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治乙脑病,着眼热、痰、风

名医简介

江育仁(1916〜),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儿科学家。

“乙脑”在急性期的高热、昏迷、抽风和在恢复期、后遗症期出现的不规则发热,以及各种精神神经症状,都具体地反映了中医“热”、“痰”、“风”的病机转归。因此,“乙脑”虽属温病范畴,但必须认识到每个温热病均有其各自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应区别其共性中的个性。

暑为阳邪,最易化火。本病急性期都有发热,且感染愈重,发热愈高。热极可以生风,风火相煽,灼津成痰,痰盛可以生惊。因而临床表现为高热、昏迷、抽风、痰鸣等风、火、痰、惊四证并见,且相互转化,互为因果。其中,热是产生本证的根本,应及时控制高热,这是切断其恶性循环的重要环节。所谓“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故急性期的治疗以解热为第一要义。

早期务先解表,极期速用泻火通腑急性期的高热,有表热和里热之分。“乙脑”在发病的1〜3天内,常表现为头痛、怕风、嗜睡、颈部有抵抗感,体温升高时偶有惊跳,一般尚无昏迷、抽风等现象。舌苔多薄白,夹湿者,可见白腻舌苔,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暑邪在表,法当以清暑解表为主。一旦汗出,邪从外泄,体温即见下降。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暑当与汗出”便是此意。临床常用新加香薷饮加减,如香薷、薄荷、葛根、豆卷、天虫等。主药剂量可偏大,如香薷可用10g;葛根先用,取其解肌止痉,可用10〜15g,以促使汗出。重证可每日服2剂,每隔2〜3小时服一次。呕吐严重者,可将煎成的药汁代温水擦澡或放入浴盆内洗澡,亦能取得发汗作用。夹湿者加入鲜藿香、蔻壳、滑石、半夏,不宜过用厚朴、苍术,以防化燥伤阴。

本病进人极期,常见持续高热,肌肤灼热无汗,口渴咽燥,狂躁或神烦不宁,伴有抽风。舌苔厚腻,色黄或灰糙,舌质红有刺。此时里热充斥,暑邪化火,生风动痰,过去惯用清热解毒,平肝熄风之法,疗效不够理想。此法病重药轻,不及病所。而本证的症结,关键在于火毒作祟,应急用泻火通腑以杀其势,所谓“扬汤止拂,不及釜底抽薪”。只有泻心肝之火,荡阳明腑实,才能使火灭风熄。方药宜取龙胆泻肝汤合凉膈散,不必求腹胀便秘之症悉具,便可使用。常用药如龙胆草10g,山栀10g,生大黄10g,玄明粉10g,连翘10g等。

痰火、痰浊,分别论治痰证在本病的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应辨别其痰浊内蒙,抑或痰火上扰,宜区别论治。

痰浊:主症为昏迷或半昏迷,嗜睡,喉间有痰,舌苔厚腻或浊腻,痰浊愈重,昏迷程度越深。病机为浊邪蒙闭清窍。常用:

陈胆星10g、天竺黄15g、芒硝10g、远志10g、雄黄粉0.3g。

煎成120ml,另加鲜石菖蒲汁15〜30ml,分3〜4次鼻伺灌服。

病情危重者可酌用苏合香丸,每次半丸,1日2次。喉间痰多用鲜竹沥水,每次10ml,1日3次;或用礞石粉、制半夏粉、风化硝粉、沉香粉和匀,每次0.6〜1g,1日3次,有化痰顺气之效。

痰火:主症为狂躁不宁,嚎叫哭闹,精神异常。舌苔黄,舌质红。病机属痰火内扰心肝。可用龙胆草15g,煎汤60ml,加入水飞辰砂0.6〜1.2g,分3次冲服。重者加服紫雪丹。

肌表实风,宜散不宜平熄风证的主要表现为抽风,急性期的风证在早期多属外风束表,常与高热并存,热愈高则抽风愈频。主要表现头痛、项强、四肢抽搐,神识可暂时不清,全身皮肤灼热无汗,体温下降时,抽搐停止,神识清醒。此属暑夹风寒,外束肌表。治宜祛风散风,药选:

葛根10〜15g、香薷10g、天虫10g、蝉衣5g、薄荷5g、蜈蚣3g。

务使风从外泄,汗出而解,如果一见高热抽风,即投平潜熄风,非但不能止痉,反致留邪入络,贻误病机。

“乙脑”急性期出现的“热”、“痰”、“风”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临证时必须分别主次、缓急,全面考虑,有所侧重地进行辨证治疗。

恢复期扶正为主,兼顾热、痰、风“乙脑”患儿在度过极期以后,多数可在半个月内热退身和而告痊愈。但有少数重症病人可留有不规则发热及各种精神、神经症状。如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四肢强直性瘫痪及肢体震颤等恢复期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留下后遗症,甚至终身病残。

“热”、“痰”、“风”理论同样指导“乙脑”恢复期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急性期的“热”、“痰”、“风”则以虚为多,或为虚中夹实。

恢复期不规则的发热,除有新的感染外,均属正气内耗。其因久热伤阴者,热来多朝轻暮重,热时颜面潮红,舌质红,少苔,小便黄,大便秘结,或有惊惕。治疗以养阴清热为主,用青蒿鳖甲汤加减。常用药如:

青蒿15g、生鳖甲15g、地骨皮10g、生地黄15g、鲜荷叶1/4张。

临证可酌加牡蛎、珍珠母潜阳育阴。

若因阳气不足而致者,多出现营虚卫弱的证候,如颜面㿠白,精神萎靡,容易出汗,动则尤甚,汗出不温,四肢欠暖,热无定型。舌苔白、舌质淡红。此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治宜护阳益气,调卫和营,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入介类潜阳之品。药如:

炙黄芪10g、炙桂枝5g、生白芍10g、龙骨20g、牡蛎20g、红枣5枚、生姜2片。

恢复期出现的意识障碍、失语、痴呆、吞咽困难等症状,亦属痰证的范畴。依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痰浊”、“痰火”两类。此期痰证多伴有风证存在,其辨证治疗原则与急性期相同。此外,痰证若以吞咽困难为主者,乃痰阻舌根,有内风同时并存,可用姜半夏10〜15g,煎汤30ml,放入米醋5ml,鸡蛋清1个,每日1次,连续服用7天。痰浊证出现虚烦不宁者,宜用黄连2g,生地10g,清阿胶10g煎汤,养心阴,泻心火。

恢复期的风证,主要表现为肌力和肌张力异常等。其属风邪留络者,以强直性瘫痪为主,肢体呈强直拘紧,角弓反张等。其病机为风滞络道,留阻经脉,此类风证,宜从搜风剔络法治疗,常用药如:

蜈蚣3g、全蝎3g、乌梢蛇10g、地龙10g、可加用当归10g,生地12g,鸡血藤15g,养血滋燥,以防风药燥烈。如症见震颤样抖动与不自主动作为主者,多属虚风内动,可出现于全身,亦可出现于面部。临床常伴有低热、出汗、口干等症状。此由久热伤阴,阴虚血燥所致的虚风,治以养阴熄风为主。常用药如:

生龟板10g、生鳖甲10g、珍珠母15g、生地12g煎成60〜90ml,分3次服。另用鸡子黄(将鸡蛋投沸水中1〜2分钟后取出,去蛋清)每次1个,每日3次冲服。

恢复期如肢体瘫痪和不自主动作,以及失语、吞咽困难等,均可结合针灸、按摩疗法。及早采用多种有效措施,将有助于减少后遗症的产生。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卷》
2
本条ID:1504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