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属与学名:高粱,为禾本科植物蜀黍的种仁。
别名与产地:芦粟、木稷、藿粱、芦檫、蜀秫、获粱、番黍、稷米。主要产于东北、内蒙、山西、山东等地,以山西产者为优。
性味与功效:甘、涩,温。益气温中,健脾和胃,渗湿止痢,涩肠。
临床应用:脾胃虚寒,腹痛腹泻,湿热吐泄,小便不利,小儿消化不良,杖疮,鹅口疮,霍乱吐泻。
1.高粱30克,羊肉50克,煮粥食。功能温中止汗。适用于阳虚自汗,四肢不温。
2.陈年高粱100克,炒黄研细末,用鸡蛋清或麻油调匀,涂患处。功能收敛生肌。适用于杖疮,鹅口疮,湿疮。
3.高粱子60克,水煎服。功能消食散积。适用于伤食积滞。
成分与营养:高粱幼芽、果实含P-羟基扁桃腈-葡萄糖苷,水解产生P-羟基苯甲醛和葡萄糖。高粱米中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钙、磷、铁、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因此服食100克高粱米可供给人体约1507千焦(253千卡)热能;如与米、麦等交叉服食,可使不同氨基酸和各种营养素互相调补,提高对人体的营养作用。
文献摘要:
1.《本草纲目》:温中,涩肠胃,止霍乱。黏者与黍米功同。
2.《四川中药志》:益中,利气,止泄,去客风顽痹。治霍乱,下痢及湿热小便不利。
高粱营养价值高于大米。有红黑色和黄色两种,以粒大、饱满、有黏性者为佳。
附录:高粱根:甘,平。功能平喘,利尿,止血,定惊。适用于咳嗽气喘,胃气疼痛,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精神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