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病因证治

呕吐是一个症状,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因此任何病证,有损于胃,皆可发生呕吐。呕吐二字,含义不同,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但实际上呕与吐往往同时出现,故并称呕吐。

一、呕吐的原因

1.外邪犯胃: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侵害人体,影响胃腑,导致胃失和降,反而上逆,引起呕吐。

2.饮食失调:如因饮食过量及过食生冷、油腻,停滞不化,致使胃气不能下行,反而上逆则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如《内经》所说:“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3情志不和:此属精神因素,如有人嗅到某种气味或见到某些污秽之物,即可产生恶心呕吐。又如肝郁化火犯胃,胸胁胀满而呕逆,如《内经》说:“是肝所生病者,胸(胁)满呕逆。”4胃虚不降:此为脾胃本身虚弱,不能承受水谷之故,或由于身体虚弱,或由于病后失调,随着身体的气虚、阴虚和阳虚而出现胃气虚、胃阴虚和胃寒、停痰留饮等而引起呕吐。

二、呕吐的辨证

呕吐的辨证,要辨虚、实、寒、热。兹将张景岳论呕吐分虚实、辨病因的几段文字介绍如下:张氏说:“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其虚者无邪,全由胃气之虚也。”又曰:“实邪在胃而呕者,必有所因,必有所见证。若因寒滞者,必多疼痛。《内经》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

若因食滞者,必多胀满;若因气逆者,必多胀连胁肋;若因火郁者,必烦热口渴,脉洪而滑,吐必涌猛,形气声色必皆壮丽;若因上感者,必多头身发热,脉浮而紧。”又说:“唯其虚也,或遇微寒,微劳,或遇饮食少有不调,或肝气微逆即为呕吐者,总由胃虚也。果使胃强脾健,凡遇饮食,必皆运化,何致呕吐。”这就概要地指出了对呕吐的辨证及治法。

三、呕吐的治法

1.风寒犯胃症状:脘胀作痛,或吐泻交作。兼有表邪,发热,恶寒,头痛,肢痛,苔白,脉浮紧。

治法:疏解表邪,和胃止呕。方用藿香正气散(藿香、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半夏、陈皮、厚朴、桔梗、甘草、生姜)。

2.暑湿犯胃症状:呕吐黄水,或吐泻交作,身热有汗不恶寒,心烦口渴,胸中懊憹,面垢,舌尖红,苔薄白,脉虚数。

治法:以清暑、和胃、化浊为主。用药如鲜藿香、佩兰、鲜荷叶、竹茹、扁豆花、姜炒黄连、活芦根、连翘等。如呕吐剧烈,用玉枢丹1~15克,以辟秽化浊。亦可用三棱针刺十宣及舌下金津、玉液出血,止呕之效更显。

3.饮食停滞症状:吐物酸腐,吐后反觉舒畅,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方用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麦芽、生姜),如积滞重,腹满便秘者,可加大黄导滞通便,使浊气下行,呕吐自止。

4.情志不和症状:呕吐清水,吞酸,嗳气不舒,胸胁胀满或疼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泄肝降逆、理气和胃。方用左金丸和旋复代赭汤加味(黄连、吴茱萸、旋复花、代赭石、生姜、半夏、柴胡、香附)。

以上四者均属实证,实证特点病来势急,且多与腹泻同时并作;虚证病来势缓,时发时止。

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补虚为主。

5.脾胃气虚症状:呕吐时作时止,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脉濡弱。

治法:健脾化湿。方用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6.胃阴不足症状:多发于热病之后,胃阴耗伤未复,呕吐时作时止,量不多,口干咽燥,饥而不能食,大便多燥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益胃生津,降逆下气。方用麦门冬汤(麦冬、党参、制半夏、粳米、大枣、甘草),亦可加入石斛、花粉、竹茹、枇杷叶等养阴生津、清热和胃之品。

7.胃寒呕吐症状:多与脾阳不足并见,兼有脘腹隐痛,四肢不温,大便或泻或溏,舌质淡,脉沉弱或沉迟。

治法:温中祛寒,补益脾胃。方用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对虚寒较甚,腹痛下利者,可加熟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8.痰饮内阻症状:由于脾胃虚损,健运失常,导致水谷不化精微,中脘停痰留饮,痰饮上逆而为呕吐,呕吐清水痰涎,兼有头眩心悸。舌苔水滑,脉弦。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合苓桂甘术汤(半夏、茯苓、生姜、桂枝、白术、甘草)。如痰蕴化热者可用竹茹汤(竹茹、黄连、半夏、陈皮、枇杷叶),清热祛痰和胃。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精于脾胃学说的董德懋》。徐凌云 董志华 整理
2
本条ID:14142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