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属与学名:粟米,为禾本科植物粟的种仁。其储存陈久者名陈粟米。
别名与产地:白粱粟、粢米、粟谷、小米、硬粟、籼粟、谷子、寒粟、黄粟、稞子。我国北方广为栽培,以河北产者为优。
性味与功效:甘、咸,凉。补中益气,健脾益肾,滋阴退热,解毒止痢。
临床应用: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反胃呕吐,消渴口干,腰膝酸软,小便不利,腹痛泻痢,水火烫伤,小儿肝虫。
1.粟米250克,制半夏10克,水煎服。功能和胃安神。适用于消化不良引起的失眠。
2.粟米30克,水煎取汁1000毫升,调和姜汁10毫升,温服,每日1次,连饮2~3日。功能降逆止呕,适用于胃虚呕吐。
3.粟米50克,炒焦黄,研细末,用蜜调外敷。功能敛伤止痛。适用于水火烫伤。
4.陈粟米30克,山药15克,薏苡仁15克,大枣15克,煮粥,每日2次。功能健脾止泻。适用于脾虚泄泻,消化不良,脘腹闷胀。
成分与营养:脱壳种子和带壳种子的干品分别含脂肪1.41%、1.68%,总氮2.48%、2.79%,蛋白氮2.41%、2.72%;还含有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蛋氨酸等,蛋白质中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此外,新鲜植物含P-丙氨酸、V-丁氨酸、少量β-胡萝卜素、叶黄素等。
文献摘要:
1.《别录》: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粟米: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2.《本草拾遗》:粟米粉解诸毒,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
3.《滇南本草》: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儿肝虫,或霍乱吐泻,肚疼痢疾,水泻不止。
粟米的幼芽、种子发酵而成的粟糖以及淘洗粟米的泔水可入药,然应用最多的则是粟米。
本品不宜与杏仁同食,同食令人呕吐腹泻。
附录
1.粟米:苦,甘。功能健脾消食。适用于食积胀满,不思饮食。
2.粟糖:甘,温。功能补气升提。适用于痔漏脱肛。
3.粟米泔水:苦,甘。功能清热除烦杀虫。适用于霍乱发热,心烦渴,皮肤疥疮,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