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以自觉发热或体温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发热作为一种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如果仅以发热为特征,可按本病论治。发热有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不同。外感发热是因感受六淫之气或时邪疫毒而引起的发热;内伤发热是由于脏腑气血功能虚损而引起发热,二者在治疗上有很大不同,首先辨明病因,进而确定相应治法。当患者以体温骤升(多在3dfh以上),身灼热,烦渴,脉数为主要临床特征时,即应速按高热进行处理。中医治疗高热,有丰富的经验,疗效一般较好,尤对外感高热效果更好。
石膏验案一
1924年8月,友人张某某之女,发热甚剧,来询方。为开生石膏一两半,煎汤饮之。其热仍不稍退,又来询方。答以多服石膏水饮之,必能见愈。张某某购石膏数两,煎汤若干,渴则饮之,数日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石膏验案二
陈某某,男,3岁。因发热4天于1987年5月18日来诊。据述患儿4天前突发高热,其母按感冒治疗,自购速效伤风胶囊、安乃近、维C银翘片等药口服2天无效。5月16日起在本市某医院门诊,肌注青霉素、安痛定,口服银黄片、病毒灵、扑热息痛、强的松等药物治疗2天,体温仍时升时降,高时达40℃以上,如此延续数天而到我院请朱师治疗。症见壮热不已,面红目赤,烦躁不宁,渴欲冷饮,大汗出,2天未解大便,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体检:体温41℃,神清,咽充血(+),胸透心膈及两肺未见异常。血尿常规检査正常。朱师认为此乃感受外邪,入里化热,胃热津伤致的气分实热证。治宜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处方:生石膏100g,每日1剂,武火水煎2次,嘱其母患儿呼饮即给,温药频频饮服,并喂稀粥少许以助药力,调养胃气。5月20日复诊:体温36℃,患儿嬉戏如常,仅见食欲欠佳,舌红,苔白而干,改投健脾和胃,益气生津之剂调理而愈。(《新中医》1992年第5期)
石膏验案三
于某某,七岁时,感冒风寒,四五日间,身大热,舌苔黄而带黑。孺子苦服药,强与之即呕吐不止。遂单用生石膏两许,煎取清汤,分三次温饮下,病稍愈。又煎生石膏二两,亦徐徐温饮下,病又见愈。又煎生石膏三两,徐徐饮下如前,病遂痊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石膏验案四
鲁某某,患“寒”疾,时方盛暑,寝门重闭,床施毡帷,悬貂帐,身复貂被三重,而犹呼冷,中梓视之曰:伏热也。古有冷水灌顶法,今姑通变用之,乃以石膏3斤,浓煎作3次服,一服去貂被,再服去帐,三服尽去外围,体蒸蒸流汗,遂呼进粥,寒若失。(《天津中医》1988年第1期)
栀子验案
岳某某,男,4岁。1988年3月24日诊。病儿发热3天,服APC后热退而复起,精神萎靡,口渴喜饮,不思纳谷,大便稍干,小便黄少,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诊断:上呼吸道感染。遂用生栀子10g,研粉,过筛,取蛋清与之调成稠糊状,做成芭饼,摊于布上,敷左涌泉穴,外以绷带缠裹包扎,每日1次(敷8小时左右),连用2次后发热止,精神佳,饮食复常,二便自调,而愈。(《四川中医》1990年第10期)
球兰验案
王某,男,18岁。1989年5月24日就诊。自述发热已5天,咽痛,咳嗽,自服银翅解毒片后无效转请西医治疗。经注射及口服西药(药名不详)后热退,但停药后又复高热,口渴,脸红,微汗,头晕,咽充血,时精神恍惚,脉浮数而大,舌红少苔,体温40.5℃。即予球兰汁(取鲜球兰50片左右,洗净,加冷开水200ml,置搅拌机中打成糊状,取汁,沉淀后取上清液,可置冰箱中冷藏备用)35ml,加入单糖浆5ml。患者服药后2〜3小时即热退神清而愈。(《中医杂志》1990年第3期)
绿豆验案
王某,男1.5岁。发热3天,体温38.8〜39.4℃之间,经治未效。现症:壮热(体温39.4℃),时而微汗,精神萎靡,口渴喜饮,舌红苔薄黄,指纹青紫。化验:白细胞总数5×50V/L,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5。诊断为流感,嘱用生绿豆50g左右(生绿豆研细,以80目筛筛过),加鸡蛋清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3〜5cm,厚0.5〜0.8cm的圆形糊饼两个,分摊于布块上,敷两足掌,外以绷带缠裹固定。下午体温即降至38.1℃,换敷1次,翌晨体温即降至36.5℃,连续观察3天,体温正常,饮食渐增,精神特佳。(《湖北中医杂志》1988年第6期)
山药验案
兰某某,男,27岁。1988年2月8日初诊。3个月来感觉疲劳,气短,无力,20多天前始出现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午后为甚,伴咳嗽少痰,胸痛,食欲不振,身倦无力,消瘦,某医院按“肺部感染”给予青霉素注射多日未见好转,发热,咳嗽,胸痛加剧,午后热甚,后经西医检査诊断为:“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拟抗痨、抗感染、对症支持疗法,并应用清热养阴之中药17天,未见寸效。经用生山药120g煎水当茶频服,1日1剂,并常规应用抗痨药,停用抗生素,用药第2天体温开始下降,3天后正常,精神转佳,续用8天,症情好转,诸症消失,1个月后随访,病情稳定,已能参加体力劳动。(《四川中医》1_年第6期)
苍耳草验案
董某某,女,34岁。住院号1198。1973年7月23日起畏寒发热,呈弛张型,体温在37.7〜38.7℃之间,头痛、无力、纳差,8月1日以后,体温上升到38.7〜39.7℃。在门诊先后用过青霉素、银黄、板蓝根针剂、复方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体温小退,白细胞3100mm3,疑为伤寒,于8月8日住院。体检:体温38.5℃,脉搏88次分,血压100/70mmHh。神志清,皮肤未见玫瑰疹,心肺无特殊,腹软无压痛,肝在肋下0.5cm,脾在肋下1.5cm,均质中,无压痛,无病理反射引出。化验:白细胞3350/mm3,中性粒细胞68%,淋巴细胞30%,单核细胞2%,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0。血培养:有伤寒杆菌检出。苍耳草药物敏感试验:苍耳草1:64浓度抑制伤寒杆菌生长。两次粪培养:均有伤寒杆菌检出。肥达氏反应:伤寒H1:320,伤寒O1:160,副伤寒甲、乙、丙均低于1:40。肝功能:麝浊6,麝絮(±),黄疸指数6,谷丙转氨酶40。诊断:伤寒。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即给苍耳草煎剂(将当年新晒干苍耳草或捣碎苍耳子6000g入锅加清水浸过后,加热煮沸1小时,滤出药液,用同样方法连煎3次,然后把3次煎液混合,用两层纱布过滤后,以文火浓缩至20000ml,加尼泊金10g摇匀,分装于经高压消毒的500ml瓶内,封口备用)每次100ml(相当于生药30g),每日4次,连续7天,停药5天,又续服4天,共用苍耳草11天,总剂量1290g。服药后出汗较多,体温于服药后36小时恢复正常,头痛消失,食欲渐增,治疗1周肝脾肿大消失。8月13日血培养转阴性。8月25〜27日3次连续粪培养转阴性。8月27日复査:白细胞4900mm3,中性粒细胞63%,淋巴细胞36%,单核细胞1%;麝浊6,麝絮(±),黄疸指数6,谷丙40。8月31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66mm3。于9月3日痊愈出院。1978年12月25日信访无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8期)
猪胆汁验案
危某某,女,28岁,社员,1978年7月5日入院。患者是经产妇,足月顺产,产后第6天开始呕吐,发热40℃,腹痛,大便5天未解,住院后给予补液,抗感染治疗,高热仍不退,大便也未解。血检:白细胞26.9×90V/L,中性粒细胞0.86,加大抗生素、激素用量,用冷盐水400ml灌肠,未解大便,高热仍不退。改用20%猪胆汁150ml,保留灌肠,半小时后,排大便1次,量中等,褐色。体温从40.5℃下降至39℃,继续用中西药治疗,加猪胆汁灌肠,体温降至正常,痊愈出院。治疗方法:取新鲜的猪胆汁,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稀释成20%浓度,再加入防腐剂(每100ml溶液加苯甲酸钠O.1g),搅拌使其溶解或新鲜胆汁放冰箱中保存,使用时再配成20%浓度的溶液。使用方法,每天1次,每次50〜100ml,灌肠速度应慢,灌入。后堵塞肛门口15分钟。(《福建医药杂志》1980年第2期)
鸡屎白验案
彤某某,男,61岁,农民。6天前患者出现发热、头晕,全身持续性隐痛,在当地医院按“感冒”治疗无效。3天来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尿量减少,每天约40〜50ml,呈肉眼血尿,排柏油样大便,呕吐咖啡色液体。査体:体温39.6℃,脉搏96次分,血压12.88kPa,神志清楚,酒醉貌。双腋下及软肋处有散在出血点,双眼球结膜充血,心肺无异常,全腹有轻度压痛,双肾区有叩击痛。化验检査:血红蛋白120g。dfh白细胞11.2×20V/L,中性粒细胞0.66,血小板51×10V/L,尿蛋白(++++),红细胞满视野,大便隐血(+)。血液生化:尿素氮136mg%,钠271mg%,氯化物503mg%,钙7.4mg%。诊为流行性出血热(重型、少尿期)。经中西医综合治疗3天,每天尿量一直在400ml以下。后用鸡屎白散酒制剂(治疗方法:冬月干鸡屎白约500g加入白酒1500ml,用文火煎煮至酒味消失,并出现鸡屎的特殊气味后过滤装瓶备用,用时每次日服100ml,每天3次)连服4天,尿量增至每天1000ml,5天后进入多尿期,于3天后治愈出院。(《临证资料摘编》1990年第3期)
①血压的单位毫米系柱(mm/hg)与千帕(kPa)的换算关系为:1mm/hg=0.136kPa。
茶叶验案
代某某,男,1岁。发热3天,经用退热、抗菌西药,热不减。初诊时见发热,体温38.5℃(腋下),吵闹不安,大便溏泄,厌食,舌苔黄厚腻。证属食滞中焦,积久生热。治宜消食退热。即请病家拿出茶叶10g,炒后煎水服用,并说服之即可退热。家长半信半疑,依法用之。次日,果然退热,精神转佳,已进饮食,病去八九。二诊嘱再照法调之,以清余热。三诊痊愈。(《中国农村医学》1983年第2期)
黄芪验案一
王某,男,36岁。高热咳嗽,痰稠黄,味腥臭,带有血丝。西医诊为肺脓疡。治疗后高热虽退,但仍有低热,余症未减,食欲不振,缠绵月余不愈。苔略黄稍腻,脉滑而弱。按肺痈破溃,气虚不愈论治。用生黄芪250g水煎服。连服5剂,胸闷减,黄痰少,饮食增。继服10剂,诸症悉除。(《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第10期)
黄芪验案二
宋某,女,15岁。几年来每逢夏季则低热,纳减形瘦,口渴多饮,面色淡黄而白,便溏,苔薄,脉细弱。予炙黄芪150g,水煎代茶饮,连服7剂,低热渐退,食欲增进,诸症悉平,此后每逢夏季未再发作。(《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第10期)
金钱草验案
陈某某,男,10岁。夏季患病,精神不振,口渴引饮,身热不退,午后更甚,体温38.2〜39℃,已2个星期。近有微咳,泄泻,小便清长,肢体倦怠,嗜眠多睡。发育营养中等,心肺正常。肺浮弦而滑。经服鲜金钱草浓汁3天,热全退,精神显著好转,食欲增进,几天后健康如常。(《江西医药》1965年第5期)
七寸金验案
杨某,女,32岁,农民,于1959年8月24日因发热11天入院。起病缓慢,先有冷感,继则发热,伴有全身疼痛、头晕、食欲不振等症状。入院前3天流产1个3个月胎儿。既往体健。体检:体温40℃,发育营养中等,神志清楚,表情淡漠,舌苔白,颈软,心肺正常。腹平软,肝未触及,脾肋下3cm,质硬,轻压痛,实验室检査:白细胞4.2×20V/L,中性粒细胞0.70,淋巴细胞0.30,血培养无细菌生长,大便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小便培养阴性。治疗经过:入院后诊断为肠伤寒。即给予七寸金每天60g,为预防流产后感染,并给予青霉素8万单位,每天2次肌注。3天后体温仍在40℃左右,遂将七寸金增至每天90g,第6天体温降至正常,于9月4日出院,2周后随访,已完全康复。(《福建中医药》1961年第4期)
人参验案
夏大儿年友,苏中陈雍喈,身热谵语,不甚辨人。太守荐苕溪陆祝三因赴补在京,邀柴诊视,其脉大而无力,此阳虚发热,拟用人参,陆惊而咋舌,以为断不可用,(柴)乃力任方从。一剂后身和。三剂热全退。调理月余而瘥。(《续名医类案》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年)
半边莲验案
患者张某,1.2岁。1989年8月25日就诊。发热2个多月,体温在38℃左右,时高时低,以后半夜为重。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流涕,无汗,口渴多饮,腹部软,下肢清冷,大便稀溏、舌淡苔黄,脉细数无力;经使用抗生素等治疗无效。以半边莲散剂50g代茶饮,1星期后体温正常,再服30g,痊愈。(《江西中医药》1995年第1期)
枸杞子验案
愚自五旬后,脏腑间阳分偏盛,每夜眠时,无论冬夏床头置凉水一壶,每醒一次,觉心中发热,即饮凉水数口,至明则壶中水所余无几。惟临睡时,嚼服枸杞子一两,凉水即可少饮一半,且晨起后觉心中格外镇静,精神格外充足。(《医学衷中参西录》)
童便验案
1934年,友人之戚妇,年30余,患内热病两载余,服药数百剂而未获一效,诸医束手,病如无闻。求治于余,教以服童便3碗,次第早、午、晚每服1碗,服20余日见效,60余日痊愈。(《名中医治病绝招》)
按语
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味辛能散,大寒清热,外能解肌肤之热,内能清肺胃之火,于清热泻火中而具热退津生之意,除烦止渴之能,为清解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凡外感温热病邪而见壮热烦躁,口渴引饮,汗出,脉洪大者,用之清热泻火每获良效,但须大量使用,常用至60〜120g,甚至200g;小儿本为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感受外邪,易以热化,耗伤阴液,用栀子蛋清糊或绿豆蛋清糊外敷,皆可收清热解毒,滋阴养液之功,对流感、腮腺炎等病毒性疾病,若发热不退且无并发症,用本法治疗,可收到较好的退热效果;球兰又名绣球,系萝摩科多年生攀援灌木,主产于南方各省。《中药大辞典》载其能“清热化痰,消肿止痛,治肺热咳嗽,痈肿……”。实践证明,球兰汁对外寒轻、里热重之壮热,不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乙型脑炎、麻疹、中暑等高热,均有退热佳效,且无大汗及反跳现象,但证属风寒发热,或入血分者,则不理想,常用量1岁以下每服5〜10ml,1〜5岁10〜20ml,6〜10岁30ml,成人30〜40ml,服时加入少许蜂蜜、蔗糖或单糖浆,以减少其腥味;肺痨以阴虚为基本病机,病变过程中常发展为气阴两伤,山药味甘性平,作用和缓,不寒不燥,既能补气,又能养阴,补而不滞,养阴不腻,为平补阴阳的佳品,故对气阴两伤的发热诸疾可收桴鼓之效。《医学衷中参西录》谓“一味薯蓣饮”能治痨瘵发热,验之临床,确实如斯。唯本品性较和平,用量宜大(60〜250g),少则不易见功;苍耳草治疗伤寒是一个尝试,以往任何文献均未见记载。1958年赵博学氏在苍耳合剂细菌试验中,发现其对伤寒杆菌、宋耐氏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临床经治15例,取效满意,值得推广。如服药1周左右,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者,可停药3〜5天续服,并酌情补充葡萄糖盐水1500〜2000ml,有肝肾功能损害者忌用;猪胆汁苦寒入大肠经,能清热润燥解毒,主治热病里热燥渴。猪胆汁灌肠治高热不退,乃釜底抽薪之法,用无不效;鸡屎白苦咸凉入膀胱经,能利水泄热。对于温热病变中的发热、少尿,鸡屎白既能通利小便又可清热泄火,故适用于流行性出血热之少尿期;茶叶苦凉入胃,苦以泄之,可清热泄火,消食化痰,凉可清胃热,对小儿食积生热尤宜;黄芪验案一为肺痈破溃后,治疗应以补肺气为主。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药之最,用治肺痈溃后,气虚发热不愈而脾虚泄泻,其扶正而祛热邪,此实为逆流挽舟,因为《医学启源》曰:其有汗能止,无汗能出,《得配本草》云:其能“解毒……退虚热;”黄芪验案二,患者为暑伤气阴之低热,以脾气虚为著,炙黄芪益气补中,气旺津生。此为图本之治,故此后逢夏未再发;夏季湿热当令,熏蒸于肌肤则发热,伤津则口渴引饮,湿热困脾、脾不升清则泄泻,倦怠、嗜卧等。金钱草淡味微寒,淡可利湿,寒能清热,可治湿热为患之小儿夏季热;七寸金又称地耳草。性味苦凉,能消热利湿,消肿解毒,治疗肠伤寒疗效确切,且用药安全,未见不良反应;人参甘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证候。实热证忌用。本案患者虽有神昏,但脉大而无力,属阳气虚衰发热,而人参能益真气补五脏。邪气之所以久留不去,真气虚不能敌故也,真气充实则邪不能容。辨证准确,人参用后身和热退病瘥;半边莲性平味甘而辛,能够清热解毒、散瘀消肿、除湿利尿、止痛,所治此患儿是因感受暑热湿邪而引起的发热,暑热得清,湿得通利,发热自除。枸杞子甘平质润,入肝肾经,功擅补肝肾,益精血,为滋补肝肾之阴的主药,对于阴精亏虚的虚热病证,疗效颇佳;童便世人多视其为糟粕,然其功善滋阴,对阴虚所致诸疾每每应手取效,本案所示乃用其治疗阴虚内热,可谓简便验廉之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