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田嘉禾(1899〜),辽宁中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湿温是由于感受“湿热疫疠之气”(以下简称湿热病邪)而致病。其传变过程:一由皮毛而入卫表,渐传入分肉、腠理,从经络而入肺、胃;一由口鼻直入肺、胃,经胃络传脾(呈现脾肿大),并由胃人舍于小肠,渐生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盖小肠迂曲迴叠,位于腹部较为广阔,最宜为湿热病邪侵袭,且肠内“受盛水谷”,腐熟而成膏糜,适于病邪之增殖。且与性质粘腻之湿热病邪混合蒸化,互相粘着,遂有病邪不易速解之势。临证中不少患者可见右下腹部隐痛或便溏,经过2〜3周卒然便血,继则腹痛,迴肠部拒按。
历代医家在论述温病时,对湿热病邪侵踞小肠的“病所”均未能明确指出。然湿热病邪侵蚀小肠而致脉络损伤实为病机之关键。
湿温发病一般经过3周,由于湿热病邪灼伤小肠脉络,易致大便下血。每因于对患者治疗失误或护理不善,遂在大便下血后继发腹部胀痛之候。此乃由于小肠灼伤之处形成溃疡,肠壁穿破,致使肠道瘀血和毒秽等溢于肠外膏膜血络之中,结于膜里。临床时可见“瘀毒结滞”、“瘀毒酿热”和“瘀毒久踞,血虚寒滞”等三种病型。
瘀毒结滞
证候:大便下血之后,继发腹部剧痛,以右下方较重,触之则痛而拒按,呼吸短促,仅限于胸部。腹部胀满,腹筋强直,紧张如弦。患者面容紧蹙忧急,面色晦滞,常仰卧不动,腿股弯曲,以欲减少腹筋紧张。并现呕吐、呃逆,或大便秘结。舌色紫绛瘀暗而腻,脉弦细而数。
辨证:肠内瘀血毒秽,溢于肠外,结于腹里肓膜,阻碍气机升降,故令腹痛拒按,呼吸短促,仅限于胸部,而不能下达于脐下(气海)。瘀血毒秽充满于肓膜脉络,鼓起腹筋向两端掣动,故令强直紧张。患者欲松缓其紧张局势,则腿股挛曲,不敢伸直。又因阻碍胃气下降,则呕吐、呃逆、便秘。瘀血结于腹里,反映于舌,则紫绛瘀暗而腻;瘀毒搏于气血,表现于脉,则弦细而数。治则:化瘀解毒,行经通络。
1.验方
水5杯,煎取2杯,渣再煎取1杯,日3服,每次均调服三七末1包(2.5g)。
归须、赤芍调营活血,逐瘀生新;银花、泽兰解毒除秽,散结消肿;郁金、枳、苏舒郁结,利升降,以消腹胀;瓦楞、桃、红化血瘀,通脉络,以舒紧张。调服三七则对溃疡损伤之处有止血散瘀、定痛生肌之效。
2.七厘散
共研为细末调匀,每服2〜2.5g,与前汤药可以交替服之。
另外,再以烧酒调和稠粘状,敷布腹部,用纱布包裹。
血竭行瘀止痛,儿茶清热收湿,两药皆有敛疮生肌之效;乳、没、红花通经定痛,逐瘀排脓;冰、麝、辰砂开窍辟秽,安神解毒。数药组成,既能化除肓膜脉络之瘀毒,又能收敛肠道病所之溃疡。
瘀毒酿热
证候:便血之后,继发腹痛拒按,呼吸短促,腹部胀满紧张,以及呕吐、呃逆、便秘等证,悉如上条。但以身发壮热,神识如狂,面色赤垢,舌色紫暗,脉象弦数等,为本病的特征。
辨证:本条腹部证候,与上条相同,但因瘀血毒秽酝酿成热,致全身壮热及神识如狂,这是与上一条有所不同之处。证以面赤而垢、舌色紫暗,实属瘀毒酿热的反映,脉象弦数,确系热搏血脉的表现。治则:逐瘀清热。
1.犀角地黄汤加味
水5杯,煎取2杯,渣再煎取1杯,分3次服,每次均服1杯,并冲服生藕汁15g、失笑散5g。
犀角、生地解毒泄火,以清血中之热毒;丹参、郁金逐瘀散结而除胀满;花粉、桃、藕化瘀润燥而消浮肿;调服失笑散以奏通利血脉,散瘀止痛之效。
2.《局方》聚宝丹
共研为细末,糯米面浆糊为丸4g重,每服1丸,用童便、陈酒、藕汁各1匙,活蔗浆1小匙,炖温调服,与前汤药可以交替服之。
木香、沉香、砂仁行气开结,消胀除满,以降逆平喘;乳、没、元胡活血定痛、消肿排脓;血竭、麝香行瘀通经,开窍解毒。引用童便、陈酒、藕汁、蔗浆,使之人达血脉,通经续损。
3.外用消肿散
共为细末,香油调敷腹部,外以纱布包裹。
瘀毒久踞,血虚寒滞证候:大便下血之后,约经一周时间,继发腹痛,时轻时重,腹虽痛而喜按,无拒按现象,腹部胀痛,腹筋紧张。患者神倦面晦,手足厥冷。舌色青紫而滑,脉细欲绝。
辨证:瘀毒久踞,阻碍化瘀生新作用,致血虚寒滞,阳气被阻,不能通行脉中,故见上述脉证。
治则:养血通经,兼散寒邪。方用当归四逆汤。
水5杯,煎取2杯,渣再煎取1杯,分3次服,每次均服1杯。
当归、赤芍养血化瘀;桂枝、细辛通阳温经;甘草、大枣调中扶正;藉通草入经通脉,以续脉绝而回厥冷。
总之,湿热病邪传入小肠,经过2〜3周在出现便血后,继发瘀毒结于腹里肓膜,势必出现腹痛的危证。在临床实践中首先要辨别属实、属热和属虚寒的不同征象。因而有“瘀毒结滞”、“瘀毒酿热”和“瘀毒久踞,血虚寒滞”等证。而在治则上有“化瘀解毒,行经通络”、“逐瘀清热”以及“养血通经,兼散寒邪”等各种不同的方剂。
例1常某,男,13岁,学生。1948年9月12日初诊。
在同年夏秋“湿热疫病”流行中,适以该生胃肠素有郁积,并好饮生水,喜食瓜果,以致病邪经口而入,遂感染本病。在发热逐渐增高,继至高热稽留不退时,曾经某西医诊断为“伤寒”,因本县无传染病院的设备,遂向患者家属嘱与:“注意家庭护理工作,需要绝对卧床休息,节制饮食”。因该患不遵医嘱,竟随便活动,恣意饮食。迨至3周后,忽然发生大便下血,持续两日,便血已止,腹部骤起剧痛。又请某西医诊断为“肠穿孔、腹膜炎”,并斥责家属:“不遵医嘱,致使病势危重。”遂推辞不治,故来求诊。大便下血之后已及2日,腹部骤然发生剧痛,以右下方最为显著,触之痛而拒按,呼吸浅短而促迫,仅限于胸部。腹部膨胀,腹筋强直。大便下血消失,反现大便秘结,有时呕吐、呃逆。患者常仰卧不动,腿股弯曲,以欲减少腹筋紧张。神情焦急痛苦,面容紧蹙,面色晦滞。热势骤降,经过1日之后,又略渐增高。舌质紫绛,瘀暗而腻,脉象弦数而细劲。宜化瘀解毒,行经通络。
1.验方
上方2剂,每剂水5杯,煎取2杯,渣再煎取1杯,每6小时服1杯,均冲服汉三七末2.5g。
2.七厘散15g、分为6包,每6小时服1包(2.5g),与前汤药交替服之。
3.外敷:七厘散50g,以烧酒调和稠粘状,敷布腹部,用纱布包裹。
复诊:腹痛逐渐减轻,胀满亦渐消散,腹肌紧张渐缓解,呼吸渐及深长。呕吐、呃逆全除,身热已解,降至常温。但腹部右下方仍有触痛拒按,并有时腹部发生刺痛,时现焦急痛苦的神情,不可名状。舌质转为红赤,脉象细数。是乃瘀血毒秽,结滞腹里尚未尽除所致。宜照前方加味治之。
1.按照前验方内,加乳香7.5g,没药7.5g,与2剂,服法同前。
2.《局方》聚宝丹6丸,每6小时服1丸,用童便、陈酒、藕汁各1匙,活蔗浆半匙,炖温调服。
最后诊査:腹痛已除,胀满全消,腹肌柔软,宛如常人。呼吸深长,达于气海。触腹既无拒按,刺痛亦尽消失。现在停止服药,需要依照恢复期的处理方法,避免起床过早及饮食不节,俟休养1个月后,方恢复正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