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终为主,逐秽分消或凉营

名医简介

王季儒(1910〜),天津长征医院主任医师。

由于人体强弱不同,天时气候不同,地区燥湿不同,受邪深浅不同,年龄老少不同,故发病有轻有重,治法有难有易。一般说,少而强者易治,老而弱者难治,治疗及时者易愈,贻误病机者多危。而治疗法则,或清气解肌,或攻下逐秽,或化湿分消,或清营凉血,或开窍熄风。因证施治。治法虽有不同,而清热解毒则始终不离。

清热解肌法

暑温与风温不同,风温初起多先伤卫分。暑温之邪伤人最速,发病即径入阳明。故有高烧、多汗、烦渴、头痛等症。虽用辛凉解肌,必以大清气分为主。因炎热天气,热邪熏蒸于内,暑热蒸腾于外,内外交炽,一片火炎之象,热能耗阴,故《素问·刺志篇》中说:“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此时辛温解表,固当禁用,即辛凉解表亦当少用,以免风煽火动,更助其炎炎之势,宜清暑解毒汤(自定方)主之。

生石膏30g、鲜芦根30g、僵蚕10g、蝉蜕5g、薄荷5g、忍冬藤20g、连翘20g、六一散20g、鲜荷叶12g、知母10g、鲜西瓜翠衣30g。

头痛加苦丁茶5g,蔓荆子炭2g,羚羊角粉0.6g,《局方》至宝丹,或回苏散。盖暑温头痛系内热上蒸,故虽头痛而有汗,与风寒之头痛不同,风寒头痛则无汗。故风寒头痛宜发散,暑温头痛宜清热。少加蔓荆子炭者,取其引经上至巅顶也。

呕吐加竹茹30g,藿香6g;大便溏泄加黄连5g,扁豆15g,川朴5g;神昏加安宫牛黄丸1粒;高烧不退加羚羊角粉、犀角粉各0.6g。

暑温既是表里俱热,当以清热为主,白虎汤专清暑热,故以为君;鲜芦根、薄荷清肃上焦以解肌;僵蚕、蝉蜕轻清以透表;忍冬藤、连翘清热以解毒;六一散、鲜荷叶、鲜西瓜翠衣专清暑热,服后可微汗而解。暑温自汗,勿遽止之。吴鞠通说:“勿止暑之汗,此治暑之法也。”清·陆九芝说:“汗为人身之宝,夏日一闭汗即病。”故暑温之多汗者,不能固涩以止汗,清热则汗自止。

攻下逐秽法

清·雷少逸说:“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盖天之暑热下降,地之湿热上蒸,则空气中含有秽浊之气,人在其中,由口鼻而受,侵犯肠胃。肠胃为秽浊之地,同气相求,内邪与外邪相结,则秽浊盘聚中焦。郁积愈久,毒热愈炽,蒸发于外,则出现潮热谵语,面目俱赤,腹部胀满,大便闭结,或如败酱,舌苔老黄,或起芒刺,必须攻下逐秽,排毒外出,以澄其源,则热邪自解。清·王孟英说:“邪有下行之路,腑气通则脏气安也。”宜白虎承气汤(自定方)主之。

生石膏30g、知母9g、大黄6〜15g、枳实6g、芒硝6〜15g、厚朴6g、薄荷5g、僵蚕9g、蝉蜕5g、桑叶9g。

此即表里两解之剂,白虎加桑叶、薄荷、僵蚕、蝉蜕清气以透表,大承气攻下以排毒,内外分消,暑热自退。

化湿分消法

乙脑有偏热偏湿之分,偏热者,清气解肌可愈;偏湿者,则宜化湿分消。凡暑湿弥漫三焦,则出现身热不畅,胸脘痞闷,面赤耳聋,口渴不欲饮,或小便赤短,大便不利,舌苔厚腻秽浊,脉数。宜芳香化湿,上下分消。清暑化湿汤(自定方)主之。

鲜藿香15g、鲜佩兰15g、鲜薄荷15g、杏仁10g、滑石30g、通草6g、忍冬藤30g、连翘15g、黄连5g、川朴5g、僵蚕9g、弹锐5g。

如脉洪数加生石膏30g,知母9g;胸脘痞闷加白蔻2g;耳聋加九节菖蒲9g;大便水泄加扁豆皮15g,茯苓12g,泽泻10g;痰涎壅盛者加黛蛤粉30g,竹沥水30g。

暑必兼湿,此方即以化湿为主。鲜藿香、佩兰芳香化浊;滑石、通草淡渗利湿;黄连苦寒燥湿;杏仁、厚朴一走上焦,一走中焦,皆能条达气机,俾气化则湿行;鲜薄荷、僵蚕、蝉蜕清肃透邪;银花、连翘解毒清热。合之而能上下分消,化湿解毒。

清营凉血法

暑气通于心,心主血,暑热侵犯心包,则营血燔炽。清·叶天士虽营血分治,然入营者,必然伤血,入血者,必然伤营,故营血症状多同时出现,不过有轻重之分。主要症状为高烧,或神昏谵语,或重度昏迷,或皮下出血、齿衄、鼻tt等,舌质红绛或深绛,或无苔或舌苔黄绛,脉细数或弦数。宜清营凉血,清营汤加减。

生石膏30g、生地15g、麦冬15g、玄参10g、丹皮10g、银花30g、连翘15g、滑石15g、犀角粉0.6g、神昏谵语加九节菖蒲10g,天竺黄10g,川郁金10g,安宫牛黄丸1粒;两目直视加石决明30g,龙胆草10g,羚羊角粉0.6g。

皮下出血,或齿衄、鼻衄加鲜茅根30g,大小蓟各15g,三七粉3g,栀子炭9g,大黄炭5g。

痰涎壅盛去生地、麦冬、玄参,加竹沥水30g,猴枣0.6g,或黛蛤粉30g。明·缪仲淳《本草经疏》中说:“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通而不宜滞,汤液中禁用地黄。”生石膏、滑石专清暑热;犀角、丹皮入心凉血解毒;银花、连翘解毒泄热;生地、麦冬、玄参滋阴清营。本方为清营凉血,泄热解毒之剂。

开窍熄风法

暑热侵犯心肝两经,心主血,肝主筋,热入心包则神昏谵语;热入肝经则肝风内动,高烧、瘈疭,或四肢强直,或拘挛,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或绛,苔黄燥,脉弦数。拟通穷熄风汤(自定方)。

石决明30g、龙胆草10g、钩藤12g、全蝎5g、生石膏30g、僵蚕10g、天竺黄10g、九节菖蒲10g、郁金10g、忍冬藤30g、连翘15g、知母黄柏各10g、羚羊角粉、犀角粉各0.6g、安宫牛黄丸1粒。

石决明潜阳熄风;龙胆草大苦大寒,清肝胆之热,热减则风熄;全蝎、僵蚕、钩藤、羚羊角粉均为凉肝熄风之品;生石膏、知母、黄柏清热以退烧;银花、连翘泄热以解毒;安宫牛黄丸、郁金、九节菖蒲、天竺黄化痰以开窍,如仅有瘛疯而无神昏者,可去安宫、九节菖蒲、天竺黄、郁金等。

以上五种治疗法则,仅言其常,未言其变,但乙脑病变极速,变化莫测,必须随机应变,如出现循环衰竭,必须用四逆汤以振奋心阳,如出现呼吸衰竭,又必须用生脉散以敛肺气。但此等药只能暂用,病情稍转立即停服。然亦有因湿痰闭阻而致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者,必然痰粘如胶,不易咳出,阻塞气道,又必须于芳香化浊中加入西洋参或太子参以扶正气,攻补兼施,庶可获效。

总之,乙脑病情错综复杂,决不能一成不变。以上所定治疗法则,不过略具规模,或一病仅用一法,或一病兼数法而行之,灵活运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急性期,抢救固属重要,但对后遗症更应重视,最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1.精神失常,烦躁不安,形同狂癫系痰热不净,蒙蔽清窍。因暑必兼湿,湿得热则成痰。古人所谓“有暑即有痰。”治宜豁痰开窍,镇肝潜阳。镇肝豁痰汤(自定方)主之。

生龙齿15g、生牡蛎15g、珍珠母30g、川郁金10g、天竺黄10g、九节菖蒲10g、旋覆花10g、代赭石10g、竹茹15g、清半夏10g、广皮6g、朦石滚痰丸12g、布包同煎,牛黄抱龙丸2粒分服。

生龙牡、珍珠母镇肝潜阳;旋覆花、赭石平肝降逆;郁金、天竺黄、九节菖蒲开窍豁痰;竹茹、清半夏、广皮化痰和胃;礞石滚痰丸开泄顽痰;牛黄抱龙丸清心化痰。一般数剂即愈。

2.四肢强直,震颤是病后伤阴,血不养筋,兼以痰热阻于经络。龙牡镇痉汤(自定方)主之。

生龙齿20g、生牡蛎20g、桑寄生30g、威灵仙10g、苏地龙10g、蟅虫5g、桃仁10g、赤芍12g、石斛15g、杭芍12g、甘草5g。

生龙牡镇痉以祛顽痰;桑寄生、威灵仙、地龙宣通经络以舒筋脉;蟅虫、桃仁、赤芍活血化瘀,去瘀即所以生新也;杭芍、甘草酸甘以化阴;石斛以养阴,所以缓肝而舒筋也。不用滋阴药者,恐其助湿生痰,增加经络之闭塞。羚羊钩藤汤、阿胶鸡子黄汤均可酌用。

3.不语痰热上阻廉泉则不语,或语言不利,亦有因软腭麻痹者。宜化痰通窍,解语汤(自定方)主之。

川郁金10g、天麻3g、蝉蜕5g、九节菖蒲10g、硼砂0.6g、天竺黄10g、鲜芦根30g、木蝴蝶5g、《局方》至宝丹1粒。

本方鲜芦根、木蝴蝶、蝉蜕皆为轻清肃肺之品。盖金虚则鸣,实则无声。郁金、天竺黄、砸砂清热祛痰;天麻熄风以治软腭麻痹;九节菖蒲、《局方》至宝丹芳香开窍以发声音。

4.口流涎水,舌体振颤是病后伤阴,导致气分亦伤。气虚不能摄液,脉多濡弱而缓。补中益气汤主之。

病例1:周某,男,21岁。住院号:25669。

患者发烧、头痛、呕吐,一天。来院检查脑脊液符合病毒性改变,以“乙脑”入院。

查体:体温38.5℃,神清,头痛以两太阳部为甚。神经系统无病理反射。脉浮数,舌苔薄白。证属暑温犯卫,拟辛凉宣解。

处方:

生石膏60g、鲜芦根30g、鲜藿香20g、鲜枇杷叶25g、僵蚕9g、蝉蜕5g、鲜荷叶15g、鲜薄荷15g、金银花20g、连翘20g、竹茹30g。

入院1小时后,头痛剧烈,叫嚷不止,急予回苏散1.5g,服后25分钟即安静入睡。

复诊:前方服1剂,体温37.2℃,颈项强直,咽红,心、肺、腹(-),脉浮弦而缓,舌苔微白,大便二天未行,又服回苏散2g,再予表里双解。

处方:

僵蚕9g、蝉蜕5g、辛夷9g、杭菊花9g、鲜薄荷9g、鲜藿香9g、淡竹叶9g、石菖蒲12g、生大黄9g、枳实6g、紫厚朴9g、元明粉18g、苦丁茶3g、鲜荷叶一角。

本例为轻型患者,邪在卫分,法宜辛凉宣解,透邪外出。因头痛剧烈,先予回苏散,头痛迅速减轻。复诊时,因两天无大便,遵温病下不厌早之义,于芳香化浊中,佐以大承气汤,表里双解,药后大便通而诸证均减,又予清热养阴而愈。

本例虽为轻型,但当头痛剧烈之时,如不及时控制,可迅速转入昏迷痉厥。所谓乙脑发病急,变化快者,多在此时。凡乙脑之剧烈头痛,即为恶化先兆。虽为轻型,必当重视,所谓始萌可救,方免旁溃大决之险。

病例2:赵某,男,5岁。住院号:25654。

患者发烧昏睡4天,体温41℃左右,今日神昏,左上肢抽动,脑脊液符合乙脑病毒性改变。

查体:神志不清,体温40℃,口渴引饮,项强,左上肢强直性抽搐,膝反射亢进,提睾反射减弱,腹壁反射消失,克氏征(+),巴氏征(+)。脉数急,舌苔白厚,系暑温偏于湿者。逆传心包则神昏,热极风动则抽搐,亟宜清热熄风,芳香通窍。

处方:

生石膏30g、金银花15g、连翘15g、赤芍6g、蜈蚣2条、全蝎6g、钩藤10g、鲜藿香10g、鲜佩兰10g、鲜荷叶一角鲜薄荷6g、犀角粉羚羊角粉各0.6g、安宫牛黄丸1粒。

复诊:服药2剂,仍昏迷,高烧,体温39.rc。脉数急,舌苔黑色而干,起芒刺,热结阳明,有热灼津涸之虞。拟急下存阴法。

处方:

大黄9g、黄芩9g、枳实5g、桃仁9g、川朴5g、丹皮9g、赤芍9g、生地15g、玄参9g、麦冬9g、紫雪散3g。

三诊:前方连服3剂,体温37.8℃,神智略清,大便已行,色黑,舌苔薄白稍糙,脉滑数。以其便黑,知其腑热尚盛,仍以通腑撤热,芳香开窍。

处方:

大黄12g、赤芍9g、黄芩9g、焦栀10g、谷芽10g、知母9g、枳实5g、丹皮9g、竹叶5g、鸡内金15g、六一散12g、竹茹12g、龙胆草9g、紫雪散1g(冲)。

四诊:前方连服3剂,体温37.4℃,脉滑略数,舌苔薄白,神志清醒,但不欲说话,温热已退。再以清热解毒,以清余邪。

病例3:何某,男,21岁。住院号:84034。

患者于1978年8月16日,发烧,头痛,颈项痛,在单位医务室开始按感冒治疗,病情加重。18日喷射性呕吐2〜3次,19日腰穿,脑积液符合乙脑改变。20日以急诊转入传染病院。

检查:心率114/分,血压17.29/11.97kPa,体温39.8℃,神昏,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存在,口唇手指发绀,两肺大量痰鸣音,痰多,通气量不好,呼吸表浅,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在氧气吸入下仍发绀,痰多粘稠,经吸痰不能缓解,当即气管切开,鼻饲。至8月25日,病情不见好转,应邀会诊。

初诊,体温38℃,血压21.28/14.63kPa。神昏,抽风,颈项强直,四肢及口唇轻度发绀,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暑温,热邪已入营分,湿浊蒙蔽清窍,治宜清热化湿,芳香通窍。

处方:

生石膏30g、鲜芦根30g、僵蚕9g、蝉蜕9g、金银花30g、连翘30g、黄连5g、酒军9g、全蝎3g、滑石15g、栀子10g、知母10g、九节菖蒲10g、天竺黄10g、羚羊角粉1g、清热解毒散3g。

复诊:前方服1剂,呼之稍有反应。连服3剂,神志已清,痰减少,但仍粘稠,大便已畅。血压19.95/11.63kPa。舌质红,苔腻,脉仍滑数,颈项仍强,系肝胆热盛,仍按原方出入。

处方:

生石膏30g、生石决明30g、僵蚕10g、蝉蜕5g、天竺黄10g、九节菖蒲10g、竹茹15g、连翘30g、金银花30g、瓜蒌30g、知母10g、龙胆草10g、竹沥水30g、羚羊角粉1g、清热解毒散2.4g。

原方连服4剂,病情稳定,以后即按此方稍事加减,至9月4日拔管,并取消鼻饲,至10月11日痊愈出院。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避免由气入营,转入危重。本例初起发烧头痛,项痛,是邪尚在卫分,若及时清热疏解,加羚羊角粉、紫雪散等,可以病愈于无形。但暑热病变迅速,3天后转入营分而现昏迷危重,若非气管切开,抢救及时,则危亡立待。但一周后昏迷未醒,又兼抽风,故以白虎汤大清暑热;鲜芦根、僵蚕、蝉蜕清化透邪;重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全蝎清肝镇痉;天竺黄、九节菖蒲化痰通窍以化浊;黄连苦寒泄火以燥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瓜蒌化痰宽胸;酒军通便泄热;羚羊角粉清肝熄风;清热解毒散芳香开窍。服药1剂,即见转机,3剂后神志清楚。改方加石决明、胆草清肝胆以降压,竹沥水以化痰。脱险履夷,痊愈出院,未留任何后遗症。

病例4:张某,女,15岁。1970年夏初诊。

主述患儿于1968年因乙脑住院,因后遗症无法治疗,嘱其回家休养。二年来,周身颤动,四肢尤甚,无一刻少停,艰于步履。因此,终日坐于床上,见生人情绪紧张,颤动更甚。因颤动关系,不能说整句话,吃饭亦需人协助,但饮食颇佳,形体健壮。脉郁滞不畅,沉取弦硬。是乙脑虽愈,痰热未能清彻,固蔽日久,结成顽痰,阻滞中焦,扰动心包,故心神不安,颤动不止。拟清静豁痰,平肝熄风。

处方:

生石决明30g、旋覆花9g、赭石9g、磁石20g、生龙牡各25g、清半夏9g、广皮9g、天竺黄9g、巩郁金9g、竹茹12g、瓜蒌30g、桑寄生20g、全蝎3g、钩藤12g、礞石滚痰丸两服布包同煎。

此方连服5剂,大便尚不畅行,症状无明显改变。遂去朦石滚痰丸加甘遂1.5g,硼砂1.5g,同研细随汤药送下。服后上吐粘涎,下便粘液数次,颤动大减。嘱其汤药每日一剂,甘遂、硼砂隔二日服一次。二周后,能下地活动,遂改丸药。丸药方:

生龙牡各60g、生石决明60g、胆南星20g、黄芩15g、金礞石30g、大黄15g、巩郁金30g、沉香15g、天竺黄30g、旋覆花30g、赭石30g、清半夏30g、广皮30g、竹茹30g、全蝎15g。

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丸5g。

服完一料,自己到学校要求复学。嘱其再服一料,巩固疗效。

乙脑后遗症,如不彻底治愈,可成终身之累。本例后遗症二年未愈,痰热郁结而成顽痰,非甘遂之猛悍不能攻坚破结,荡涤顽痰。故服药一剂,病势大减。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然必认证不误,方能应手奏效。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卷》
2
本条ID:15040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