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金温石汤治湿温

名医简介

吴承忠(1901〜),江西景德镇市第三医院主任医师。

湿温有一定的典型症状,其机制有些规律性,相当于西医的肠伤寒。叶香岩称:“吾吴温邪害人最广”。因为湿邪到一定季节酝酿化温,势缓不易速愈。忆从前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受课时谢利恒校长对我说:“此证在太湖流域最盛行,此与气候方土有关,吴中有些医家在湿温实践中,可称先知先觉者”。

症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此据《温病条辨》卷一第四十三条)我认为上所描述尚欠明显,今为补充如下。

高烧日夜不退,午后身热渐重,起初每有干恶,或时时唾吐泡沫状粘涎,至于胸痞不饥,舌腻不渴,首如裹,肢节痠,神情沉闷。

辨治:湿温多相当于“肠伤寒”,只宜流汁饮食。湿温病程需要一月左右,或者三个节气(四十五日左右),其好转或恶化常在二十日左右,治此证如剥茧抽丝,不可求速,欲速则不达,急躁多误事。发病季节常在立夏后至白露前发作,流行似有些周期性。防止湿温恶化在于病起确诊时,善用芳香化浊,淡渗祛湿之八字方法,此八个字是在各家临证医书及本人临床治疗上领悟出来的,因此我订出一个方剂名“佩金温石汤”,是自订自用便于记忆的。在我数十年临证中体会,疗效尚佳,兹予介绍,聊供同道参考(我市1929年湿温流行极盛,以前积有验案不少,1966年散失)。

佩兰叶9g、黄郁金9g、法半夏6g、陈橘皮5g、白茯苓9g、生甘草2g、小枳实5g、生竹茹9g、飞滑石12g、石菖蒲3g。

据师传及经验,风温用黑郁金,湿温用黄郁金。

这个汤用佩金温石之名,是药味寓在汤名之内,见名知药,佩金即佩兰叶和黄郁金,中间六味即温胆汤,再后加石菖蒲、飞滑石两味合乎芳香化浊、淡渗祛湿八个字。因湿温病起初多犯中焦,又多泛恶,用温胆汤最宜,所标分量亦系成人一般用量。其中甘草一味分量宜轻,因甘草能壅滞,如泛恶泛涎过多者可以不用。腹泻加藿香、厚朴,溺赤加木通、淡竹叶,内热加黄芩、山栀。

余如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也可取法。业师丁甘仁常于芳香淡渗处方中加甘露消毒丹或包煎或分吞效亦显著。但是湿温病程较长,内陷变证痉厥神昏或谵语斑疹亦多难免,则紫雪丹、至宝丹等是挽救此证危急存亡的特效药。舌苔较干有痰火者,兼用《局方》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

在湿热病辨治方面,我认为叶香岩擅长风温,而薛生白则擅长湿温,当然是比较而言。细玩《临证指南医案》、《温热经纬》和薛生白《湿热病篇》自有所悟。

再湿温证大便总不正常,或便闭或便溏不畅,若出现肠出血则为恶候危证。据本人旧时所见,即有温病经验的中医,十人能愈其半则属上乘,肠穿孔则更为难治。肠穿孔的症状大致为腹痛胀臌,甚则高高鼓起,四肢作冷或面色青白。肠出血可选用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酌情加减。

本人使用以上二方治疗肠出血时均加黄柏炭、黄芩炭,或地榆炭、侧柏炭,肠出血舌苔红绛比较轻,紫晦而干涩者更危重。

再湿温证本人很少用“三仁汤”,因“三仁汤”除滑石、竹叶外,均属温燥药,如杏、朴、蔻、夏等,其白通草、薏仁则属平性。总之此汤燥湿有余,清湿不足,初起湿重温轻服之似较合理,但宣化透邪不够,与湿温氤氲粘腻之邪很难深合病机。倘或初起湿遏热伏,很难开始就能断定湿重于温。三仁汤在某些个别湿温患者有迅速化热,邪势嚣张之虑,但三仁汤也寓有芳香化浊、淡渗祛湿之意,医者师其意而不必泥其方可也。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卷》
2
本条ID:15042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