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之大剂量用药问题

名医简介

王士福(1920〜)天津中医学院教授。

小儿哮喘多发于深秋及初冬,过敏者多发于春夏,该病多由上呼吸道感染,鼻、喉、咽疾患所引发。其临床症状:反复咳嗽哮喘、痰鸣、为泡沫痰,变为黄稠痰多引发为肺复感染,虽经中、西药治疗愈后,或方病愈出院不久,又覆发,反复发作多年不愈很难根治。由于患儿长期使用抗生素而产生抗药性,或用扩张支气管剂和激素及其他各种疗法,仅取效一时不能根治,患儿及家长苦不堪言。

余经数十年临床实践,摸索研究,于咳喘之治,略积心得,得到较为满意效果,现分述如下:

筛选有确效之中草药,防止盲目用药如小儿支气管哮喘,多由上感病毒所感染,治疗一般盲目用一些清热化痰止嗽,辛凉解表套方和习惯常用药,疗效不会显著。服过西药中药不效,经余治疗,方中加用板蓝根、升麻、大青叶、柴胡等抗病毒中药,抗过敏中药白鲜皮、白蒺藜、葶苈子。体虚者,重用五味子60g,有表证者加蝉衣20g,效果甚佳。

患儿兼患咽炎、扁桃体炎者,患部病灶不消除则哮喘咳嗽必不效。历代方治疗咽喉皆风寒、风热等辨证用药,中医辨证是针对看不见病灶的症候群辨证,咽部疾患张口即要看清病灶变化,为什么不根据病灶实质变化辨证呢?余多年来对咽喉疾患辨证论治分四型:红、肿、痛、脓。咽红者按吴鞠通“银翘散法加马勃、元参;肿者加当归、赤药;痛者加浙贝、花粉;化脓者加白芷、皂刺,穿山甲。此乃借用王洪绪《外科全生集》仙方活命饮之法也。

探索有效量

西医对西药有效量、极量、中毒量及其作用非常重视,任何西医必须熟练掌握。对剂量、毒副作用是经运动试验总结的。余青年学习中医时及临床治疗按方用量请教老前辈及同道,均不了解有效量一说,皆回答古人医案及方书都有分量。中青年后余读研清代温病家吴鞠通医案,治不寐用半夏六两;治热痹用生石膏由发病至痊愈一担余;张寿甫老先生用生石膏动则数两,山萸肉治虚症多汗亦用数两。后阅60年代数期《中医杂志》均载有当代名医文章治疗胆石症用金钱草单方:“化石量为四两”,余方悟出用中药必须掌握“有效量”方可奏效,方中主药尤应达到有效量。

麻黄止喘,自古禁忌过多,如“夏不用麻黄”“大汗亡阳”“血家不可用”“麻桂下咽阳胜则毙”字。经余临床使用体会其副作用有如下几条:增加心率;升压;烦躁不寐,其副作用如处方配伍得当即可消失。

余治哮喘一般用量为15g,极量为30g,用麻黄必配以地龙四、五倍量,地龙俱有很好止喘作用,同时还有退烧、降压作用,为喘家兼有高血压者,用麻黄20g、伍地龙90g,不会使血压升高,有时还会下降;如心率速者或心率不齐者配麦冬30g,茯苓30g,苍术30g,上三药俱有抗心率不齐,减缓心率之作用,但房颤患者忌用麻黄!苍术抗心率不齐有良效,余阅读药书发现,每用仲景“苓桂术甘汤”加生脉散炙甘草汤治心率不齐和心动过速,取效甚佳,但苍术抗心率不齐有效量为30g,少则效果不显。仲景所用之“术”即苍术非白术也。

1993年秋在津272军医院专家门诊时,有一位7个月男婴,患急性上感合并气管炎,住院2周治疗用抗生素及激素高烧已控制,痰鸣、喘鸣不效,来门诊求助于余,听诊两肺满布痰鸣音和哮鸣音,但无湿性啰音,脉数,三关指纹正常,不烧、腹软二便正常,由于严重痰喘影响吃奶,发育正常,有些消瘦。一诊方:

银花30g、板蓝根30g、麻黄10g、地龙60g、细辛3g、葶苈子30g、白芥子30g、紫苏子30g、瓜蒌30g、黄连15g、半夏30。

上药煎一大杯,每半小时服二小勺,昼夜服。服二剂后,见效不显,余思此风寒郁闭肺窍而不宣所致,前方去银花、板蓝根之辛凉,麻黄加为20g,地龙为90g,服法如前,服二剂后复诊,痰鸣哮喘见小效,其他均已正常。三诊上方麻黄增至30g,地龙增至120g,加干姜3g。服1剂,服法每一刻钟服一小勺。翌日来诊,婴儿之母欢喜地说:

“由生病至今近月余、住院廿余日中,西药全用了,小孩气管内痰声、呼噜声一时未停过,现在一点声音都没有了。”听诊两肺呼吸音正常,更未发生任何副作用。此例给余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对待诊讲师说:“患者服方后效果不佳,医生往往以为药不对症而改法换药,岂知用药不达有效量之故耳,能做到这一点必须基本功扎实,还要多读书、多临床,对药物有深入的了解,心中有数,有胆有识,有必要还要学习一些西医知识。此患儿并未感染肺炎,心音无异常,腹软、二便正常,肠胃亦无异常变化,西医已用大量抗生素,余初用清热解毒药不效,因此余认为该患儿感染已愈,痰鸣喘鸣者用中、西药抗生素和清热药过多,伤害自身抵抗能力,寒凉药使风寒郁闭肺气不宣,古人云:“形寒饮冷则伤肺”此之谓也。故三用大剂麻黄,少加干姜以宣温肺气故见显效耳。

生葶苈子:古方“三子养亲汤”为治喘名方,余用之改莱菔子为葶苈子30g,历代为医者惧其“泻肺”弃而不用,余数十年临床体会该药确有“保肺”作用,现代研究其有“强心”“利尿”作用,循环改善呼吸也随之改善,岂不“保肺”乎。余治肺心病重用此药改善心功能,每奏起死回生之效。

肺心病为老多发病,死亡率很高,西医西药治疗,取效一时,出院后反复发作,反复数次,“三衰而亡”。如中医治疗不能及时输氧,并且多数医家见病危不敢用大剂,病重药轻,不能及时改善患者“呼衰”“心衰”亦很危险。现举最近治疗一病例:

患者张某,男,71岁。原住某大医院,诊断为老年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感染高烧不退,经住院月余体温38°以上,喘咳不停,激素、抗生素滴注不效。回家继续输氧、输液、口服抗生素。后闻余名请余出诊。面色㿠白,力乏喘咳不能平卧,发热微恶寒,纳呆,口干不欲饮,下肢微肿,唇绛,舌红苔黄腻,诊其脉芤大而滑数,来急去徐。余诊毕云:据其脉证乃痰热伏邪郁闭于上,春温热邪新加于外,故而寒热难退,伏邪自内而发,新感自外而入郁闭于上,使肺气不宣故咳喘不止,久热不退津液已伤。

治则:豁痰止咳喘,宣肺以通气道,用辛凉苦寒以清伏邪温热,增液存津以保生机。方用:

鱼腥草60g、银花60g、板蓝根60g、瓜蒌30g、黄连20g、半夏30g、芥子30g、苏子30g、黄芩30g、麦冬30g、元参30g、生地30g、麻黄10g、地龙90g、鲜芦根60g。

用大容器煎,初煎取3大碗,二煎取2大碗,共5碗,分10次服。每2小时服半碗,昼夜服。另用生黄芪60g,西洋参20g,煎汤代水饮,初诊此方共3剂,每日1剂。

二诊:服3剂后患者喘咳止大半,体温降至37℃,已想用饮,下肢肿消,精神甚佳,夜间已睡眠正常。脉象已平稳,唇绛舌红已退,舌苔已退大半。原方生石膏为60g,半夏改为远志30g。代水饮去黄芪,西洋参改为10,为此加减变化服用1月余,今已可去街散步,愈后良好。

大剂量分服法

中医服药习惯服法多为早、晚各1次,多则早、中、晚服3次。如此服法治疗感染性疾病效果不显。余观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方后载服法云:杵为散六钱包,二小时一服,昼夜服。古人尚且了解治疗感染性疾病必须一曰之内体内维持一定药量。这就是西医用药要掌握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和消失时间,维持体内药效一定浓度方能有疗效。余临床数十年体会(未经实验)中草药为原植物之根、茎、花、子、叶等服后有效成分比西药化学物质在体内消失排泄得快,因此用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无抗药性,亦无损害肝、肾毒之副作用。但患者都认为西药疗效快,为求速效而服有毒副作用的西药。中药使用得当、服法合理,确实能收到疗效快且无毒副作用之良效。其关键在于中药有效量,及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维持有效浓度。余临床数十年之经验,在这些问题上摸索出一系列方法,概括说即是:“大剂量分服法”。

患者17岁,男,主诉:幼时即患支气管哮喘,每年春秋二季发作时咳喘痰鸣,今年发作严重,咳喘痰鸣,高烧不退,到某医院就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收留住院治疗3周余,病愈出院。过4日又咳痰、咽痛、发烧。经某医院门诊治疗不效,经人介绍来就诊。经化验检査白细胞18×109/L,中性0.80。体査:咽红肿,体温39.5℃。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及湿啰音。脉诊六脉洪大滑数,口渴欲饮,唇绛舌质红,苔黄腻,大便干燥,痰稠而黄,发热有汗不恶寒,咳喘痰鸣,咽红。此春温化热,痰热互结于上,肺气郁闭不宣,故咳喘痰鸣,热邪入阳明气、府:入气则大汗、大渴、大热而脉大;入府则舌苔黄腻,大便燥结不通。热邪大有燎原之势,法用大剂辛凉清温邪之热,上则重剂以宣肺之气,用苦辛通降豁痰清热以开肺气;中用大剂“白虎”以清阳明气分之热邪;用“承气”以通阳明府热燥结,使邪有出路。处方如下:

鱼腥草90g、金银花60g、板蓝根60g、麻黄20g、地龙120g、生石膏120g、知母30g、白芥子30g、葶苈子30g、苏子30g、杷叶30g、紫菀30g、黄连20g、瓜蒌30g、半夏30g、枳实20g、厚朴30g、生大黄15g、鲜苏根60g、柴胡30g、黄芩30g、生甘草20g。

用柴芩者以阻邪内传之患,中医之奥秘即在此,古法万不可废。

煎法:用大容器浸透,水被吸尽再放些水上火煎煮,开后15分钟放入大黄后再煎10分钟即可,取汤三大杯,然后再放入三四大杯生水上火再煎,煎15分钟再取两大杯,两混合后再分五大杯。第一次服药一大杯要缓缓喝下,后服每隔二小时服半杯,昼夜服不可间断。服药二剂后复诊,患者恢复正常,下燥屎甚多,阳明气分之热已解;府气已通,喘咳痰鸣已去大半,“脉静身凉”此之谓也。患者家属非常满意地说:“一生也未见过偌大量药,一日喝了五大杯,当晚便不烧了,前时犯病没有这次厉害就在医院输液服药2周才退烧,过去人们认为中医仅会看慢性病,急症必须西医输液,实际中药比西药效果还好。”后余又听诊:两肺下尚有散在喘鸣音及湿啰音。嘱继续治疗服药。

鱼腥草为首选控制炎症之中草药,疗效确切,但有效量60g,少则无显效,无任何毒副作用。再加银花、板蓝根各60g、清热解毒,既抗菌又抗病毒且无抗药性。“三子”合麻黄、地龙皆重用以宣发肺气,解支气之痉以清痰热。用葶苈子乃因其高烧数日大汗,脉数,心率110分/次,用其强心以防引起心衰。舌苔黄腻者可知痰、热之邪互结于上,用仲景苦辛通降之“小陷胸汤”合清肺止咳定喘之“麻杏石甘汤”。“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其意是用单方不效可多方合剂,初诊用此法取效甚速,此法为宣上以通肺气化痰热,清中以清阳明之热邪,通下攻逐大肠之热结。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热结荡涤无存,以助清降宣肺化痰热诸药之力,此法乃用仲景数方化裁耳。可见古法古方不可废,但不可泥于古法、古方。

二诊:前方去柴胡,生石膏改为60g,地龙改为90g,大黄减为6g,去枳实、厚朴,加麦冬30g,元参30g以复津液,再加五味子60g以恢复体能,以上三药可比西药“能量合剂”。共服7剂痊愈如常,听诊两肺哮喘音和湿啰音完全消失,后以清解、宣肺、止咳、止喘、健脾之小方二日服一剂,调理2周收功。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
2
本条ID:15233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