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属与学名:黍米,为禾本科植物黍的种仁。
别名与产地:秫米、红莲米。主要产于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尤以河北产者为优。
性味与功效:甘,平。益气补中,除热止泄,止烦渴。
临床应用:泻痢,烦渴,吐逆,胃痛,咳嗽,小儿鹅口疮,烫伤,妇女带下。
1.黍米50克,半夏5克,煎汤服。功能和胃降逆。适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胃痛。
2.黍米60克,羊肉60克。羊肉熬汤,加黍米煮粥,加葱、盐,每日2次服。功能益气补阳,温中。适用于中气虚弱,神疲乏力,不思饮食。
3.黍米30克,黄芪30克,煮粥食。功能益气,健脾,止带。适用于妇女脾虚带下。
4.黍米50克炒黄,浓煎取汁,温服。功能解热止泻,除烦渴。适用于伤暑发热,烦渴,夏季泄泻。
成分与营养:含粗纤维6.25%,粗蛋白5.86%,淀粉59.65%。含油5.07%,远高于大米、小麦,其中棕榈酸、二十四烷酸、十七烷酸、油酸、亚油酸、异亚油酸等对生长发育甚为重要。蛋白质有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等,黍米还含有黍素。
文献摘要:
1.《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太阴经。
2.《别录》:丹黍米,主咳逆,霍乱,止泄,除热,止烦渴。
3.《本草纲目》:丹黍根、茎煮汁服,利小便,止上喘。
黍米营养价值较高,含有多种大米、小麦中所缺乏的氨基酸,对调补机体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黍米的根和茎也有一定的药用功效,故在临床上也常入药。
由于黍米性黏腻,较难消化,故脾胃功能弱者不宜多食。
附录
1.黍茎:辛,温,有小毒。功能利尿,退肿,止血。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妊娠尿血。
2.黍根:辛,热。功能利水消胀,平喘。适用于腹水胀满,气喘胸闷,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