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清透护虚扶正

名医简介

吴半淞(1898〜1966),江苏已故名医,擅治温病。

吴半淞先生常说:“湿温一证,见证虽多,究其本,湿与热耳。证虽百端,不出流化、清透、护虚而已”。

一、流化

流化系指流动气机而言,先生常说:“治湿温当开展气机为第一,虽有温邪,切不可以寒凉遏之。”流化法的运用,由于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下述三个方面。

1.宣肺湿的运行,离不开气化,叶天士有“开气分为除湿”之说,吴鞠通也认为:“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先生吸取了前人的精华,十分重视气化,认为:“气滞则湿阻,气行则湿化。”如症见头痛而重,肢体困重,身热不扬,午后较甚,汗少,或初见恶寒,口不渴,面色淡黄,脉濡等湿遏卫气证,当宣肺气以化湿。药如杏仁、紫苏、薄荷、桔梗、豆蔻、藿香等品。

先生宣肺行气之法,并不局限于上述范围,由于肺总领一身之气,对湿邪蕴阻中焦,甚或陷入营分等证,唯见有湿存在者,每配以轻宣肺气之品。他说:“唯气机流动,才能使遏伏之热、胶着之痰、停滞之食得以推动荡涤。”例1:俞右,1947年6月13日诊。湿渐旬外,身热起伏,从未间断,热郁于里,外泄不畅,湿热蒸腾,口中甜腻,苔微黄腻,舌红,脉濡数。宜芳香轻解,流化气机。

清水豆卷、鸡苏散、藿香、佩兰、焦山栀、杏仁、苡仁、蔻仁、青蒿、陈皮梗、通草、赤茯苓。

复诊(6月15日):前方两剂,热淡,苔前化,根布薄板糙,脉小数。再当清理气分湿热。

杏仁、苡仁、藿香、佩兰、青蒿、沉香曲、滑石、半夏、赤苓、川通草、蒌皮、焦栀、广郁金。

2.运脾湿性粘腻,与热纠结,常致缠绵中焦,不易速解。由于湿热之偏胜,临床可见各种不同之见证,如见胸闷腹胀,泛恶便溏,舌苔厚腻等属湿热内盛者,认为系中焦脾气壅闭,运化无权,以致水湿之气,不能外泄,必需行脾气以运转中州。他认为中焦乃病变之枢纽,是邪势从里出表、从表入里的转折点。临床上治之得法,往往能扼住病势,使湿热早日分消,病程缩短,有利于早日痊愈。先生此项论点系从叶天士学说中悟出,《临证指南医案》有“此湿蕴气中,是太阴之气,不为鼓动”,“湿邪内伏,足太阴之气不运”之说。叶氏治之以“开泄”,采用“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先生于此等证候,常用厚朴、半夏、菖蒲、郁金、藿香、陈皮等行脾气,仍配以杏仁等利肺气,是真得叶氏三味者。

例2赵先生,住西门大街,1947年9月7日诊。湿温经旬,身热缠绵,日晡较盛,口甜腻,杳不思纳,胸腹痞满,泛恶涎沫,白㾦细小少绽,神情困顿,倦怠懒言,苔厚白腻,舌红,脉濡数。湿阻中焦,热伏不撤,气室失运。拟辛以流气,淡以渗湿。

制川朴、藿香、姜半夏、佩兰、杏仁、苡仁、广郁金、蔻仁、赤茯苓、滑石、陈皮。

3.利三焦湿温中焦证,如见胸腹胀闷而烦,恶心呕吐,身热炽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泻利,苔厚垢腻灰或黄,舌质红等症,此乃湿热两重,胶结于中,所谓“热处湿中,湿包热外”,叶、吴二氏称之为“三焦均受”或“弥漫三焦”。按此三焦并非实指,是一种泛称,指上有胸闷呕恶,中有痞闷,下有二便不利,言其湿热浸润之广泛也。主要病机,还属中焦气分。先生主张用苦降辛开法,拨动中焦气机,以利升降之路,认为:“脾胃为三焦之枢,中州保运,气机流转,则热逐于外,湿化于下,上下分消矣。”

二、清透

温邪自口鼻而入,由外向里为病进,由里还出于表为病退。利用轻清透达的药物,使在里之邪还出于外,就是清透法的涵意。

凡湿温热入营血,先生尝用青蒿、白薇二药配伍于凉血清营药中,使热邪外透气分。凡遇热遏不扬,痞发不绽,懊憹烦躁等气分里热证,先生每于清气之中配用少量清水豆卷或炒枯豆豉,此二药已无发汗之力,而取其透表之用。在先生医案中每可见到生地与连翘、黄芩同用,两清气营,更配青蒿、白薇以透营热。清水豆卷以泄气热,使内陷热邪,层层外出。他不主张纯用凉血清热之剂,以防邪不外达,愈陷愈深,即必需应用时,也参入透热转气及泄热透表之品,务使邪有出路,是先生治疗温病的一贯主张。在此前提下,注意运用不同方法领邪外出。除上述清透法外,对汗、痞、疹、衄、痰以及大小便等均相当重视,因为其中都包含着透邪的意义在内。

先生运用透法,救治了不少邪热深陷之变证、坏证,无怪当时同道誉之曰:“吴老用药,轻灵活泼。”例3:闻右,住闸口桥,1941年7月22日诊。湿温两候,身热高亢,渴不欲饮,夜则谵语,胸膺布有红疹。病势正在张扬,已见入营趋势,尚在进食助邪,防其昏陷。

炒细生地、带心连翘、青蒿珠、鲜竹叶芯、清水豆卷、杏仁、苡仁、薄荷、滑石、竹茹、半夏

三、护虚

湿温病程较长,久病之余,正气必疲,湿胜可伤脾阳,热盛可伤胃阴,病人下焦,可损肝肾之阴,或因体质素差,初病即露虚象,就要考虑在邪正消长的情况下相机使用扶阳、益气、养胃、育阴、填下等法——总称为护虚。

护虚并不难,难在虚实恶化杂证中如何攻补兼顾,适当地参用护虚药物。要做到护虚而不恋邪,扶阳不伤阴,育阴不碍湿,既利于正气之匡复,又利于邪机之外撤。先生治此等病,亦有其一定的功夫。

例4陶某,体温39.2℃。湿温逾一候,身热燔灼,口燥,渴不多饮,唇干舌绛,苔中微黄,边白少润,脉小弦数。湿热互结不解,阴津已见消亡。拟助正达邪,以冀透热转气。

干沙参10g、清水豆卷6g、鲜金斛15g、白薇6g、鳖血拌青蒿珠10g、带心连翘10g、碧玉散12g、炒枯芩6g、杏仁10g、苡仁10g、广郁金6g、茯神10g、通草3g、鲜竹叶芯30支。

复诊:体温37.6℃。助正达邪,疹痞并见,邪机得以外泄,身热已淡,舌红少润,脉濡小数。邪在气营之交,病虽却而正不足,胜负关头,最虑变化。

金川石斛各10g、炙鳖甲18g、炒青蒿珠10g、白薇6g、黛蛤散24g、滑石12g、料豆衣10g、杏仁10g、苡仁10g、辰茯苓神各10g、广郁金6g、鲜竹叶芯30支。

例5陆某,1947年8月25日诊。湿温已逾两候,身热缠绵,大便溏泄,白㾦尚绽,苔白腻,脉濡数,时有隐隐腹痛,气机痹郁不行也,气不行则湿不化,当疏理气机,分消湿热。

清水豆卷、制苍术、姜汁拌青蒿、广郁金、黄芩炭、煨木香、藿香梗、佩兰梗、通草、茯苓、荷梗。

8月26日复诊:疹痞并布,身热依然,昨夜烦躁少眠,大便今日未泄,苔化灰黄糙边腻,舌红尖绛,脉右濡数左细弦。湿热之邪,内伏不撤,有逼营之象,前法略进一筹。

生熟葛根、炒黄芩、炒川连、生苍术、青蒿、白薇、藿香、佩兰、扁豆衣、荷梗、甘露消毒丹。

8月28日复诊:红疹已顺,白㾦晶绽,身热已淡,苔大半化,根部薄灰糙,舌红,脉细数。大邪已退,前法改法,从养正和胃着手。

北沙参、川石斛、白扁豆、杏仁、苡仁、青蒿、白薇、藿香、通草、荷梗。

上举护虚两例,方法各不相同。如例4陶案,以助正达邪为法,鼓邪外出;例5陆案,先祛邪,后护虚。总之,护虚之法,要以存正为前提,又务使邪有出路,临床机理不一,限于篇幅,略举一斑。

流化、清透、护虚三法各有专攻,而又可相互配合,其间某法为主,某法为次,要以临床辨证审因而定。

(王天如等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卷》
2
本条ID:15041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