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法互补观”的提出和在针灸领域的应用

魏氏的疗法互补观,是着眼于提高疗效,根据中医具有疗法众多这个显著特点提出来的。

他认为,中医临床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几乎每一病症均有数以百计的疗法验方,因而最能适应病情千差万别的不同需要。临床如何最大限度地优选应用,充分发挥其互补作用,是提高中医疗效的重要途径。

魏氏的疗法互补观,在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出版的《名医名方录》、《杏林真传》、《名医针灸精华》等著作中有所反映,本文试图作进一步探讨。魏氏认为,对整个医疗过程而言,应突出中西医互补,但对中医临床而言,还可将互补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指中医四大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气功之间的互补;第二层次是上述四大治疗手段中的每一手段自身互补。

本文重点讨论他在第二层次上应用针灸的疗法互补思想。由于他创立了各家针灸学说与无创痛针灸两门新学科,对此造诣较深,故主要又从这两方面,略举临床案例,以论证其互补意义。

魏氏将异彩纷呈洋洋大观的古今学说高度概括为针灸穴位、针灸工具、针灸手法三大流派,并认为三者与临床疗效关系最大,这在他在1983年12期《中医杂志》发表的“论针灸处方要素”一文中有突出反映。

一、穴法学说互补

古代如王叔和的俞募学说、皇甫谧的辨证取穴学说、王执中的压痛点取穴学说、张洁古和罗谦甫的“大接经”学说、王国瑞的按时取穴学说,以及现代的头针、耳针学说,魏氏临床颇多应用。如:

1.头针补充古穴法学说之不足

患者王某某,男,54岁,干部。半年前晨起突发中风,当时医院作CT检查提示:右颞顶叶脑梗塞。来就诊时仍见口稍向左歪,言謇语涩,记忆思维能力锐减,左侧肢体活动受限,上肢不能弯曲上举,手指不能握物,下肢站立行走困难,仅能卧床自主屈膝约20度。舌质红紫、少苔,脉弦细稍涩,食纳、二便、睡眠、血压均正常。诊为瘀阻经络筋脉失养,据皇甫谧辨证取穴以毫针刺三阴交、绝骨、风市、环跳、风池、外关、曲池、肩髃、合谷、廉泉等,并按张洁古大接经法取十二井穴各出血少许,五次仅见少效。乃师今人用头针治中风之意,加刺曲鬓透悬厘、承光透角孙、百会透浮白等,用较强刺激,每次持续约15分钟、间隔一刻再行一次,留针共约45分钟。

如此续治三次,肢体活动即现明显好转,语言较清,再针二周,又有显著进步,月余基本康复。

魏氏认为现代头针治中风有效,但可不必按其头穴定位说取穴,只须用头部固有的督脉、少阳、太阳、阳明诸经穴位透刺效亦佳。

2.古穴法补头针之不足

患者杨某,女,51岁,工人。二周前因情绪不佳,抑郁数日后突然昏仆,入医院作CT检查,认为脑溢血。经抢救二日神清,现右侧肢体丧失活动能力,手指拘挛无握力,目视物不明,失语,口稍向左歪斜,烦躁易怒,血压215/117kPa,胆固醇及血脂较高,纳食、睡眠尚好,小便黄赤、大便结,面目赤、唇红紫,舌有黄苔、质紫,脉弦涩,乃肝阳偏亢,瘀阻经络。先用头针通天透头维,承灵透天冲、角孙,百会透前顶,正营透颔厌,针法同前例,治一周,收效甚微。乃加用十二井穴出血共约5毫升及毫针刺四肢穴,如行间、太冲、三阴交、风市、曲池、肩髃、合谷、丰隆等五天,四肢活动明显好转,且能拄杖慢行,吐词较清。续治二月余,除视力进步较小外,生活能基本自理。

此案说明有时古代穴法学说可补现代穴法之不足。同时提示治中风,如能将头穴与其它肢体穴、毫针与三棱针结合应用,疗效更佳。

二、工具学说互补

穴位刺激工具除毫针外,古代如窦材爱用灸法,张子和多用铍针,现代有神灯、埋线、电针等,都形成了不同学说。工具学说互补亦举二例如下:

1.神灯补毫针之不足

患者朱某某,女,20岁,学生。双眼睑下垂几乎不能开启已二月余,曾在多所医院就诊,诊断为重症肌无力。胸腺无异常发现,伴斜视与复视,晨轻夕重,劳累及风吹后加剧。面色苍白,恶风寒,腹微痛,便溏,纳少、神疲、少气懒言、舌苔白腻,脉细弱。证属脾阳不足,中气下陷,师东垣、罗谦甫学说,用上巨虚、足三里、中脘、脾胃俞、攒竹、太阳、合谷等穴针刺,十余次少效。

又思窦材扶阳有“灼艾第一”之说,乃于上穴加神灯照,使之有微微灼痛感,每次约30分钟,令局部潮红,患者腹痛渐止,食欲渐增,面色红润,大便正常,不再畏寒,眼睑已能开启,月余而愈。

神灯乃现代电热刺激工具,魏氏治脾肾阳气不足之证往往以之代灸,疗效颇佳。神灯代灸,是否意味着施灸不一定用艾?然无足够对照观察,尚待进一步研究。此例施神灯后较未用之前奏效明显,证明神灯可补单纯针刺之不足。

2.艾灸补神灯之不足

谭某,男,48岁,干部。患哮喘病10余年,经某大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并作过敏试验,认为过敏原是螨虫、粉尘、油漆等。形体瘦弱,四肢及胸背部特别畏寒,目下已进入隆冬,即须加裹厚鸭绒衣袜保暖。终日咳喘,胸闷气逼,吐白痰涎,尿短便溏,腹胀纳少,舌苔白腻,脉沉迟。证属脾肾阳虚。因患者拒针,初用神灯照:脾俞、胃俞、肾俞、肺俞、中脘、关元、膻中等穴,每次约40分钟,5次后,症改善不甚理想。乃于上穴加用艾炷灸,发微泡,敷以纱布消炎膏,日一次,三次显著好转,尔后每周二次,10余次后,仅有少许胸闷外,诸症悉除。

此乃气阳两虚重症。魏氏在治疗过程中意识到只用神灯难以奏效,乃加用起泡灸以加大补阳祛寒力度,终于取得了满意效果。提示神灯还不能全部代替传统艾灸疗法。以上两例,均是寒证,按“寒者热之”的法则治愈。

三、手法学说互补

古代操作手法名目繁多,也形成了诸多学说。如窦汉卿的补泻十四法学说,徐凤的烧山火、透天凉与迎随补泻学说,杨继洲《针灸大成》引高武“神针八法”中的“凤凰展翅,饿马摇铃”等学说。魏氏对后者尤多应用,认为可补其它补泻法之不足。如:

1.饿马摇铃法补迎随法之不足

郑某某,女,30岁,工人。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余年,隐痛多在进食2~4小时出现,上腹偏右有压痛。昨因情绪不佳及受凉而加剧,食纳不佳,上腹闷胀、吐酸水、神倦、少食懒言、便溏、舌苔白厚而腻,脉弦紧、睡眠不佳。诊为脾胃气虚、肝胃不和。初用太冲、期门、三阴交、足三里、脾胃俞等,对四肢穴用迎随补泻中的随补法,顺其经脉循行方向针刺,留针30分钟,痛仍甚,继加用饿马摇铃法,二指夹针柄持续运转,左右轻摆针柄约10分钟后,痛即缓解,针10分钟后再行一次。如此治20余次,痛渐止,余症相继消失,摄片复查,龛影消失。

原文载“饿马摇铃”法是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柄,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魏氏加了摇摆时间,手法稍有不同,但二者均为轻而缓的刺激则一致。

2.凤凰展翅补透天凉之不足

赵某某,男,28岁。咽喉痛已四天,右侧尤甚,痛连耳根,吞咽发音困难,自感咽喉部如有火燎,仅能进食流质,有时则从鼻腔喷出,口角流涎。体温39.1℃。检查见咽喉粘膜充血,左扁桃体红肿Ⅱ度,表面有少许脓黄点,肿向前下方移位,触之坚硬无波动感,左舌腭弓充血、水肿隆起,下颔角有肿大淋巴结。诊为左扁桃体周围炎(单蛾风)。脉数,舌红,口干,乃热毒上壅之症,宜清泄热毒。用透天凉手法泻之,取尺泽、少商、天突、廉泉、合谷等穴,治三次,虽其中廉泉穴确也现凉感,但诸症有增无减,乃于上穴改用“凤凰展翅法”。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大指向后、食指向前转针,如飞腾之状,一捻一放。持续行针约20分钟,针后即感痛大减,进食如常。复诊热已退,续治疗5次而愈。

透天凉法治火热诸症本来疗效尚可,然而此例失效,提示并非万能。另外,魏氏用凤凰展翅法,乃向一方捻转,是其独特之处,古书未载。

四、无创痛“针灸”互补

所谓无创痛“针灸”,指古代的温灸、拔罐、指针、穴敷、锃针及现代的激光、微波、超声波、红外线、体表电极、神灯、耳压等,施于体表经穴而不引起创伤或痛苦的经穴刺激疗法而言。因针灸二字已不能概括其全部内涵,实已为其它各种刺激工具取代,故改称无创痛经穴刺激疗法更为确切。

1988年,魏氏从分析针灸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当今世界的普遍需求出发,加上对未来针灸学的展望提出了针灸必须顺应人类共同愿望,加速发展无创痛针灸的观点。这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与世界意义。他在临床实践中也身体力行,应用各种无创痛“针灸”疗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亦举数例如下:

1.穴位按压补针刺穴位之不足

周某某,女,40岁,干部。经常恶心呕吐,遇精神紧张、疲劳或接触厌恶气味与景象时多诱发。经多家医院各科会诊检查诊断,均查不出原因,诊为精神性呕吐,曾用多种药治无效,来求针灸一试。患者平时精神抑郁,今发呕吐嗳气频频,胸闷胁胀,烦闷不舒,睡眠不佳,舌边红,少苔,脉弦,二便正常。诊为肝气怫郁,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上逆为吐。先用针刺太冲、风池、肝俞、胃俞、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3次失效。乃借鉴按压攒竹治呃逆法,改于风池、肝胃俞附近找压痛点,施以较重压按点揉法,每次约15分钟,3次竟愈。

此乃用无创痛针灸补有创痛针灸之不足的范例。反过来,有创痛针灸亦有补无创痛针灸不足之处。

2.毫针刺法补穴位敷贴之不足

孙某,男,11岁,学生。患哮喘8年,母有荨麻疹史。发病前有鼻痒、喷嚏、流清涕,发病时有高声调吹风样哮鸣音、气憋、胸闷心跳、吐粘白痰涎,每年春秋季加重,初起较轻,近年渐次发作频繁。曾多次用各种中西药物未能根治。经不少大医院诊治,诊为吸入型支气管哮喘,并经过敏原测定,报告认为与花粉、灰尘、螨虫等有关。初因小孩畏痛,未用针灸治疗,只给斑蝥白芥末敷贴定喘,膻中、肺俞、膏肓等穴令起泡,每周1次,1月1疗程,共2疗程,未能控制。乃改用针刺定喘穴,令针感向下或向两胁等处放射。日一次,不留针,2次大效,10次控制,继续观察年余未复发。

这一案例说明有创痛针灸目前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提高疗效,临床宜注意发挥优势互补作用,不可随意摒弃。魏氏对定喘穴定位与刺法与一般不同,是于第七颈椎至第五胸椎旁取穴轮流应用的。

3.激光照射补药物穴敷之不足

吴某某,男,45岁。患慢性腹泻便秘10年,时轻时重,作X线钡灌肠检查,提示结肠紧张力过强,诊为结肠过敏。发时腹部多于进食后有发胀和不适,有时偶发剧痛,肠鸣恶心,痛在下腹,便后或失气后则减,腹泻日3~4次以至10余次,睡眠不佳,间或便秘数日,平时头晕疲乏,舌苔白腻略黄,舌质淡,脉弱。诊为中气下陷,脾肾阳虚,先用四神散(补骨脂、吴萸、肉豆蔻、五味子、生姜)为末,用白酒调敷于关元、气海、下脘、天枢穴上,上盖纱布。隔日用脾胃肾俞,再于布上用隔姜灸,令能忍受为度,每次约40分钟,5次进步不大。乃去灸改用氦氖激光于药物纱布上照射,输出功率25m W,每次15分钟,20次诸症尽去。

此例先用穴敷效不显著改用激光而愈,说明无创痛针灸自身也有互补作用。

综上以观,可见魏氏的疗法互补观在指导针灸临床应用中范围十分广泛。

(1)其互补形式主要有:

①同时互补,一病多法,双管或多管齐下同时应用,以求效果相得益彰。

②先后互补,即先用甲法后用乙法,或先用乙法后用甲法互施等,又可分为加用互补,即在原有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另法,以及改用互补,即原法失效或效不佳时则停用,改用它法取效。

③交叉互补,如先以甲法补乙法之不足;又以乙法补丙法之不足等,交叉进行,类推。

(2)其互补手段,仅就第二层次上的针灸互补而言主要有:

①工具补穴法之不足。

②手法补穴法之不足。

③工具补手法之不足。

④工具、手法、穴法三者互补。

⑤无创痛针灸既可自身互补,又可与有创痛针灸和各家针灸学说互补。

(3)其互补疗法来源主要有:

①古法与今法互补,包括古补今、今补古、古补古、今补今等。

②书本理论与民间经验互补,类似古今互补。魏氏认为中医疗法不见于文献而流行于民间者甚多,必须重视发掘应用。

③师承与自身经验或自学互补。魏氏应用的诸多疗法有些是来自师承,有些则是通过40余年的临床摸索或自学得来的,他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④继承与创新互补,继承已有的成功疗法,也注意在临床实践中创新。如其凤凰展翅、饿马摇铃和用定喘穴治哮喘就有创新之处。

(4)其互补应用的主要特点是:

①强调首次治疗即应注意优选各种疗法协同应用,但有些病症未必无一例外地全都需要互补,仅用一法能取效而毋须互补者即用一法。

②在第一次治疗失效或效不佳时,要特别注意发挥疗法互补功能,复诊时注意反思,检讨原来的辨证论治是否恰当,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何使疗法互补恰到好处?魏氏认为:第一,多学习,多掌握一些对疾病的诊治手段与方法;第二,多实践,深入掌握各法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做到得心应手;第三,多科研,通过临床科研实践,严密观察对照筛选,做到心中有数,利于优选。

本文举例说明了魏氏针灸临床应用疗法互补的一般情况,意在让人们“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以触类旁通。至于全面揭示其针灸临床疗法互补思想,仍有待于更深入的总结探讨。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创立两门新学科的针灸学家魏稼》。魏小明 张桥保 谢强 整理
2
本条ID:14048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