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立秋养生经
每年8月7日或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农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但从气候特点来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有“秋老虎”之称。
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同时,中医认为,立秋到秋分之间,属于“入地户”,气化由阳入阴,天气渐凉,热渐退,昼渐短、夜渐长,气温由热转凉,大地逐渐转为收藏。所以,从立秋起,要开始养阳。
在饮食调养上,益肺气滋肾阴,养肝血润肠燥是秋天饮食之要。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燕窝、芝麻、鳖肉、藕、菠菜、梨、银耳、甘蔗、乌骨鸡、猪肺等。要吃些温食,少辛增酸。因为初秋时节,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食用大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而辛味入肺,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强肝脏的功能。
天气逐渐凉爽,但秋阳肆虐
禾谷成熟时天气渐凉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时值公历8月7日前后。秋字由禾与火组成,意味着禾谷开始成熟。中国民间有谚语“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从这一天起,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此时暑天的闷热天气已经没有了,人身上也不再有黏热的感觉。
“秋老虎”肆虐
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从其气候特点来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
呼吸道疾病增多,易出现干燥症
呼吸道抵抗力下降
气温下降及空气干燥会降低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细小支气管的阻力增加,黏膜纤毛运动减少,使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增多。
情绪低落
秋应于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容易产生悲秋的情绪。
易出现干燥症
秋季气候干燥,燥邪伤津,津液受损,人易有肺燥、鼻干、毛发皮肤干枯、便秘等干燥症的表现。
滋阴养肺,减少性生活
避免伤肺气
秋天养生以养阴为主。农历秋季七、八、九月,阴气已升。秋风劲急,物色清明,肃杀将至。人们要早睡,并要鸡鸣即起,使情绪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的影响。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飧泄(完谷不化的泄泻)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了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注意养护肺脏
深呼吸可清肺,可常做腹式呼吸法: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可增加肺容量。或者用缩唇呼吸法,快速吸满一口气,呼气时像吹口哨一样慢慢“吹”出, 目的是让空气在肺里停留的时间长一些,让肺部气体交换更充分。支气管炎病人可常做。
内心应平和宁静
本节气在精神调养上,要注意内心应平和宁静,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形容万物丰收的景象)之气。
多吃生津润燥食物
适当多吃酸味食物
在秋季养生中,《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饮食不要过于生冷
此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
适当多吃生津润燥食物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也有养生家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枸杞子、百合、糯米、大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制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应忌过燥的食物
中医学认为,苦燥之品易伤津耗气。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过燥的食物,比如一些煎炸类的食物,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也应少吃,如辣椒等。还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凡是带有辛香气味的食物,都有发散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气味的食物,如芹菜等。
01|冬笋煲乌鸡
02|木瓜花生排骨汤
03|天冬萝卜汤
04|桑葚葡萄粥
多食用补气养阴之品
立秋注意滋阴润肺,保津为重,要多喝开水,多食用补气养阴之药品,如西洋参、麦冬、玉竹、百合、生地、沙参等。不宜过度食用阳热辛燥的药物,如鹿茸、 肉桂、附子等。
秋燥咳嗽有温燥与凉燥之分。温燥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治疗宜辛凉甘润,常用中药为桑叶、杏仁、沙参、玉竹、麦冬、花粉、贝母、淡豆豉等。凉燥的主要症状有干咳痰少,咽干唇燥,鼻塞,无汗,怕冷,头痛,不发热或发热轻微等。治疗宜化痰润燥,常用中药为紫苏、杏仁、半夏、陈皮。
01|黄芪红茶
黄芪红茶调和脾胃、润肺生津。把黄芪15克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约15分钟;再放入红茶3克一起煮约5分钟,即可饮用。有调和脾胃、润肺生津、祛痰之功效。对脾胃虚弱,自汗盗汗,充气不足,退肿排毒有很好的疗效。
02|润肺生津杏仁粥
将大米400克、糯米100克一起淘洗净,用凉水浸泡2小时。杏仁15克,用温水浸泡15分钟取出,搓掉皮尖洗净,与大米、糯米一起加凉水250毫升磨成稀糊备用。将锅内倒入凉水4000毫升,大火烧沸,将稀糊倒入锅中搅匀,水沸后,约煮5分钟即成杏仁粥,随即舀入保温桶。吃时将杏仁粥盛入碗内,放上适量白糖和糖桂花汁10毫升左右(糖桂花用温水100毫升调匀)即可。以上药物和食物可制20碗。趁热食之,每次喝1~2碗。有润肺生津、消食化积的功效。
03|清热润肺生津茶
将1个罗汉果切碎,用沸水冲泡,饮汁。罗汉果味甘、辛性温,有清肺润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咽痛咽痒,干燥不适及痰热咳嗽。
04|润肺雪梨膏
雪梨性味清凉甘甜,入肺、胃经,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将雪梨500克去皮心,加百合250克,拌匀,隔水炖至成膏状,放凉后加入蜂蜜250克即可。每次取2~3匙,冲服。常服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有显著疗效,常觉口干舌燥者亦宜。由于梨能生津清热、润肺化痰,所以历代医家常用于治疗秋燥、阴虚咳嗽和伤津劫液之症。但脾虚便溏及寒嗽者忌食。
早起早睡,静心练功
增加夜里的睡眠时间
此节气中增加夜里的睡眠时间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秋季早睡,完全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立秋时节,早晚温差大,要根据天气变化,注意穿脱衣服,夜间睡眠要盖好被子,防止感冒和着凉。
应早起,着衣不宜多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之初,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异常,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选择清幽之地晨练
立秋后的早晨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此时不冷不热,气温宜人。凌晨5点起床,选择清幽之处,或河畔江边,或林荫大道,进行锻炼,有益身体健康。
立秋过后宜登山
立秋后,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比较适合的运动有爬山、练减肥功等。
按阳陵泉穴护胆经,刮痧去阴暑
子时睡眠养胆经,晨醒后头脑清。中医认为,立秋节气对应的是人体的足少阳胆经。中医认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就是说胆脏健康往往决定了其他脏腑的健康,胆汁分泌正常,是脾胃功能运行正常的基本保障,有“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之说。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
敲胆经
能刺激胆汁分泌、提升吸收能力。每天在大腿外侧的四个穴位点,分别是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用力敲打,每敲打四下算一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50次,也就是左右各200下。由于大腿肌肉和脂肪都很厚,因此必须用力,而且以每秒大约2下的节奏敲,才能有效刺激穴位。敲胆经主要在刺激胆经,可增进胆汁分泌,提升人体吸收能力。
按摩阳陵泉利胆舒筋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它有舒筋脉、清胆热、驱腿膝风邪、疏经络湿滞之功,是治疗下肢筋病要穴。多数人常有抽筋的毛病,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强直收缩,造成僵硬疼痛,往往让人难以忍受。有抽筋发生时,可以用手指指腹或者握拳用指压阳陵泉穴,就可加速复原,减轻疼痛。
刮痧去阴暑
这个节气人体易患阴暑病症,民间刮痧法能有效治疗这一病症。可以在背后膀胱经以及肘窝、腘窝处刮痧。而有发热恶寒、腹泻腹痛、恶心呕吐、身重疼痛、神疲倦怠等症状的阴暑患者,除了在后背膀胱经刮痧外,还应按摩腹部的神阙、关元等穴位。刮痧手法要轻,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立秋七月节坐功
每天清晨,盘坐,上体前俯,两臂伸直以撑地,两臂分开与肩同宽。然后含胸缩体,屏住呼吸,耸身向上,重心前移,稍停,还原。如此反复做36次。然后上下牙齿相叩,即叩齿36次,漱津几次,待津液满口分3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漱津3次,一呼一吸为一息,如此36息而止。常做此功法可补虚益损,去腰部积气,改善口苦、心胁痛不能反侧、面色无华、足外热、头痛、颔痛、眼眶痛、腋下肿等。
立秋如何防肺燥?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早晚温差比较大,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小,秋季气候特点主要是秋燥。秋季对应的内脏为肺,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开窍于鼻。而秋季的主气为燥,燥为阳邪,最易耗伤津液,燥邪每从口鼻侵于肺,耗伤肺阴,出现肺燥,可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或咯出带血的痰等一系列呼吸系统病证。
立秋防肺燥应多吃白色食物。肺和五色中的白色相对应,所以,平日容易感冒,或是肺与支气管常不舒服、易咳嗽的人,平时肠胃脆弱但又容易胖的人、肤色不佳的人,都要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像白萝卜、白菜、菜花、银耳、甘蔗,杏仁、山药、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
按摩操护肺。叩肺俞穴,每晚临睡前端坐椅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后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数十下,同时用掌从两侧背部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这种方法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如何调理立秋易得的便秘?
燥气为秋季主气,中医学认为燥易伤肺。此外,肺与大肠还有密切联系,它们“互为表里”,而肺燥下移于大肠,肠燥则便秘。在立秋前、中、后三天,应服用养阴生津、清热润肺的立秋顺安汤。全方9味药,合之能够起到养肺、养阴、养津、养收、润燥、护肝的功效。配方为五味子、天麻、荷叶各2克,薏米、百合、金银花、西洋参各3克,麦冬、石斛各5克。宜于每日卯时(5:00~7:00时)、亥时(21:00~23:00时)冲水服用。每日2次,每次1剂。
另外,生活中应注意调理,食物不要过于精细,更不能偏食,增加膳食中的纤维素含量,以刺激肠蠕动。每日进水量约2000毫升。每天清晨空腹饮1~2杯开水或蜂蜜水或果汁,以软化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