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则中的根本大法,也是老年病治疗过程中必须恪守的基本原则。人至老年,机体的阴阳气血虽然仍可保持动态的平衡,但是,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神气的自然消耗,这种生理性的动态平衡,比中青年容易受到精神情志、六淫之邪和饮食劳倦等影响而失去平衡和稳定,以致罹患各种疾病,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因此,辨别老年病人的临证虚实,及时采取补虚泻实的准确措施,对于疾病的转归显得更加重要。张氏在治疗老年病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尤对补法有深刻体会。
一、老年病补虚大法
1.滋阴扶阳:阳虚补阳,多补而兼温,阴虚补阴,多补而兼清,此乃补益常法。古人说:“阳虚者,阴必走,阴虚者,阳必凑”,“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无以守散失之气;水失火而散者,不补火无以生垂竭之阴。”是为补益变法。因为水火相济,阴阳互根,阴可损及阳,阳亦可损及阴。
老年病阴阳不足者,常有此类情况,所以,凡阴损及阳者,当于温补剂内参入理阴之品。历代名医都强调:“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至于丹溪主滋阴降火,乃阴中之水亏;景岳主温补,乃阳中之火虚。一补阳之阴,一补阴之阳。滋阴扶阳或单用,或复出,当审慎辨证,而定治法。老年病尤多阴阳互损,临床必须灵活掌握病机,不可拘执阴阳一端便施治法。
2.补气养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虚补气,血虚补血,两虚者,双补之,是补气养血的基本原则。但是,血虚阴亏心肝火旺者,只可养血理阴,不可妄投补气升阳之品。血虚气弱者,血药之中必予参芪等补气之品;失血暴脱者,更需遵循“血脱益气”的原则;老人气虚久病者,须用人参时,宜小剂量而久服,血虚胃薄者,只可先进清补,不可过用龟板、熟地、阿胶等,以免腻膈碍胃。当然,肾为胃关,如胃纳不佳,源自肾虚者,虽熟地也不忌。景岳新方中,比比皆是。张氏治胃下垂脘痛一例,年六旬,苔黑浊腻,发作时惟进肉食厚味,方可缓解,予胃关煎,熟地用至50克,黑苔化尽,脘痛竟愈。中风名方补阳还五汤为气虚血瘀而设,阴虚肝旺痰火内盛者,不可妄投;更不可以“小剂量黄芪可升血压,大剂量黄芪可降血压”作为唯一根据,而将补阳还五汤滥用于高血压中风病例,必须以中医辨证为主,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3.调中固本: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治老年病必先审察脾胃,即使是虚证,也应区别“虚能受补”或“虚不受补”。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久病体弱,上中下三焦俱损,主张先治其中,调理脾胃,使药饵可进,饮食加餐,气血阴阳虽亏亦复。故调中即是固本,固本着重脾胃。东垣重升阳扶脾,天士主养阴益胃。《医学心悟》作者程钟龄也强调:“相其机宜,循序渐进……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以抵于平康。”注意饮食,调理脾胃,的确是老年病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4.达邪扶正:年老外感,常有反复发作不已者。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凡祛风散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等治标祛邪不应时,必须注意其人正气如何,体虚夹感,是否邪恋正虚,古方小柴胡汤、葳蕤汤等,后世玉屏风散、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等,都是扶正祛邪的著名方剂。
用之得当,疗效非常显著,是中医治疗外感病之一绝。张氏曾治一老妇,尿毒症伴暑月外感,高热不退,用多种抗生素不效,予清暑益气汤得手。可见,正确使用达邪扶正之法,必须结合四季时序之变,了解气血阴阳偏盛不足情况,补虚泻实才能获效。
5.形神调摄:老年病调治,不可单纯依赖药物,还需要根据个人不同情况,注意形神调摄。
因为劳逸精神状态、社会生活环境都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产生直接影响。《内经》提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说明“力所不胜而极举之,则形伤也”。精神情志状态对老人健康也有密切关系,所谓“暴怒伤肝,穷思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多恐伤肾”,都说明七情之变可伤人脏腑;反之,如恬淡虚无,怡情悦性,七情有制,不仅有利于疾病康复,又可使老人益寿延年。此外,审慎房帏、体育锻炼也是调摄老年形神的重要方面。张氏认为,必须为老人创造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我国历代书画家,儒道高僧,颇多长寿者,正是因为他们善于施功运气,潜心致志,内守精神,外练筋骨,重视形神调摄,并能持之以恒的结果。
二、老年人补益宜忌
1.当补:虚者当补。纯虚无实者,辨明脏腑气血阴阳,采取应补对策;虚实夹杂者,补虚泻实,或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唐·孙思邈说:“凡有虚损,无问少长,须补即补,以意度量而用之。”其中久病调理,宜用平补,暴病固脱,宜用峻补;遇有大虚之证,外若有余,内实不足,所谓“至虚有盛候”,治病求本,必须补虚,扶正固本,气血阴阳恢复,外实之假象,即可不泻自去。
2.忌补:病有邪实而正未虚,当祛邪而不可补者。如大实之证,邪热内郁,不能外达,仅见脉细、肢冷等假象,内有实热是真,外似虚寒是假,所谓“大实有羸状”,治病求本,必须泻实清热祛邪,邪去则阴阳表里通达,虚寒之假象自然消失;如误投补剂,“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另有阴虚火旺者,不可再温热扶阳;阳虚寒滞者,不可再凉润滋阴。虽属虚证,也有气血阴阳温凉宜忌之别。
3.慎补:张氏常引刘鹤一前辈名言:“进大黄而生,生而无功,服人参而死,死而无怨。”时尚病人喜补,医者以补为常,甚至有专以参茸等贵重药品,取悦病家,有动辄以肾虚断病下药者。凡药有四气五味,有利必有弊,补益之药也不例外。名医缪仲淳《神农本草经疏》说:“凡有益于阳虚者,必不利乎阴;有益于阴虚者,必不利乎阳。”老年病调理,尤其要注意病情进退,权衡利弊得失,谨慎进补,切不可滥用补药,贻误病机。
4.通补:老年病进补,有守补、通补之别,惟通补尤为重要。吴鞠通《医医病书》说:“补五脏,补以守,补六腑,补以通;补经络、经筋,亦补通也;补九窍,亦补以通”,“补肌肉,则有守有通。”认为“守补处所用者少”,“通补处所用者多”。他的观点在老年病虚证进补时很有指导意义。从五脏主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主传化物而不藏的总体生理功能看问题,补五脏宜守补,补六腑宜通补,六腑以通为补,乃人所共知,而五腑气血阴阳不足时,也不是纯用守补之药堆砌。
如用四君子汤治气虚,有白术、茯苓健脾利湿,邪湿既祛,脾气自复,乃补中有通。四物汤治血虚,当归养血,其性味辛苦甘温,更有川芎辛温,通行血中之气,乃补中有通,钱仲阳制六味地黄丸,也有三补三泻,寓通于补,相火邪湿既清,肾中真水自安。至于扶阳温补方剂,更是温通补益兼具,古来名方组织严谨,通补浑然一体,较之蛮补呆滞,生动活泼得多,也有效得多。老人脏腑功能逐渐衰退,饮入运迟,纯用呆补,常有中满腻滞之弊,况且老年病虚证常伴有气滞血瘀,停痰宿饮兼证,更需要注意通补方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