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暑热症清上温下方

名医简介

徐小圃(1887〜1957),沪上已故名医,著名儿科学家。

暑热症,因其见于盛夏暑季,故又有“夏季热”、“暑期热”等称。本病为小儿所独有,在1〜5岁之麻疹、泄泻后期尤为多见。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调节机能未臻完善,或病后体虚不足,入夏以后,不耐炎热酷暑的熏蒸,感受暑热之邪,耗伤津液而罹患本病。其主症为发热持续不退,起伏少汗,头额干灼而两足不温,烦躁,口渴多饮,小便频多且清。患儿每见形体羸瘦,精神萎靡,面色少华,食欲不振等。

本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气候愈热,体温愈高,往往迁延至秋凉后方能向愈。有的患儿可连续发病数年。

30年代初,每逢夏季,上海盛行此病。当时对此病作各种化验检查,均未能发现异常,既非伤寒,又非尿崩症。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单独的病症,病机主要是元阳虚于下,邪热淫于上,形成上盛下虚,不同于古之消渴证,俗名之曰“吃茶出尿病”。后来中西医儿科将此病定名为“暑热症”。因此,先生是该病最早发现者之一。后来获悉,在我国中南、东南、西南、南方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地区都有此病盛行。

先生对本症治疗具独到经验,采用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治法,所创制清上温下方(附子、黄连、龙齿、磁石、蛤粉、天花粉、补骨脂、菟丝子、桑螵蛸、白莲须、缩泉丸)收效显著。以黄连清心泻火,附子温肾扶阳为主;佐磁石、龙齿镇潜浮阳;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缩泉丸等温肾固涩;蛤粉、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根据不同证情加减变化:无汗或少汗者,加香薷发汗祛暑;暑邪挟湿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或加羌活解表胜湿;身热甚者,加石膏泄热;发热经久者,加银柴胡、青蒿、白薇清热透邪;烦躁甚者,加莲子心、玄参心、带心连翘清心除烦;泄泻者,加葛根升提,诃子、肉果、乌梅炭等浬肠止泻;真阴不足,舌光不寐者,加阿胶、鸡子黄、石斛、西洋参育阴生津。此外,每以蚕茧、红枣煎汤代茶,以助中气、治渴溺。无汗可加淡豆豉同煎。

路幼,壮热旬日,头额无汗,渴饮溺长,便粘不化,四肢清冷,人晚烦躁,涕泪俱少,舌白微糙,脉濡数。上盛下虚,不易霍然。

川羌活4.5g、黄厚附片9g、小川连1.8g、蛤粉9g、天花粉9g、活磁石30g、煨益智9g、破故纸9g、覆盆子9g、菟丝子9g、粉葛根4.5g、莲子心2.1g鲜石菖蒲6g。

本例暑热症,汗闭苔糙,用羌活以解表胜湿;渴饮、烦躁为上热,溺长、肢冷为下寒,故以黄连清上热,附子温下寒为主;复以蛤粉、花粉清热生津护阴;覆盆子、菟丝子、益智仁、破故纸益肾缩泉;磁石潜镇浮阳,葛根升提止泻,莲子心清心,鲜菖蒲开窍。由此可见,先生用药有其独特经验,足资借鉴。

邹幼,壮热无汗,半月于兹,口渴引饮,小溲清长,烦躁不安,便泄足冷,舌苔白,脉濡数。上盛下虚,不易霍然。

黄厚附片9g、小川连2.1g香薷9g、葛根9g、天花粉9g、活磁石30g、菟丝子9g、覆盆子9g、煨益智9g、破故纸9g、桑螵蛸9g。

另:蚕茧、红枣各10枚,淡豆豉9g,煎汤代茶。

暑热症,无汗,便泄,故于清上温下法中加香薷发汗祛暑,葛根升提止泻。

徐幼,身热两候,头额汗微,口渴引饮,小溲清长,神倦且躁,舌苔腻,脉濡数。上盛下虚,拟清上温下,佐以芳化。

黄厚附片9g、小川连2.1g、活磁石30g、鲜藿佩各9g、天花粉9g、菟丝子9g、覆盆子9g、桑螵蛸9g、缩泉丸9g。

另:蚕茧、红枣各10枚,煎汤代茶。

本例因有神倦、苔腻等暑邪挟湿之症,故用清上温下法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

杨幼,壮热一候,头额汗微,口渴引饮,小便清长,人晚烦躁,舌光,脉濡数。上盛下虚,治当两顾。

黄厚附片9g、小川连2.1g、蛤粉12g、花粉12g、鲜金斛9g、生石膏12g、煨益智12g、覆盆子12g、菟丝子12g、白莲须9g、桑螵蛸9g、莲子心2.1g、活磁石30g。

本例患儿壮热,烦躁,渴饮,尿清长,乃元阳下虚,心胃热甚,故以黄连、莲子心清心;蛤粉、花粉、石斛生津止渴;石膏泄热;附子、菟丝子等温肾。合清上温下,护阴泄热于一方。

唐幼,热经两候,无汗不解,渴饮溺长,涕泪不见,烦躁殊甚,肢冷,舌中白,脉弦数。上盛下虚,证属棘手。

银柴胡4.5g、香青蒿9g、嫩白薇6g、黄厚附片9g、小川连2.1g、活磁石30g、生龙齿30g、蛤粉12g、花粉12g、煨益智12g、破故纸12g、鲜菖蒲9g、带心连翘9g、玄参心12g、莲子心2.4g。

患儿邪热稽留不退,故在清上温下法中加银柴胡、青蒿、白薇清热透邪;又因烦躁殊甚,加带心连翘、玄参心、莲子心清心除烦。

罗幼,身热匣月,微汗起伏,口渴狂饮,小溲清长,烦躁啮指,彻夜不寐,舌光,脉软数。上盛下虚,治拟兼顾。

黄厚附片9g、小川连2.1g、活磁石30g、青龙齿30g、天花粉9g、菟丝子9g、覆盆子9g、桑螵蛸9g、莲子心2.1g、阿胶珠9g、鸡子黄1枚(打冲)。

另:蚕茧、红枣各10枚,煎汤代茶。

患儿病延一月,而见舌光、脉软,是属上盛下虚,气阴两伤,故以附子、川连合龙齿、阿胶珠、鸡子黄,清上温下与育阴潜阳并进。此儿之家属极细心,详细记录患儿每日小便次数,最多的一天,一昼夜竟达253次。复诊时诉患儿原来日夜饮水5瓶(5镑保温瓶),烦躁无片刻宁时,服药二剂后,饮水减为3瓶,小便减为90余次,能入寐15分钟左右。三剂后已能安睡,饮水减为1瓶半,小便约20余次。前后三诊,服药十剂而安。

仲幼,咳经两旬,肌热不壮,头额无汗,渴饮溺长,烦躁不安,舌白,脉软数。上盛下虚,恐其变迁。

蜜炙麻黄3g、炙细辛3g、黄厚附片9g、小川连2.1g、白杏仁12g、象贝母12g、蛤粉12g、花粉12g、煨益智12g、破故纸12g、覆盆子12g、菟丝子12g、生龙齿30g。

本例暑热症兼患咳呛,故于清上温下之中加麻、辛、杏、贝宣化治咳之品。

朱幼,渴饮,嗜食,溺长,烦躁,肢清冷且肿,舌白,脉濡数。上盛下虚,三消俱备,不易霍然。

黄附片9g、胡黄连2.4g、原金斛9g、活磁石30g、蛤粉12g、花粉12g、合欢皮6g、乌梅肉4.5g、川桂木3g、煨益智12g、破故纸12g、覆盆子12g、菟丝子12g、桑螵蛸9g、缩泉丸12g。

本例暑热症兼疳积为患,症见渴饮,嗜食,溺长,故“上盛下虚,三消俱备”。药用石斛、蛤粉、花粉等清热养阴生津治上消;胡黄连清胃疗疳治中消;附子、益智仁等治下消。又因患儿肢清冷且肿,故加川桂木以通阳化气。

清·谢星焕《得心集医案》载有小儿消渴一案,其脉症与现代小儿暑热症颇相近似,在治疗观点上亦有与小圃先生暗合之处。但谢氏采用阴阳双补,重在补益脾肾之阳,性味尚嫌偏于温燥;小圃先生则采用清上温下为法,俾除火生津与益肾扶阳相辅为功,处方立意较之谢案更为周匝,视之谢案更进一筹。

(陆鸿元、邓嘉诚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卷》
2
本条ID:15039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