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某,男,23岁,门诊号05133,1980年3月10日初诊。
间歇性发热伴腹痛10年。每次发病高热持续20~30日,经治转为低热,持续20~30日;伴急腹痛,痛在脐周。每2~3个月发病一次。1979年5月发病住某医院,诊断为“血紫质病”。
现症:发热,体温37.8℃,不汗出而畏寒,脘腹胀痛感凉,喜按喜温,腹泻,泻后痛略减。苔中后腻而润,舌尖边红,脉缓弱。拟甘温除热法。
处方:
干姜6克、党参10克、炙甘草9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桂枝6克、元胡6克、川楝子10克、大枣5枚、生姜3片。
二诊:上方服3剂,热退,脘腹隐痛,食欲不佳。上方加陈皮6克、藿香10克。
三诊:服药7剂,纳谷渐馨,脘腹痛减,得食痛缓,苔薄腻,脉细弱。处方:
党参10克、白术6克、陈皮6克、半夏10克、砂仁5克、木香3克、佩兰10克、香附10克、苏藿梗各10克、白芍10克、元胡6克、炙草5克,每日1剂,服20剂后,改为间日服1剂。
随访半年,病未发。
评析本例患者腹痛感凉,喜按喜温,腹泻,脉缓而弱,属脾阳不足;其发热亦为脾胃阳气虚弱之热。泻后痛减,系阳虚寒凝气滞,肝木妨土之象。董氏初用理中汤加味,以干姜、白术、党参、炙草、大枣温脾补气;桂枝既可温脾阳,又能配白芍和营卫;白芍配元胡、川楝柔肝止痛,使木不妨土;茯苓助干姜、白术和脾止泻;元胡、川楝得干姜、桂枝之温而行滞。二诊加陈皮、藿香畅中开胃,使谷气充盛,奉养脾胃元气。三诊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仍宗培补脾胃元气,兼以开胃进食,使后天之本健旺,灌溉全身,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