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属与学名:榧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种子。
别名与产地:野杉、香榧、木榧等。产于我国浙江、江苏、湖北及安徽、湖南、江西、福建等地。
性味与功效:甘,平。杀虫,消积,润燥。
临床应用: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燥咳,便秘,痔疮。
1.榧子30个,炒熟勿焦,清晨空腹1次服完,连服3日。如虫未排出,1周后再服1次,并用槟榔30克,煎汤送服。功能驱虫。适用于绦虫病。
2.榧子炒熟勿焦,5岁以上每岁每次2粒,成人每次20粒,每日2次,连服1周。将榧子肉炒熟研细末,5岁以下每岁每次1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连服1周。服药期间忌绿豆。功能驱虫消积。适用于蛔虫,蛲虫症,小儿疳积。
3.炒榧子肉7个,细嚼吞服,每日2次,连服1个月。功能润肠明目,强筋骨。适用于夜盲,便秘,痔疮,关节酸痛。
成分与营养:含脂肪油、草酸、葡萄糖、鞣质等。其中脂肪油高达51.7%,超过花生和芝麻。脂肪成分主要是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蛋白质含量也较丰富。壳皮含有芳障脂和玫瑰香油,是高级芳香油的原料。
药理研究发现,粗榧子含有12种植物碱,其中4种脂碱对动物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明显抑制作用。福建地区已用粗榧子提取物治疗淋巴肉瘤,取得初步成功。
文献摘要:
1.《本经》:主腹中邪气,去三虫,蛇螫。
2.《日用本草》:杀腹间大小虫,小儿黄瘦,腹中有虫积者食之即愈,又带壳细嚼食下,消痰。
3.《本草再新》:治肺火,健脾土,补气化痰,止咳嗽,定呵喘,去瘀生新。
榧子富含油脂,味具芳香,兼有杀虫和润肠作用,所以很早就被用作驱虫药品。如古医书《神农本草经》载:榧子能“去三虫”。现代药理也证明,榧子对绦虫、蛔虫、蛲虫确有驱除作用。
凡大便溏薄者不宜食。此外,日本榧还含有生物碱,孕妇忌服。
附录:榧花:苦。功能利水杀虫。适用于痔疮,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