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基源: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子或其面粉。
别名与产地:棘、浮小麦、淮小麦。全国各地有栽培。
性味与功效:甘,凉。养心安神,滋阴清热,益肾补虚,除渴止汗。
临床应用:胃痛,腹泻,妇女脏躁,痈肿,乳痈,外伤出血,烫伤,失眠,盗汗,浮肿,小儿口腔炎。
1.小麦6克,蝉蜕2克,钩藤3克,大枣3个,水煎,加白糖服,每日1剂。功能平肝安神。适用于小儿夜啼。
2.小麦100克,猪肉100克,炖至小麦熟,加盐,每日2次分食,连食1~2周。功能滋阴敛汗。适用于盗汗,手足心热,神疲乏力。
3.白面粉250克,炒黄,醋煮为糊。功能清热消痈。适用于妇女乳痈不消。
4.小麦60克,黑豆30克,夜交藤15克,水煎,每日1剂。功能滋养心肾,安神。适用于心肾不交所致的心烦失眠。
5.小麦50克,龙眼肉15克,大枣15克,水煎,连渣服。功能养心安神。适用于心悸失眠,健忘头晕。
6.白面粉500克,炒焦黄,每日空腹温水调服一汤匙。功能健脾固肠止泻。适用于肠胃不固,泄泻肠炎。
成分与营养:种子中含淀粉53%~70%,蛋白质11%,糖类2%~7%,脂肪约1.6%,粗纤维2%及脂肪油(主要是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的甘油酯),还含有少量谷甾醇、卵磷脂、精氨酸、淀粉酶、蛋白分解酶、麦芽糖酶、微量的维生素B、维生素E等。
文献摘要:
1.《别录》: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
2.《本草纲目》: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灼伤。小麦面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
3.《木草再新》: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4.《医林纂要》: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
小麦主要用于制面粉,做成各种面食。给人以热量和多种营养,还含有可以增进记忆力、提高儿童智力的胆碱等有益物质,可谓“须臾不可离”的生命之物。
北方小麦性温,食之不燥;南方小麦性热。新麦性热,陈麦性平。本品入药有茎叶(小麦苗)、干瘪轻浮的种子(浮小麦)、种皮(小麦麸)、淮小麦。
小麦多食能壅气作渴,故气滞、口渴、病湿热者宜少食。
附录
1.小麦麸:甘,凉。功能调中,清热,止虚汗。适用于口疮,虚汗,痹症关节红肿热痛,糖尿病。
2.小麦粉:甘,凉。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振。适用于痈肿,汤火伤,无名肿毒,跌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