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属与学名:黄豆,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皮黄色的种子。
别名与产地:黄大豆、胡豆、菽等。全国各地有种植,以吉林、山东、黑龙江等地为多。
性味与功效:甘,平。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消炎解毒,排脓止痛,解湿利尿,利肠催乳。
临床应用:疳积泻痢,腹胀消瘦,妊娠中毒,疮痛肿毒,外伤出血,下肢溃疡,寻常疣,单纯性消化不良,高脂血症,贫血萎黄,大便下血,骨质疏松,高血压。
1.黄豆100克,猪肝80克。黄豆先煮八成熟,加猪肝煮熟,每日2次分服,连服3周。功能补肝生血。适用于缺铁性贫血,肝血虚萎黄。
2.黄豆30粒,花椒60粒,水煎服。功能温中散寒止痛。适用于胃脘虚寒,经常疼痛,或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虚寒者。
3.黄豆50克,水中浸软,加明矾15克,捣烂如泥,外敷患处。功能消炎解毒,生肌消肿。适用于疮痈疔疖,小腿溃疡。
4.黄豆50克,干香菜5克(或葱白3根),白萝卜3片,水煎服。功能调和营卫,疏风解表。对预防感冒有一定功效。
5.黄豆皮30克,水煎服,每日3次。功能润肠通便。适用于习惯性便秘。
成分与营养:含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基本上是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可占55%。还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和钙、铁、磷、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维生素E、叶酸、烟酸、生物素、大豆黄酮苷等,可促进骨骼的发育,纠正骨质脱钙,并对大脑神经系统有营养作用。黄豆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含量尤多,对人体有一定的营养作用。
文献摘要:
1.《日用本草》: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治肿毒。
2.《本草汇言》:煮汁饮,能润脾燥,故消积痢。
3.《食疗本草》:益气润肌肤。
黄豆有“豆中之王”的美称。它所含的油酸及亚油酸具有明显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保护心脏的作用。据报道,黄豆中还有一种抑胰酶的物质,对糖尿病有一定疗效。
如过多服黄豆,易产生壅气、生痰、动嗽、身体沉重、发面黄疮疥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