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属与学名:李,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果实。
别名与产地:李实、嘉应子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性味与功效:甘、酸,平。清肝涤热、生津利水。
临床应用:消化不良,骨蒸潮热,肝硬化腹水,水肿,咽炎,牙周炎,疮疖,湿疹。
1.鲜李1~2个,早晚各1次。功能和胃生津。适用于消化不良,口干舌燥。
2.鲜李1~2个,每日1次。功能降火涤热。适用于胃火上炎,齿衄。
3.鲜李适量,洗净,捣烂绞汁,冷服,每次20~30毫升,每日2次。功能生津清热。适用于虚劳骨蒸潮热,消渴引饮。
4.鲜李用醋浸渍即为酸李,取2个连核捣烂,加少许盐,开水1杯拌匀,用汁液含漱,每日3-4次。功能清热降火。适用于扁桃体炎,咽炎,牙周炎,口舌溃疡。
5.李核仁15克,捣烂,水煎服。功能润肠通便。适用于津枯便秘。
成分与营养:李子果肉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天门冬素以及谷酰胺、丝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苏氨酸、丙氨酸、7-氨基丁酸等多种氨基酸。种子含有苦杏仁苷。
药理研究,李子可促进消化酶及胃酸的分泌,可增加胃肠蠕动,故对胃酸缺乏、食后饱胀、大便秘结者较适宜。
文献摘要:
1.《泉州本草》:清湿热,解邪毒,利小便,止消渴。治肝病腹水,骨蒸劳热,消渴引饮等证。
2.《滇南本草》:不可多食,损伤脾胃。
李子除生食外,尚可制成李脯、李干、蜜李片、加应子等蜜饯,爽口开胃。另外,有民俗于立夏日,妇女取李子汁和酒调服,称“驻色酒”,据说能留驻青春,且能防疰夏。
李子入肝,可治疗因肝热所致的虚劳骨蒸,消渴,口舌生疮,牙周炎牙龈出血。
凡溃疡病及急慢性胃肠炎者忌服。多食易损伤脾胃,且食后不宜多喝水,否则易腹泻。
附录
1.李根:苦、涩,寒。功能清热解毒。适用于消渴,淋病,痢疾,丹毒,牙痛。
2.李树叶:甘、酸,平。功能清热解毒利水。适用于小儿壮热,水肿,惊痫。
3.李树胶:苦,寒。功能明目消肿。适用于目翳,水肿。
4.李核仁:甘、苦,平。功能散瘀利水润肠。适用于跌打瘀血作痛,痰饮咳嗽,水肿,便秘。
5.李根皮:苦、咸,寒。功能清热下气。适用于消渴心烦,奔豚气,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