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泄泻的单方验方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清稀如水、或完谷不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泄泻发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引起,基本病理机制是“脾虚湿盛”,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多见。由于小儿正气未充,抵御外邪能力差,饮食规律性较为缺乏,故更易发生泄泻。

病案

山药验案一

邹某,男,2岁,1991年6月7日诊。便稀薄已11天,夹不消化食物及少许黏液,日10余行。曾服复方新诺明、泻痢停、双氢克尿塞、654-2等药,病情无好转。伴见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指纹色淡。大便细菌培养和霉菌检査均为阴性。遂用山药轧成细末,过细箩,取粉50g左右,加适量凉水调匀,煮沸成糊状,加少许白糖。日服5次,每次5匙,3天后泻次减少,5天后治愈,随访4个月,未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92年第7期)

山药验案二

患者,男6个月,腹泻时轻时重2个月,大便每天5、6次,质稀色黄,时带黏液,曾口服乳酸菌素片、复方新诺明、黄连素、吡哌酸、推拿方法等均无明显疗效。伴有食欲差,腹胀,烦躁,四肢微凉,面色苍白、消瘦。予山药粉10g口服2天,大便成形。(《山东中医杂志》1995年第4期)

山药验案三

一妇人,年三十余,泄泻数日不止,病势垂危,请人送信于其父母,其父将往瞻视,询方于愚。言从前屡次延医治疗,百药不效。因授以山药煮粥方,日服3次,两日痊愈。又服数日,身亦健康。(《医学衷中参西录》)

山药验案四

一人,年四十余,得温病十余日,外感之火已消之八九。大便忽然滑下,喘息迫促,且有烦渴之意,其脉甚虚,两尺微按即无,亦急用生山药六两,煎汁两大碗,徐徐温饮下,以之当茶,饮完煎渣再饮,两日共用山药十八两,喘与烦渴皆愈,大便亦不滑。(《医学衷中参西录》)

山药验案五

李某,男,3岁,1989年10月4日就诊。腹泻20天,日行10余次,大便稀薄,食后即泻,完谷不化,时有腹胀隐痛,喜按,纳食不香。曾服多种药物罔效。且面色萎黄,神疲体倦,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缓而弱,指纹色淡,隐现于风关。治宜健运脾胃以升清阳而止泻。予薯蓣粥(取生山药500g,白糖30〜50g。先将山药轧成细末,过细箩。取出药粉50g左右。置搪瓷缸内加适量凉水调匀,放置火上加热,时时搅拌,待煮2、3沸后即成稀糊状,加少许白糖。日服4〜5次,每次4〜6药羹匙。)2天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纳食大增,5天后症状全部消失,大便检査一切正常。随访半年,安然无恙。(《浙江中医杂志》1991年第2期)

马齿苋验案

竺某,3岁,腹泻,腹痛已月余。曾服磺胺类及氯霉素等药治疗,未见效果。检査大便阴性,局部无压痛,形体稍消瘦,经用马齿苋粉末每次3g,1日3次,连服5天,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60年第5期)

石榴叶验案

梁少卿,女性,10个月,住车力流公社清华大队,住院号0403,于1959年7月12日入院。母代诉:前7天开始腹泄,1天泻10余次,大便水样,黄色,发热,咳嗽,间有啼哭。经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未见好转,乃转我院留医。査体:进院时体温39℃,脉搏142次,呼吸52次,发育正常,营养尚佳,神志清晰,疲倦,呼吸稍速,头部有数小疖,舌披苔,心无特殊,两肺均闻干性啰音,腹软,肝脾未触及。检血:白细胞总数6000mm3,分类:中性幼稚型50%,中性多核50%,淋巴细胞45%,检便大致正常,透视胸部两侧肺纹理模糊,临床诊断:急性支气管炎合并肠炎。治疗经过:进院后即开始肌注青霉素5万单位,每日4次,口服番石榴叶煎剂,将新鲜之番石榴叶1kg,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至浸过药面,煎四、五小时倾去药渣,再浓缩为1000ml,加入0.1%的苯甲酸钠防腐,调入糖精钠与香料后,即成为香甜可口之佳品,成人量1次10〜30ml,1日3次,小儿量1次4ml,1日3次,用药2小时腹泄即开始减少,至次日仅泻2次,体温亦随之下降。第2天,解大便2次,体温亦下降至正常,各种症状亦随之减轻至消失,于第5天痊愈出院。(《广东中医》960年第4期)

肉桂验案

蒋某某,女,13个月,解蛋花样大便4天,日行8次,伴呕吐,经当地卫生院给服土霉素治疗未效而到本院治疗。入院后,嘱用肉桂1.3〜1.5g,瘦猪肉30g。将猪肉和肉桂分别切碎,拌匀,盛于小碗中,加入清水3〜5汤匙,置锅内蒸20〜30分钟。猪肉及药汁分2〜3次服完,肉桂渣不吃。服药后,当天大便减为3次,呕吐停止。次日再服1剂,大便恢复正常,痊愈出院。(《广西中医药》1978年第3期)

仙人掌验案

田某,男,2岁。5天前无明显诱因,腹泻频数,10〜20次日,大便呈稀水样,每次排便大约100〜300ml不等,应用抗生素及补液无好转,来我院査,体温37℃,脱水貌,口唇微干,经禁食12小时,纠正脱水及酸中毒,并口服仙人掌煎剂,仙人掌100g,去刺毛洗净,开水煮沸后继续文火煮3分钟,冷却后加少许红糖搅匀,每日4〜5次,口服3〜5ml次,2天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3天后出院,嘱其连服5天,随访痊愈。(《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1年第7期)

大蒜验案一

患者马姓,女,19岁。饮用生水后,于1965年7月15日上午发生腹痛,以脐孔周围为剧。随后即腹泻,大便呈黄色糊状,量不多,无脓血样物。当天共泻3次。即取紫皮蒜头2个(重约2〜4钱)剥去皮,捣碎,加红糖1钱左右,清水小半碗,然后放火上煮沸,即乘热服下。当天傍晚再服1次。至第2天,腹泻均止,并已参加农业劳动。(《上海中医药杂志》1966年第4期)

大蒜验案二

杜某某,女,4岁。腹泻1个月余,经中西药治疗未愈。治疗方法:将大蒜瓣放入文火中烤烧至黄色,味即由辛变甜。病儿1岁者,每次服2瓣;2岁者,每次服4瓣,依此类推,日服2〜3次。经用1次患儿即愈。(《广西中医药》1980年第2期)

鬼针草验案

贾姓,男,11个月。住院号57965。入院前20天开始腹泻,日10多次,稀水样,含奶瓣,无脓血,吐奶水。曾在外院用过氯霉素、胰酶及磺铋散等治疗效果不明显。体检:发育营养差,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象细弱。大便化验:黄色黏液便,脂肪球(+++),白细胞少许。中医诊断:脾虚泄泻。西医诊断:(1)迁延性消化不良;(2)营养不良2度。入院后单用40%鬼针草糖浆(将鬼针草水煎剂浓缩成40%浓度,加糖浆适量即成,40%鬼针草糖浆,高压消毒1小时备用,在室温下可放1个月)10ml次,日服3次,次日大便共2次,糊状。第3天变成软便,第10天痊愈出院,药费仅2角4分。(《新医药学杂志》1973年第7期)

石榴皮验案

门生高某某之父,曾向愚问治泄泻方,语以酸石榴连皮捣烂,煮服甚效。后岁值壬寅,霍乱盛行,有甫受其病泄泻者,彼与以服酸石榴方,泄泻止而病亦遂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山竹皮验案

王某某,男,2岁,海口市人。因腹泻、呕吐4天,日泻10余次,量多,呈蛋花汤样水便,无尿,于5月5日入院。体温37℃,神志模糊不清,哭声弱小,四肢不温,呼吸深长,眼眶明显凹陷,眼球时朝上翻,呈重度脱水面容。脉细,声音低钝,腹部下陷,肠鸣音减弱。化验:血二氧化碳结合力为20容积%,血钾10mg%,诊断为中毒性消化不良,合并重度脱水、酸中毒、低血钾。入院后除给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外,服山竹皮煎剂。取山竹皮干品一斤,先将表皮刮净,然后加工切碎,加水3000ml,放在锅内浸泡约1小时再煎,煎至2000ml,用干净纱布过滤,冷却后加入防腐剂(每500ml加入苯甲酸钠2g,此药先用冷开水溶解)即成。制成煎剂含生药量25%,每日两次,每次30ml,连服3天,治愈出院。(《新医药学杂志》1973年第7期)

胡椒验案一

龙某某,男,5个月。1964年11月17号来院。母代诉:腹泻水样便,日7〜8次,伴呕吐,曾服药无效。检査:体温37.2℃(肛),眼部有轻度凹下,口唇干燥,心肺(-),粪检未找到寄生虫卵及原虫,脂肪球(++),遂给予服糖椒散(白胡椒1g,葡萄糖9g合成的散剂)0.3g,1日4次,连用2天痊愈。(《江西医药》1966年第4期)

胡椒验案二

患儿陈某某,女,1岁,1964年12月1日来院。父代诉:腹泻日4次,呈蛋花样,不思食,咳嗽。检查:体温36.9℃(肛),体征(-),粪检未找到寄生虫卵及原虫,脂肪球(++),给服糖椒散0.5g,3日,次日大便正常。(《江西医药》1966年第4期)

猪胆汁验案一

方某,女,1岁,门诊号7515。5个月来,食欲不振,大便绿色,含不消化食物,每日5〜10次。经中西医治疗无大进展。当即给以猪胆汁糖浆(固体胆汁粉制3%糖浆,即100ml的猪胆汁糖浆中含3g固体胆汁粉)8ml及小儿消化合剂20ml,分2天内服。次日大便减至2次并转稠,再续服两天而愈。(《广东中医》1960年第3期)

猪胆汁验案二

叶某,男,1岁,门诊号3988。每日排青绿色糊状大便6〜7次已5天,并有轻度发热,曾在当地西医治疗无效,当即给以猪胆汁糖浆5ml,分4次内服。次日大便正常,续服1天痊愈。(《广东中医》1960年第3期)

吴茱萸验案一

患者李某,男,63岁,1994年8月5日初诊。10天前因进食生冷而致泄泻,大便稀溏,日行5、6次。口服氟哌酸、黄连素,静脉滴注丁胺卡那霉素等不效。伴有腹痛隐隐,食欲不振,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査大便质稀色黄,镜检可见白细胞。治当温阳止泻,给以吴茱萸20g,煎汤200ml,每次温服20ml,空腹时服,每日3次。服用3天后,泄泻渐缓,腹痛亦减,食欲有增,继续治疗3天,痊愈。(《中医杂志》1995年第5期)

吴茱萸验案二

患者,男,3个月,腹泻10余天,大便每日5〜6次,大便稀薄带泡沫,舌质淡红,舌苔白;大便镜检有脂肪球(++),曾口服婴儿散、乳酸菌素片等均未奏效。用吴茱萸粉5g以醋调成糊状,敷于神阙穴,每日8〜10小时,连用3天,大便成形,1日2次。(《中医杂志》1995年第4期)

吴茱萸验案三

患者李某,男,1岁,1991年9月5日就诊。腹泻3天,蛋花样便,1日10余次,伴有呕吐,1日3〜4次。大便镜检有脂肪球++。患儿口唇干燥,精神差,有脱水征,舌质红,舌苔白干。曾用庆大霉素及维生素C、维生素B6静脉点滴2天不效。于第3天以吴茱萸1g外敷脐部,1日1换,3天后腹泻、呕吐均止,大便日1次。(《中医杂志》1995年第4期)

吴茱萸验案四

王某某,男,8个月。1990年7月10日患儿开始恶心,呕吐,继而腹泻,1日达10余次不止。在本乡卫生院进行补液及抗生素治疗,4天后恶心、呕吐好转,但腹泻仍不止,1日仍10余次,于15日来我院就诊。患儿轻度脱水,精神欠佳,血常规正常。大便镜检:大量脂肪球及少量黏液。用吴茱萸研粉,醋调后外敷双侧涌泉穴,上午9时敷上,住进病房,一直至第2天无恶心、呕吐、腹泻,患儿精神好转,喜笑玩耍,上午12时出院,随访痊愈。(《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1年第7期)

吴茱萸验案五

刘某,女,2个月,泄泻2天,为水样便,每日6〜8次,伴腹胀呕吐,舌苔白腻。指纹隐见淡红,证属脾虚泄泻,用吴茱萸20g研细,加米醋适量调成糊状,敷在脐周,覆盖范围是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下脘穴、天枢穴(双)、气海穴。药上盖塑料布,用胶布固定,24小时更换。用药24小时后,大便转为每日3次,软便,又敷1次即愈。(《陕西中医》1987年第8期)

拉拉秧验案一

王义,男,1岁半,腹泻3天,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肠炎”,治疗无效。大便1日10余次,呈蛋花样,气味酸臭,有白色小凝块,体温38℃,用拉拉秧150g,以水3000ml煎取2000ml,去滓趁热给患儿洗双脚和小腿,每次10〜30分种,1日3次,次日告愈。(《基层中药杂志》1994年第2期)

拉拉秧验案二

患者周某某,男,11个月。1986年10月8日就诊,腹泻20余天,口服复方新诺明,氯霉素,静脉滴注庆大霉素等未见效,遂以拉拉秧半斤切碎,加水2000ml,煎取1500ml,盛于瓦盆内给患儿洗脚浸泡,每次10分钟,1日2次,连用3天,病愈。

葵菜验案

毛公弼守泗州,病泄痢久不愈,及罢官归,遂谒庞安常求医。安常诊曰:“此丹石毒作,非痢也。”乃煮葵菜一签,命公弼食之,且云:“当有所下。”明日安常视之曰:“毒未去。”问食几何?才进两盂。安常曰:“某煮此药,升合铢两,自有制度,不尽不可。”于是再煮,强令尽之乃已,洞泄斑烂五色。安常视之曰:“此丹毒也,疾去矣。但年高久痢,又去丹毒,脚当弱,不可复饵他药。”因赠牛膝酒两瓯,饮尽,遂强如初。(《独异志》)

钟乳石验案

儿子清茂年三岁,过镇江时病久泻危甚,用此法(钟乳末分二钱,以枣肉和搜,令取意食之。)服至半两遂安,亦不生疮。(《是斋百一选方》)

火炭母验案

钟某某,男,8个月,量少而稠,泻而不爽,大便常规:黏液便,脓细胞(+),白细胞(++),前医施西药治疗3天罔效,钟师接诊,仅用新鲜火炭母60g,浓煎,加少许食盐,当茶予之频服,所下粪便黏液减,秽气亦减,守方再服3剂,泄泻霍然而愈。(《新中医》1994年第6期)

黄蜡验案

项文学从龙,在临安见乡人潘省干之子服之(用鸡子一个打破,入铫子内,同黄蜡一块,小指头大,炒熟,如常啖之即止。)其子方三岁。(《是斋百一选方》)

人参验案

谢某某,男,6个月。患儿腹泄多日,泻下水样便。当地医给予输液,肌注抗生素,服止泻药等中西药并进而罔效,家人遂邀钟师往诊。症见患儿神情淡漠,睡中露睛,四肢发凉,腹壁起皱襞而无弹力,自有微汗,息微音低,口唇淡白无华,钟师仔细辨证,认为患儿脾胃素虚,加之腹泻多日,所见一派泻利过损脾阳之候,症情险急。即投予石柱人参3g(切片米炒),嘱炖汁少与之灌服。药后小儿安睡至当晚子时,即能醒目思乳,腹泻亦止。翌晨,患儿精神大振,想吃羹汤。复以参苓白术散加白蔻仁1粒,藿香2g,水煎服,连投两剂,调理自愈。(《新中医》1984年第6期)

越瓜验案

上(高宗)尝以泻疾召(王)继先,继先则奏曰:“臣渴甚,乞先赐瓜而后静心诊御。”上急召太官赐瓜,继先食之既。上觉食瓜甘美,则问继先:“朕可食此乎?”继先曰:“臣死罪,索瓜固将以启陛下食此也。”诏进瓜,上食之甚适,泻亦随止。(《四朝闻见录》丙)

皱面地葱花验案

皱面地葱花即火枚草花也,上不以多少焙干为细末,蜜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不拘时候,治翻胃及脾间诸疾,腹痛泄泻等,圆通维那可观传,渠曾亲得效。(《是斋百一选方》)

茶叶验案

薛立斋治一老人,似痢非痢,胸痛不宽,用痰、痢等药不效,询知素以酒乳同饮,为得酸则凝结,得苦则行散,遂以茶茗为丸,时用清茶送三五十丸,不数服而疮。(《冷庐医话》)

鸡内金验案

刘某某,男,3岁。1986年2月16日诊。4天前1次食黑枣半斤多,不久发生腹痛,腹泻,便黄色稀便,日6〜7次,无黏液脓血,伴恶心呕吐。诊断:胃内异物(结石)。嘱食碱性食物,服鸡内金(研末)每次5g,日3次。苏打0.3g,3日后排出黑色硬石棉物数块,腹痛遂减,仍续服用1个月而愈。(《四川中医》1984年第9期)

刺槟榔验案

邹某,男,37岁。1979年12月11日诊。两年来反复大便溏泻,近4个月来,每日五更腹痛,腹鸣,腹泻,饮食后也欲大便,每日8〜10次,经某医院检验:大便常规见黏液和少许白细胞,大便培养(-),乙状结肠镜检;肠黏膜轻度水肿,充血。免疫功能检査:RFC50%,LCT48%;诊断为:慢性肠炎。曾用抗生素及中药治疗罔效。査面色少华,消瘦,纳差,腹冷,脉细弱,舌苔薄白,脐周及左下腹轻度压痛。证属脾肾阳虚而致慢性腹泻。予以刺槟榔末(刺槟榔根和果各半,晒干研成细末),每日3次,每次10g冲服,经服10天后,症状略有好转,大便成形,1日3〜5次,继服20天后,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每日少于2次,为巩固疗效,嘱再服10天。经某医院复查,RFC74%,LCT62%。随访1年半未复发。(《陕西中医》1987年第8期)

①刺槟榔:又名文仙果、团糖仁、刺梨。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果实。

胡椒粉验案

王某,男,6个月。腹泻3天,为水样便,每日20余次,小便不下1天,精神差,面色苍白,口唇干燥,双眼轻度凹陷。用胡椒(黑白均可)研细末,每次1〜3g,敷在神阙(肚脐)穴及周围,然后用麝香虎骨膏外贴,每24小时更换1次,连用3次而愈。(《陕西中医》1987年第8期)

儿茶验案

李某某,女,1岁半。泻黄色水样便已3天而来就诊。日夜水泻5〜7次,量多,伴腹痛,取市售儿茶研为细末2g,分3次服,药尽泻止而愈。(《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第5期)

翻白草验案

倪某某,男,11个月,1980年9月11日入院。腹泻20天,初为黏液状稀便,后为蛋花汤样水泻,日10余次,无明显发热。入院后,予翻白草粉,每次1g,每日3次日服,配以小儿葡萄糖盐水治疗。1天后,大便次数减至5次,3天后,泻止。(《中医杂志》1984年第7期)

败酱草验案

某,男,1岁。1980年9月10日初诊。患儿腹泻呈绿水样便3天,每日10余次,小便短赤,口渴欲饮,经中西药及健脾止泻法治疗3天效不显。査体:体温37.8℃,营养欠佳,轻度脱水貌,皮肤粗糙,弹性差,双眼球轻度凹陷,心率8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腹略呈舟状,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手指纹略红,舌红少苔,化验:大便呈绿色水样便,镜检见脂肪球(+),白细胞2〜3个高,证属内伏热邪,调养不当,治宜清热解毒,调中和胃。方用鲜败酱草汁(鲜品洗净,挤出汁液)加红糖少许,每次2ml口服,每日2次,另服ORS液。隔日复诊,腹泻次数减为每日4次,继服1天而愈。(《陕西中医》1989年第4期)

车前子验案

欧阳修尝得暴下,国医不能愈。夫人云:“市人有此药,三文一贴甚效。”公曰:“吾辈脏腑与市人不同,不可服。”夫人使以国医药杂进之,一服而愈。公召卖者厚遗之,求其方。久之乃肯传,但用车前子一服为末,水饮下二钱匕。云:“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谷脏自止矣。”(《苏沈良方》)

燕窝验案一

曹某,男,9个月,腹泻3周。于1972年9月5日由某院转住本院儿科。其母代诉:患儿每日腹泻稀水样便十余次,夹有乳丝乳块,最多时日泻五六十次。经某医脘诊断为“中毒性消化不良”。曾用多种抗生素及输液、输血多方治疗20余天,未效。检査:体温正常,观其囟门眼眶陷落,口唇樱红,鹅口疮满布颊黏膜及舌面上颚,脉象细数,指纹紫暗。诊为久泻伤阴,上实下虚,脾肾阴亏之证。若以清热解毒治之,则泄泻越甚,以益气健脾治之,则口疮越多。故拟给甘淡健脾补胃,润肺清胃之燕窝,以血肉有情之品试治。以燕窝5g研细过箩去毛,先用糯米21g煮成稀粥,加入燕窝粉每次0.5〜1.0g。少煎片刻分2次服,日服2次,服至2日,泄泻明显减少,连服3日,大便成形,日行1次,鹅口疮亦随之痊愈。

燕窝验案二

陈某,男,1岁。1976年冬季先发烧微咳,体温38℃左右,伴有泄泻,日泻10余次。经某院诊为“支气管肺炎”、“粒细胞增多症”。曾输血输液及各种抗生素等治疗,咳嗽见好,体温略降,但下泄稀水,夹有不消化之乳丝,次仍频繁,久泻不止。诊脉细数,指纹青暗,苔白微腻,若清热止咳则泄泻越甚,以健脾止泻而咳烧越剧。脉证合参,证系久泻伤阴,脾燥胃弱,脾肾并亏,拟给燕窝5g,研细,分作10包,每用1包加入糯米粥内服之,连服3日,咳泻发烧同时顿愈。

燕窝验案三

姜某,男,60天。腹泻20余天,1979年10月住本院儿科。其母诉:患儿生后40天开始腹泻至今,每日下泻7〜8次稀水样便,夹有乳丝星点。住院后检査体温正常,曾输液输血及抗生素等治疗未获显效。诊脉滑数,指纹白暗,舌淡红苔白腻。证乃婴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脾虚胃弱,运化力差,引起泻泄。久泻伤阴,脾肾双亏,肺胃不足之证,拟给甘淡微咸,滋补肺胃,健脾益肾之剂,给燕窝5g,研细过箩去毛,每用1g加入糯米粥内,分2次服之,连服3日,大便成形,日行1次,精神气色大有好转,痊愈出院。(《中医医案医话集锦》)

大枣验案

刘某某,女,4岁。腹泻(水样便)10多天,每日数十次,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均无效,终日靠输液维持生命。后以大枣数枚,烧焦后研末,红糖、白酒适量,混合放在碗中用火燃烧,以火自灭为度,将经燃烧过的酒糖放水锅中炖煮,然后跟大枣末混合备用。每次服1〜2匙,日服数次。该患儿服此方1次即愈。(《广西中医药》1980年第2期)

白术验案一

一妇人年三十许,泄泻半载,百药不效,脉象濡弱,右关尤甚,知其脾胃虚也,俾用生白术轧细焙熟,再用熟枣肉六两,和为小饼,炉上炙干,当点心食之,细细咀嚼,未尽剂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白术验案二

张某,男,13个月。腹泻1周,大便始为不消化食品,饮食尚可;未曾用药治疗,继则出现水泻,日10〜20次,腹痛多啼,夜卧不宁,不思乳食,小便短少,无发热,遂来本院,予庆大霉素静滴及补液治疗,未见疗效。又予阿托品脐周封闭,腹痛消失,但水泻仍日10余次。治疗方法:焦白术30g,研末,加水300ml,煎取100ml,纱布过滤,取40ml,保留灌肠,每天1次。排出少许黑色块状物,小便增加。次日巩固灌肠1次,腹泻立止。(《河北中医》1991年第5期)

干荔枝验案

一人脾虚泄泻,1年有余,诸方不能效。余忆及《阅微堂笔记》有干荔枝能治愈久泻之说,试服果效。始煎12枚,渐加24枚,服药1个月,竟愈。(《范文甫专辑》)

无花果叶验案一

李某,男,5岁。1978年3月17日初诊,据其母诉:患儿患吐泻病每天至少拉吐5〜6次,曾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证见腹部胀大,皮肉不润,毛发干枯,面色焦黄,两目下陷,体温38.5℃,指纹红淡发暗。处方:无花果叶5片,煎水薰洗。1天后病减,继续用药,从此未再犯。(《中医杂志》1983年第7期)

无花果叶验案二

李某某,男,5岁,1978年3月17日就诊。据其母诉:患儿吐泻每天至少发作5〜6次,曾服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症见:腹部胀大,皮肉不丰,毛发干枯,面色焦黄,两目下陷,体温38.5℃,指纹淡红发暗。治疗方法:无花果叶3〜5片,鲜、干均可。将无花果叶放脸盆内,添500g冷水,炉上煎开熬剩200g左右,把盆端下,先熏两脚心,待温时洗两脚心,熏洗约15分钟即可。1天后病大减,继续用药,从此未再犯。(《中医杂志》1983年第7期)

硫黄验案一

一孺子三岁失乳,频频滑泻,米谷不化,瘦弱异常,俾嚼服生硫黄如绿豆粒大两块,当日滑泻即愈,又服数日,饮食加多,肌肉顿长,吞服数月,严冬在外嬉戏,面有红光,亦不畏寒。(《医学衷中参西录》)

硫黄验案二

黄某,男,39岁。患者泄泻九载,曾诊断为“慢性肠炎”,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近1周又因饮食不节加重,大便溏薄,日行4〜6次,有白色黏液,食油腻之物加重,腹冷痛,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四肢不温,纳差,舌淡红苔白,边有齿痕,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湿浊内结,非温通之药病邪不除,故予生硫黄2g,每日3次,服药当时腹泻加重,为腐秽当去故也,但精神佳,腹痛消除,继服2日泄泻停止,余症皆除,后以理中丸调理1周告愈。随访3年未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1期)

硫黄验案三

一数月孺子,乳汁不化,吐泻又作,常常啼号,日就羸瘦,其啼时蹙眉,似有腹疼之意。俾用生硫黄末三厘许,乳汁送服,数次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胡桃肉验案

沈某某,女,56岁。患慢性泄泻10年屡治乏效,便溏不实,时轻时重,神疲乏力,腰酸溲频,苔薄,脉细无力。乃缘久泻;脾肾亏虚,宜益肾健脾止泻。予胡桃肉单味20g,每日2次嚼服,连服2个月,10年顽疾竟愈。(《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1期)

海参验案

一人苦于肾泻,看遍名医,花钱无数,年半不愈,舌绛而脉弦,召余诊。余査本草,其中记述:有一孝子为其老父患肾泻而苦恼,祷告诸神,是夜,梦神告之曰独服海参可愈,试之果验。此法借神托梦,虽属荒谬,而海参补肾益血,可治泄泻,不妨试之。余劝其煨服红旗海参,未服半斤而愈。(《范文甫专辑》)

薏苡仁验案

郑某,女,65岁,农民。1979年8月29日初诊,患五更泻已3年,曾经某某医院治疗,后服四神丸、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均无显效。每在拂晓之前,脐下先隐痛,继之肠鸣漉漉,随即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面色萎黄怕冷乏力,腹部喜暖,纳少院闷,身重浮肿,舌淡白,脉沉细,证属脾肾虚,运化无权,水湿内困所致,以薏苡仁米、饭锅巴(以焦黄黑色为佳)各60g,加清水适量,入放锅内同煮,等薏苡仁煮熟即成稀粥,每日3次,连服1〜2天,2天后,晨泻竟止,而告痊愈。(《中医杂志》1981年第8期)

桉叶验案

曾某某,女,13岁。1961年5月5日,开始头痛发热(体温38.3℃),腹痛,腹胀,肠鸣,呕逆,大便泄泻每天10余次。经服桉叶粉,每次1g,每天4次,1天后热退身凉,腹泻、呕逆诸症消失而愈。(《福建中医药》1984年第4期)

糯米验案

何某某,男,5个月。1986年10月10日诊。患儿腹泻已月余。每次换尿布时均有蛋花样稀便,日8〜9次。曾用抗生素、酵母、胃蛋白酶、启脾丸等多方治疗不愈。治疗方法:糯米60g,先用水淘一下,捞出即放置铁锅内,火炒至焦黄,捣碎,最好过筛。每次用糯米粉2汤匙,放入铁勺内加水适量,打成稠浆糊。其味香喜食,不食者可加少许红糖,每次喂儿口即可,经用2次,大便于10月11日开始转干,10月12日痊愈。5个月后追访未复发。(《四川中医》1987年第8期)

人参验案一

一孩孟秋泄泻,昼夜十数度,医用五苓散,香薷饮,胃苓汤加肉蔻,罔效。汪曰:此儿形色娇嫩,外邪易入,且精神倦怠,明是胃气不足,而为暑热所中。胃虚挟暑安能分别水谷?今专治暑而不补胃,则胃愈虚,邪亦著而不出。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著而成病是也。令浓煎人参汤饮之,初服三四匙,精神稍回,再服半盏,泻稍减,由是继服数次,乳进而病愈。(《名医类案》)

人参验案二

张某某,男,8个月,1983年9月9日就诊。患儿单纯性腹泻5个月,经多方治疗未愈。予以红参每天3g,蒸汁口服,3天后好转,6天后痊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山楂验案

李某,社员,年40余,患急性胃肠炎。病者肠鸣腹痛,吐泻频作,吐物酸臭,西医予输液并抗生素治疗而无效。切脉滑数,舌苔黄腻。证属暑湿秽浊郁遏中焦。余以焦山楂75g煎汤,白砂糖50g冲服,并饮茶杯余。1剂病减大半,2剂后痊愈。(《吉林中医药》1995年第1期)

鸦胆子验案

王某某,男,36岁。3年前在扬州工作时,初患消化不良症,继而腹泻,绵延日久,虽经治疗,始未痊愈,致成慢性肠炎。来本场后,时息时作,日渐瘦弱,甚至影响工作,不能劳动。卧床休息2〜3天,病即稍退;1〜2个月后,又复发如前。临床检查:体温正常,无寒热,心、肺无变化,肝脾未触及,腹部柔软,稍呈膨胀,微痛。1日夜大便8〜12次,排出物为食物残渣,伴有黄色、白色脓样黏液及稀水,无里急后重感。小便呈淡黄色,精神萎靡,胃纳减少。显微镜检查6次,无任何虫卵,无痢疾杆菌,更无阿米巴原虫。西医同志给予皮下注射依米丁,连续10天,无大效;内服消固定达200片之多,亦无效。我乃试以鸦胆子60粒,去壳,第一、三、五天,用桂圆肉5个,每个包鸦胆子2粒(计10粒),吞服,开水送下;第二、四、六天,各以10粒碾碎,用5%小苏打溶液浸1昼夜,保留灌肠。除卧床休息外,未给任何处理。至第3天,已见显著功效,第4〜5天,未解大便,第6天,粪便正常,不见脓样黏液存在。迄今已1年2个月,未见复发,精神、体力早已恢复健康。(《江苏中医》1959年第2期)

黄土验案

李某,女,10个月,因受凉而腹泻,大便每天10余次,呈蛋花样,且杂有奶瓣和少量黏液,伴腹胀肠鸣,体温38℃,舌苔薄白。予黄土60g,煎取澄清液,待温给患儿喂服,经服1天后,大便次数减少,体温下降,连服3天,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其他症状完全消失而痊愈。治疗方法:(1)腹泻1周以内者,挖取地下深层有黏性的洁净细腻黄土1块(约重60g),放在瓦罐中,加水两小碗(约300ml),煎成1小碗时离火,待澄清取其上面澄清液,分3〜5次给患儿温服,每天1剂,通常1〜3剂可痊愈。(2)腹泻1周以上者,取黄土约60g捏成团,放在柴火灶内烧红,取出装入瓦罐中,加水两小碗,煎至1小碗时离火,待澄清取其上面澄清液,分3〜4次给患儿温服,每天1剂,通常3〜4剂可痊愈。(《内蒙古中医药》1985年第3期)

算盘子叶验案

邓某某,男,29岁,临川人。门诊号265。患者于1个月前,因暴饮暴食,引起急性肠炎,未能及时彻底根治,嗣后经常腹痛,腹泄每天6〜7次,曾经门诊,给予磺胺、合霉素等药物治疗,病情时好时发,迄至7月2日,患者又因饮食不慎,夜间睡觉着凉,继发腹痛腹胀,大便1天10余次,解白色泡沫稀粪,并有呕吐,头昏,周身不适,体温脉搏正常,发育一般,营养欠佳,舌披白厚苔,消瘦,皮肤松弛。腹壁平滑柔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亢进,左腹中部及下行结肠处有轻度压痛。初步诊断为慢性肠炎急性发作,经给予算盘子叶煎剂150ml取算盘子树叶(野南瓜树叶),入铁锅或土罐内,加水(树叶500g配水1000ml)熬煎2小时左右,得500ml煎剂。味涩稍带酸。冷却,纱布过滤即可。每天3次分服,2天后症状即见减轻,食欲增进,精神逐日好转,继服2天,自觉与他觉症状均已消失,经访问10天内未再复发。(《江西保药》1961年第9期)

鸡子黄油验案

女,1岁半。因腹泻在家肌注庆大霉素1周,服黄连素5天(均用常用治疗量)不见好转,后改用口服痢特灵和TMP共治疗20天,效果不好来院就诊嘱回家用蛋黄油(治疗方法:将鸡蛋煮熟取蛋黄,文火烤成油,1次1个蛋黄油,每天2次,一般2〜3天可愈。)治疗,随访经治疗2天而愈。(《山东医药》1982年第7期)

皂荚验案

刘某某,女,3岁。患儿因食不洁之物而致泻半月,证见大便如水样,内杂不消化食物,每天食后作泻,腹胀不舒,不思饮食,神疲倦怠,舌淡,舌白,脉缓而弱。诊为脾虚泄泻,投以皂荚散,取干燥、皮厚、质硬光滑,深褐色,无虫蛀之皂荚,刷净泥灰,切断,放入铁锅内,先武火,后文火,剥开荚口,以内无生心为度,煅后放在干净地上,除去火毒,防止炭化,碾细为未,过80目筛,瓶装备用。用量:1〜2岁每天1g,3岁及3岁以上每天2g。用糖拌匀吞。服3剂而愈。(《中医杂志》1992年第4期)

小麦验案

陈某某,女,24岁。因食生冷食物,复感寒邪,引起腹痛,肠鸣,腹泻,每天6〜8次。伴有低热38℃。西医诊断为急性肠炎。因患者当时怀孕,不愿服抗生素类药而来我处诊治。予服“生熟麦糖汤”[方药组成:小麦300g,红糖50g。煎服法:将小麦放入铁锅中摊匀不翻身,用文火炒至下小麦半部分变黑色,加水800ml,煎沸,将红糖放入碗内,把煎沸之生熟麦(半面生半面熟而名)水倒入碗内,搅匀,趁热口服。并令其趁热服,使其身有微似汗出之感。服药1剂后,身热退,腹泻止。(《四川中医》1989年第9期)

黄芪验案一

袁某某,女,73岁。慢性腹痛腹泻反复发作20余年,饮食稍不慎即发,每次发作时粪便中有大量黏液,夹有不消化食物,肠鸣。肠镜检査无器质性病变,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经常自服黄连素、氟哌酸,症状严重时输液治疗。平时大便不成形,纳呆腹胀,神疲乏力,面色㿠白,形体瘦弱,下肢肿胀,舌淡苔白,脉濡缓,辨证脾虚胃弱,治以温补脾胃,仍予以单味生黄芪50g,隔水炖服。连服半月后,患者大便成形,每日1次,排气增多,纳增,精神转振,下肢肿胀减轻。连续服用半年,腹泻未作,后经随访未再复发。

黄芪验案二

张某,患慢性腹泻5年,每因感寒或进食油腻而复发,大便稀溏,或黏滞不爽,每天7〜8次,肠鸣隐痛,胃纳不佳,苔薄,脉虚弱。此为中气虚损,不能运化水谷而致腹泻。予炙黄芪200g,煎水代茶饮。连服10剂腹泻止,大便正常。(《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第10期)

按语

泄泻一证,其病变主在于脾胃与大小肠,而湿胜与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上根据病因将泄泻分为寒湿、湿热,脾虚或脾肾两虚泄泻等多种。寒湿泄泻多由外感寒湿或内伤生冷,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所致。吴茱萸辛散苦降、性热燥烈,有温中散寒止痛之功,对于寒湿泄泻,无论实证,虚证,皆有疗效,现代药理研究吴茱萸煎剂有健胃和抑制大肠杆菌的作用;胡椒功擅散冷积、止冷痛,主要用于胃寒所致的胃腹疼痛、吐泻等症。湿热泄泻多由暑湿滞留肠胃所致。算盘子叶、仙人掌、马齿苋、鬼针草、山竹皮、猪胆汁皆能清热解毒,利湿而止泻。其中,马齿苋不独治泻,又为治痢良药;鬼针草又名婆婆针,对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效果尤佳,既可内服,又可取本品60g,水煎浓汁,趁热薰洗,两法合用,取效更捷;猪胆汁清热解毒作用较显著,宜于热毒较盛的泄泻。越瓜、茵陈、葎草、儿茶、翻白草、败酱草、车前子均能清热利湿而止泻。其中越瓜、茵陈和车前子善于清利湿热之邪下行而从小便排出,通过利小便以实大便;葎草为桑科植物,俗称拉拉秧,味甘性寒,内服有清热利尿消瘀解毒之功效,外洗可通调血脉,疏导肠道,清瘀解毒,化腐生肌,据报道,以单味葎草水煎外洗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确切,但药量需用至500g。特别是对于幼儿腹泻,煎剂洗足效果确实;儿茶苦涩性凉,入心、肺二经,功能收湿敛疮、生肌止血,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临床可用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溃疡性结肠炎等,对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和服泻下药所致腹泻也有疗效;翻白草为蔷薇科委陵菜属植物,甘苦性平,根含水解鞣质,缩合鞣质及黄酮类物质,以全草或根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主要用于肠炎、菌痢、阿米巴痢疾;败酱草辛苦微寒,鲜用挤汁,取其清热解毒之功,用治湿热泄泻有方法简便易行之优点;算盘子叶(又名越南瓜树叶)味苦涩性凉,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长于治疗湿热泄泻,临床对急性肠炎、慢性肠炎、单纯性腹泻,一般在服药后第1日腹胀、腹痛、腹泻即减轻,食欲增进;鸦胆子、桉叶清热解毒作用较显著,宜于热毒较盛的泄泻;皂荚长于化痰,用治痰阻之疾,但内服剂量不宜过大,大则引起呕吐、腹泻、非顽痰证实体壮者不宜轻投;葵菜性寒味甘,具有通利泻热解毒之功;火炭母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使湿热之邪下而解之,越瓜偏于清利热邪,用于热邪偏盛者。脾胃虚弱泄泻,治当益气、健脾、止泻。燕窝、大枣、山药、白术、干荔枝、无花果叶、人参、黄芪、糯米、鸡子黄油、黄土均有益气健脾止泻之功。燕窝乃血肉有情之品,功能补五脏、益气阴,为滋补强壮,健身疗疾之上品,特别适用于脏腑虚弱,气阴两伤者食用;大枣甘温,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烧焦与糖酒同服,有收涩固下之功;山药甘平,既能补气,又能养阴、性质平和,因其补而不骤、故用量宜大,少量不宜见功;白术为健脾燥湿利水要药、宜于脾虚湿盛之泄泻;干荔枝甘酸性温,功能健脾生津益血,专用于脾虚泄泻,正如《玉楸药解》所载:“甘温滋润,最益脾肝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人参、黄芪均为补中益气之良药,用于慢性腹泻,可使中气振奋而止泻;无花果叶有健脾调肝和中止泻之功,其用于小儿脾虚湿滞泄泻,通过水煎剂薰洗足踝,即可获效,可使小儿免去服药之苦,但因果叶同含呋喃香豆精类物质,故薰洗后不宜让小儿晒太阳,以免薰洗部位对日光过敏;鸡子黄油性味甘平,《本草再新》谓其能“补中益气”,对婴幼儿慢性或迁延性消化不良疗效最为满意,红糖性味甘温,有暖胃补脾之功,长于治疗脾胃虚寒泄泻;黄土温涩,善于治疗脾胃虚寒之泄泻。肾阳虚衰泄泻,多发生在黎明前,故又称五更泄,严重者可出现滑脱不禁。硫黄酸温、外用杀虫止痒,内服壮阳通便,有助阳益火,疏利大肠之功,性虽热但不燥,疗命火衰微,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腹泻效果显著;胡桃肉味甘性温,有补肾固精,温肺定喘、润肠等诸多功能,临床常用于治疗老年便秘,治疗泄泻则很少见,有报道单味内服治疗慢性泄泻多例,效果满意,值得推广;海参咸温,有补肾益精,养血润燥之效,为一味食疗俱优之佳品;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湿止泻之功,其治脾肾阳虚之五更泻,对于脾肾阳虚较轻,水湿内停较甚者,疗效较好,而对于以脾肾阳虚为主者,应多选用温补肾阳之品;钟乳石味甘性温,具有散寒止滑之力,对大肠冷滑泄泻不止者有奇效;肉桂性热,善于补火助阳,温补脾肾用于治疗肾阳亏虚,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腹泻,效果显著;石榴及其叶,味涩,有收敛涩肠作用,对于泄泻日久不愈而邪气不盛者较为适宜。伤食泄泻多由饮食不节,宿食不化所致,鸡内金、刺槟榔均有消食健胃之功,善治伤食泄泻,尤以鸡内金消导之力颇强,其对食积停滞的泻痢,奏功甚速,且本品炒后研末吞服,疗效较入汤剂为佳;山楂有消食化积之功,尤长于消化油腻肉食积滞,治疗肉食积滞致腹痛腹泻。大蒜治泻属医家、民众常用之药,解毒杀菌作用甚强,善治因摄入不洁食物而致的急性腹泻。

条目信息
1
摘自《单方治病大全》
2
本条ID:18432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