、白莲花。如症见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手足心热,则用自拟育阴清暑二至生脉散:花旗参、五味子、麦冬、竹叶、玄参、葛根、地骨皮、银柴胡、女贞子、旱莲草。
四、脾肾阳虚
主症为长期低热不退,朝盛暮衰,精神萎靡,而色统白,形体消瘦,甚或足冷便溏,食欲不佳。舌淡白、苔净,脉细数乏力,指纹淡白隐约不清。多见于疾病中、后期,为久病及肾、上盛下虚之证。治宜温脾固肾,护阴潜阳。偏于肾阳虚者,用梁氏附桂缩泉饮:制附子、肉桂、益智仁、桑螵蛸、乌药、补骨脂、龙齿、石斛、青蒿;偏于脾虚者,用举元煎或参苓白术散加地骨皮、白薇,长服一段时间方能奏效。
例1周某,男,3岁,1991年8月21日初诊。
患儿1个月前起发热,高热持续9天,入院治疗后体温稍下降3天,因索食荔枝7、8枚,体温骤然升高,此后持续不退。经用多种抗生素、退热药治疗未效,遂出院请中医治疗。住院期间査血常规、肝功能正常,X线胸透及其他多种检査均未见异常。刻诊:体温38.9℃,形体消瘦,面白唇红,肌肤干燥,触之灼手,胸腹、手足心热,晨轻暮重。烦渴、口臭、腹痛、拒纳食,大便不爽,小便清长。舌红、苔白稍厚,指纹紫滞。诊为小儿夏季热(暑伤肺胃,停痞化热)。治宜清里消痞,透解暑热,予地金保和汤加减。
处方:
水煎分多次服,3细。
24日二诊,服上药后,每天轻泻2〜3次,大便黄褐色,粘腻质胶。发热略减,肌肤微汗出,烦渴减轻。腹胀消除,已进粥食。舌较红、苔薄白,指纹紫色。痞积已消,宜改投益气养阴,清透暑热之剂。予王氏清暑益气汤加青蒿、白薇各6g,地骨皮10g。每日1剂。2煎兑服,连服7日。
31日三诊:体温已正常,精神眠食日渐好转,口渴消失,暑热已除,肺胃阴津渐复。拟花旗参3g,麦冬6g,五味子2g,上3味炖猪瘦肉服食,以巩固疗效,1月后随访,患儿痊愈。
患儿因夏日伤暑,肺胃阴伤发为夏季热,复食生冷停痞,痞积化热,积热交阻,高热不退。故先予内下热结,兼透暑邪,使痞热暑邪分消,抑其鸱张之势。继以再投益气养阴,清暑透热之剂善后。
例2简某,女,2岁半,1992年7月13日门诊。
患儿4周前突发高热、咳嗽,经当地卫生院治疗3天后咳嗽好转,但发热持续不退,时高时低,后转市某医院治疗。叠经抗生素、激素、抗病毒口服液等治疗无效。体温稽留于39.5℃〜40.1℃之间。延梁老会诊时见:腋温39.5℃,形体消瘦,肤热灼手,头及四肢尤甚,无汗,口渴,小便如常,胃纳尚可。易发脾气,唇干,舌嫩红,指纹深红。X线胸透检査心肺未发现异常,血及大小便常规检验均正常。细询其家长,谓患儿去年夏季亦曾有类似发热史近2个月。诊为小儿夏季热(暑伤肺胃,气阴两伤),治宜育阴益气,清暑透热。方拟二至生脉散加味。
处方:
清水煎服,3剂。
16日复诊:服药后,腋温37.8℃,烦渴略减,舌嫩红,指纹红。效不更方,原方加荷叶12g。续服5剂。
22日三诊:体温正常,诸症已除,唯口微渴,舌嫩淡红,指纹淡红。三伏时节,虑其复发,予养阴健脾巩固疗效,参苓白术散去陈皮、砂仁,加石斛、玉竹。连服1周而愈。
患儿因气阴素亏,腠理不固,故2年来逢炎夏司令,阴阳失于平衡,调摄失度,发为夏季热。本例除通常的肺胃阴伤外,还有久热津亏伤及肾阴,故投以育阴益气,佐以清透暑热,使阴平阳秘,故热退病愈。
小儿夏季热以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症。虽然无并发症,至秋凉多可自愈,但本病对小儿体质造成损害,也给家长造成严重心理压力,故仍需积极治疗。根据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本病必本虚标实,故治疗时须注重维护阴津阳气,即挟其他因素,仍当以此为原则。
小儿体质娇弱,易虚易实,而汗与小便俱属阴津,异物同源,故王纶《明医杂著》)关于“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的治疗原则在本病应用时应当慎重,仍应以益气生津为大法。又小儿“脾常不足”,治疗时当顾护脾胃功能,俾其气血津液生化之源旺盛,使正气渐强,方能早日驱邪外出。
热退之后,须防来年再发,可用自拟经验方蒿皮四物汤作巩固治疗:
本方益气补阴,轻透余热,热退后连服1〜2周,效果良好。
本方多渴而欲饮,可每天以“冬瓜玉露汤”代茶:
水适量煎汤作清凉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