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利宜彻当慎苦寒,务参化瘀不远辛温

名医简介

万文谟(1923〜),武汉市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淋证的临床表现,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为主。急性阶段多见湿热蕴结下焦证候,故清热利湿为治疗大法。如现代医学中的泌尿系感染及济列腺只等疾患,常庄清利以后症状明显缓胬。但值得注意的是,若停用清利过导,病情反复较大,检赍患者尿液,往往有脓白细胞等物,吴鞠通《温病条辨》所云“治外感如将”,有去邪务尽之意,用于本病以彻底清除病灶,防止复发,似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据146例急性泌感患者统计,其中114例以脓尿菌尿为观察湿热未尽的指标;治以清利为主,半年内复发率为2.63%;32例在症状缓解后脓尿菌尿未净而停用清利之品,半年内复发率为3.75%,说明清利法治疗淋证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5,另一方面,选择高效药物,避免大剂苦寒,也是应该留意的。笔者习用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凤尾草、石韦、滑石、土茯苓、忍冬藤等药。这些药物有较好的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之功,有的还有止痛、止血、排石、消肿、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其中滑石是较好的渗利之品,每遇溺窍涩痛不爽的患者,屡用屡效。《本草纲目》云:“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肌腠之窍,下能利清溺之窍。”《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滑石“无论汤剂丸散,与脾胃相宜”。这些论述,验之临床是可信的。

徐灵胎云:“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有别,有瘀血积塞溺管者,宜先通”。慢性肾盂肾炎除肾间质中灶状分布的炎症外,并有纤维化。病变部位的血管有增生性末梢动脉炎,可导致栓塞,使肾脏血液供应不良。现代研究认为炎症局部肿胀的组织细胞充血、渗出,均可导致血流障碍,产生血瘀,在感染后并发前列腺炎、肾结石、肾囊肿、尿血等病时祛瘀活血药物常被采用。笔者每遇急慢性泌尿系感染、结石及前列腺炎等疾患,酌加益母草、赤芍、丹参等物,疗效较好。即或是瘀血较轻,亦不宜过用收涩之剂,尽量选择化瘀止血之品,或在止血药中酌加益母草等药以防血止留瘀之弊。

例1郑某,男,59岁,农民。

患者于1985年3月5日经“B超”提示前列腺炎(恶变?),肛门指检有结节状肿块,前列腺液有脓球(+++)。因不愿手术探查而就诊于中医。据云起病5月左右,症见小便点滴不爽,尿时有刺痛感,尿后白浊少许,腰骶隐隐作痛,口干少饮,心烦不寐,大便通利,纳食尚可。视其舌苔黄腻,舌质瘀紫,切其脉象弦细而数。辨证为湿热血瘀,蕴结下焦,肾阴亏损。治宜清利湿热,活血养阴。处方:

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石韦30g、土茯苓30g、益母草30g、丹参30g、夜交藤30g、女贞子30g、赤芍15g、虎杖15g、生地15g、元参15g、六一散15g、桃仁10g、红花10g。

服6剂以后,小便较前通畅,心烦不寐好转。原方去生地、元参,加首乌、半枝莲各30g,再服6剂,诸症缓解,腻苔已退。后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60g,六一散、赤芍各15g,煎汁当茶频服,并用知柏地黄丸调理。半年后恢复正常,继续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至今4年未见复发。

前贤淋证属热的论述较多,也有属寒属虚的见解。如《景岳全书》云:“淋久水止,及痛涩皆去,而膏淋不已,淋如白浊者,此惟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又如《医学心悟》有“冷淋”一证,为“寒气兼闭,水道不行……,金匮肾气丸主之”。这些论述,说明温补法治疗淋证也是不可偏废的。

例2康某,57岁,干部。

患者于1972年4月经X线诊断为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如黄豆大,尿检有脓球、红细胞,初服大量清利之品60余剂,未见结石排除,并因结石嵌顿而出现肾盂积水。1973年3月17日来我院初诊:症见腰部胀痛,纳食欠佳,疲乏无力,稍见形寒畏冷。苔薄白根腻中心微黄,脉沉细,两手欠温。中医诊断为:(1)淋证;(2)腰痛。辨证为老年肾阳不足,寒湿内滞,兼有膀胱湿热未清。治以温补肾阳为主。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黄芪30g、熟地15g、枸杞15g、淫羊藿15g、黄柏6g、肉桂6g、附片6g、小茴香6g、茯苓6g、泽泻6g。

连服12剂,腰腹痛缓解,形寒畏冷明显好转。再依原方加金钱草90g,郁金9g。服完2剂,即见结石排出,X线复查已不见结石影。服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丸调理1月而康复。

《景岳全书·淋浊》云:“治淋之大法,……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提升,虚者宜补,阳虚者宜温补命门”。说明淋证初起实证热证较多,可清可利,病久或苦寒分利太过,则耗伤肾阳,致气化不利,石不得出,水积肾盂,故先温肾益气以恢复气化,继而抓紧时机,于温补中酌加清利排石之品。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淋证癃闭卷》
2
本条ID:15194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