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张笃庆(1922〜),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邪伏募原”是温病常见证之一。临床表现为,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继则但发热而不憎寒,日晡益甚,头身疼痛,胸闷脘痞,时作呕恶,舌苔白腻如积粉,脉象弦数等。
吴又可、薛生白认为“邪伏募原”乃湿热遏阻、表里交关之所,其证寒热如疟,舌上白苔如积粉。叶天士论此证,认为苔白如粉而滑,四边舌色紫绛,为温疫初人募原。“邪伏募原”是泛指温热夹湿或湿热之邪侵袭人体,郁阻气机,致使人体气机表里出入受阻,上下升降乖违,引起三焦所属脏腑(包括肺、脾、肾、膀胱、大小肠等)对水液代谢功能失司造成的综合证。纵横观之,它是人体表里、上下气机紊乱而出现半表半里证候的代名词,并非指某一特定脏腑功能障碍。对邪伏募原之诊断,须具备三个主要见症才能确立。
其一,有寒热如疟的半表半里见症;其二,有胸痞腹胀,小便不利的湿热郁阻三焦,气化行水功能紊乱见症;其三,舌白如粉而滑,四边舌色紫绛的湿温热伏症。
辨“邪伏募原”,须同“邪留三焦”、“热郁胆腑”证相鉴别。三者在热型上都有“寒热如疟”的见症,但“邪伏募原”的热型与后二者不同。其热型寒甚热微,而后发热,继则但发热而不恶寒,且日晡益甚。而“邪留三焦”是寒热起伏,“热郁胆腑”是寒热往来。三者同具胸闷腹胀,呕恶,小便不利,苔腻等湿热郁阻三焦气机见症。但“邪留三焦”、“热郁胆腑”却无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舌质白边紫绛的“邪伏募原”的特殊舌象。
邪伏募原证同上述类似证在特殊症状上的差异,决定了与其他证在治疗上的不同。邪留三焦证系湿热并重,郁阻少阳三焦,治宜清消并举,分消走泄。热郁胆腑证是热重于湿,邪郁少阳胆腑,枢机不利。既要清泄少阳邪热,又要分消三焦湿浊,以清为主,以消为辅。而“邪伏募原”证既波及表里,又牵扯上下,湿阻清阳,热闭气机,湿遏热伏,热蒸湿动。既要清热燥湿,疏利透达,又要芳香化浊,滋阴养血。须消、利、燥、化、透、润诸法熔为一炉。
本人常以吴氏达原饮为基础方加减治疗邪伏募原。本方厚朴、草果、槟榔辛温并用,辛开气机,苦降浊邪,开郁燥湿,行气破结,开达募原之湿浊;知母清热润燥;白芍养血敛阴,有防湿热化燥伤阴之功,又能制约草果、厚朴燥烈之弊;甘草调和诸药。用此方治疗邪伏募原证,必须注意剂量及加减变化。一般只投1剂再诊,常用:
湿邪蒙蔽胸中清阳而见胸痞重者,略参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意,加瓜蒌、半夏、生姜,以增强开泄之功,升降脾胃而上下分消其湿;若病人系阴虚之体而患此病者,本方厚朴、草果不宜量大。或服药后苔略薄者,可去厚朴、草果加佩兰、藿香、白蔻等味,以恐苦温伤津,反致热盛湿动而致神昏。阳虚者,苦寒药不宜过重,否则伤阳气而湿不易化。
张某,女,29岁,工人。1975年12月25日初诊。
1个月前,每日不定时发热恶寒,初期周身寒战,头痛,脘痞腹胀,恶心欲吐。约半小时后又高热,口渴不欲饮,身痛楚,汗出后又复恶寒。工厂卫生所按疟疾而服捕疟母星,服药多日未能奏效,每日仍不定时的寒热发作。转陕西中医学院附院内科诊治,化验血液未找见疟原虫,用柴胡注射液治疗。次日适逢寒热复发,即抽血化验,仍未找到疟原虫而遂请中医会诊。诊时,除上述症状外,还见肢厥脉伏,舌苔白滑厚如积粉,舌质四边紫绛。辨证:湿热伏于募原。治宜疏利开达募原。拟达原饮加味。
二诊:服药3剂后寒热退净,脘痞腹胀亦减,苔较前转薄,舌质转红。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脉象濡缓。上方去黄芩加半夏9g,再进3剂。
逐渐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