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刺营

魏氏的重刺营思想渊源于先师徐少廷刺少商、老商放血的临床经验,以及《内经》、张子和、罗天益、朱丹溪、薛立斋、郑梅涧、夏春农等古代名著和名医的刺营放血思想。刺营放血,早在《内经》中就有大量论述,到金元时代,才正式发展成为流派,代表人物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私淑此派的学者,代不乏人,如罗天益、薛立斋、郭右陶等均为积极支持者,他们均以擅长刺营放血法著称于世。

魏氏临床师承了他们的经验,广泛应用刺营放血治疗多种病症常获奇效。现仅就他治咽喉急症与脑梗塞两个方面论述如下:

一、刺营治咽喉急症

魏氏在继承先师和历代医家刺营放血治咽喉急症思想的基础上,创立出综合刺营放血(丛刺三商穴、点刺咽喉患部和点刺耳轮三点)的独特疗法,运用于治疗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创伤性喉炎、急性咽炎、溃疡膜性咽峡炎、急性充血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6种咽喉急症,效验颇佳。

1.刺营部位及方法

咽科急性炎症的刺营部位及方法,主要采取丛刺拇指三商穴和耳轮三点(即耳轮上、中下各一点,等距)宣泄血热。

丛刺患部放血:施术时,医者先嘱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压定舌头,暴露口咽腔;然后,持5寸长毫针对准咽窍红肿患部,用丛刺法轻浅地刺5~10下(即在患部作比较集中的总状丛刺),直刺0.1寸,微出血即可。若为腭扁桃体的病变则两侧皆刺。

点刺三商放血:三商为奇穴,位于拇指指甲根部,其桡侧缘为少商,尺侧缘为老商,之间为中商,三穴合称三商。施术时,医者先用手捋患者一侧手臂,从上臂往下沿腕直捋至拇指末端,往返十数下,使拇指局部充盈血液;然后,左手握紧拇指根部,右手持三棱针用点刺法快速刺三穴,斜刺0.2寸,急入急出,有似电闪,约出血2毫升即可。接下按同法刺另一拇指穴位。

点刺耳轮三点放血:施术时,医者先用左手揉摩患者一侧耳轮约5分钟,使局部充盈血液,然后,左手捏紧耳轮相应部位,右手持三棱针用点刺法快速刺三点,直刺02寸,急入急出,有似电闪,约出血2毫升即可。接下按同法刺另一耳轮三点。

2.刺营宜忌与注意事项

刺营疗法广泛适应由于内外邪毒结聚、脏腑气血失调、经络闭阻不通所致的急慢性疾病,尤其适宜五官科疾患。魏氏认为,位居头面部的五官七窍乃经络汇集之处,下通脏腑,是机体内外交流的窍道。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若一有怫郁,脏腑失和,气血失调,经络不通,邪毒结聚,可致五官七窍阻闭,而发生耳聋不闻、目障不视、鼻窒不嗅、喉痹不仁等病症。咽科急性炎症,属中医“喉痹”范畴,多因风热火毒上扰,壅闭咽窍,致使气血阻滞,经络闭阻而为病。《尤氏喉科秘书》指出:“喉痹,属痰、属风、属热,皆因郁火而兼热毒,肿甚不仁,乃咽喉重症。喉痹者,总名也。”可知,喉痹是多种咽喉急症,其中包括咽窍急症如风热喉痹、烂乳蛾、风热乳蛾、单蛾风等,分别与现代医学的急性咽炎、溃疡膜性咽峡炎、急性充血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炎等咽科急性炎症相似。临床症见,突发咽窍肿痛,吞咽不利或困难,并伴发热、头痛、舌边尖红或舌赤,苔薄黄,脉浮数或洪大等。

刺营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在《内经》有详细记载,如《素问·刺禁论》说:“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又“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郄中,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魏氏根据《内经》之旨,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验,认为对正处于暴饮、暴食、大饥、大渴、过度疲劳、情绪剧烈波动等情形的患者,和患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血小板减少者、下肢静脉曲张严重者、低血压者以及在动脉上皆应慎刺。若出现晕针,应立即停针,尽快将患者取头低足高位平卧床上,同时给予热饮茶水或咖啡;晕针严重者,可用毫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以醒脑开窍促使其苏醒;若不慎误伤动脉出血时,应冷静沉着,迅速用消毒棉球在局部加压止血;若刺后局部发生血肿,可用手挤压局部促使郁血排出,或用火罐吸拔,仍难消退者,一日后可用热敷法促使消散。

3.刺营法在咽科急性炎症的具体运用

(1)急性咽炎

张某某,女,34岁,工人。1991年4月22日首诊。主诉:有慢性咽炎史,现咽痛2天,吞咽时疼痛显著,伴发热微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咽粘膜急性充血,腭弓及悬壅垂充血水肿,咽后壁多个淋巴滤泡及咽侧索红肿且上附有黄白色脓点,可触及颌下肿大之淋巴结,体温38.5℃。诊断为急性咽炎(风热喉痹),证属风热上犯,咽窍不利。治拟宣泄邪热,消肿利咽法。采取刺营治疗,日1次。以毫针丛刺咽窍患处6下,微出恶血;以三棱针点刺三商穴,出血约15毫升,以三棱针点刺耳轮三点,出血约15毫升。针毕旋即觉痛缓。二诊,热退,咽痛大减,进食无碍。检查见咽粘膜和淋巴滤泡及咽侧索充血肿胀减轻,舌苔薄黄,脉略浮数;继按前法刺营放血。三诊,诸症悉除,仅觉夜寐略有咽干不适,检查见咽部炎症象已消退,嘱其用肉桂末醋调敷涌泉穴,每晚1次,连敷3日,咽喉濡利,病告痊愈。

(2)溃疡膜性咽峡炎

张某某,男,22岁,学生。1991年6月2日首诊。主诉:右侧咽痛4天,吞咽痛甚,并可连及同侧耳痛;发热,不恶寒,口干渴,自觉吐痰有金属味,舌红苔黄,脉数。检查见右侧扁桃体充血肿大(Ⅱ°);其上有小块状溃疡且表面附有少许假膜,可触及颌下肿大之淋巴结,体温37.8℃。

诊断为溃疡膜性咽峡炎(烂乳蛾)。治拟宣泄邪热,消肿利咽法。采取刺营治疗,日1次。以毫针丛刺右侧扁桃体5下,微出恶血;以三棱针点刺三商穴,出血约2毫升;以三棱针点刺耳轮三点,出血约2毫升;针毕顿觉痛减。二诊,仍发热,咽痛减,进食仍有轻度疼痛不适。检查见扁桃体上假膜减少,舌红,脉数。仍按前法刺营放血。三诊,热退,但进食仍有轻微疼痛不适。检查见扁桃体上假膜已退,溃疡面缩小,扁桃体红肿大减(Ⅰ°),舌红嫩,脉细。继按前法刺营放血。四诊,诸症悉除,检查扁桃体恢复正常,病告痊愈。拟养阴清热法,采取王不留行籽贴压肺、肾、神门、扁桃体等穴,每次1耳,每穴揉压1分钟,每日3次,以善其后。贴压3日,咽喉无恙而终止治疗。

(3)急性充血性扁桃体炎

龚某某,女,47岁。1991年5月29日首诊。主诉:经常咽痛,近4日咽痛甚,吞咽困难,口渴咽干,伴发热,不恶寒,头略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两侧腭弓和咽粘膜充血,扁桃体红肿(Ⅰ°),悬壅垂轻度水肿,体温38.2℃,下颌角可触及肿大之淋巴结。诊断为急性充血性扁桃体炎(风热乳蛾)。治拟宣泄邪热,消肿利咽法。采取刺营治疗,日1次。以毫针丛刺两侧扁桃体各5下,微出恶血;以三棱针点刺耳轮三点,出血约2毫升;以三棱针点刺三商穴,出血约2毫升。针毕顿觉痛减。三诊,咽痛除,检查见扁桃体及咽部恢复正常,病告痊愈。仍按前法刺营放血,以善其后。

(4)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许某,男,33岁。1991年5月2日首诊。咽痛三天,吞咽困难,发热,头痛,全身肢节酸楚,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咽粘膜和腭弓充血,两侧扁桃体充血肿大(Ⅱ°),且表面有黄白色膜状脓液,咽后壁2~3个淋巴滤泡充血肿大,体温39.2℃,下颌角可触及肿大之淋巴结。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烂乳蛾)。治拟宣泄邪热,消肿利咽法。采取刺营治疗,日1次。以毫针丛刺两侧扁桃体各5下,微出恶血;以三棱针点刺三商穴,出血约3毫升;以三棱针点刺耳轮三点,出血约3毫升,针毕顿觉痛减。二诊,咽痛稍减,仍有发热、头痛不适。检查见扁桃体红肿稍减,脓液仍存,舌红,脉浮数,继按前法刺营放血。三诊,热退,咽部吞咽时仍有轻度疼痛。检查见扁桃体红肿及脓液大减,舌红嫩,脉细,继按前法刺营放血。四诊,咽痛除,但略有咽干涩不适,饮食无味,舌红嫩,脉细,拟养阴清热法,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肺、肾、神门、咽喉等耳穴,每次1耳,每穴揉按1分钟,每日3次,3日一换,贴压6日,咽喉濡利,病告痊愈。

(5)急性扁桃体周围炎

陈某,女,30岁。1991年4月13日首诊。咽痛4天,现咽痛局限于一侧,吞咽困难,痛连耳根,饮水从鼻中呛出,口角流涎,发热,舌红苔黄,脉洪数。检查见咽粘膜充血,左扁桃体红肿(Ⅱ°)且表面有少许脓点,左舌腭弓及软腭充血、水肿并隆起,扁桃体向前下方移位,触之坚硬无波动感,可触及下颌角肿大之淋巴结,体温39.5℃。诊断为左侧扁桃体周围炎(单蛾风)。

治拟泄热解毒,消肿开闭法。采取刺营治疗,日1次。以毫针丛刺扁桃体及舌腭弓和软腭10下,微出恶血;以三棱针点刺三商穴,出血约3毫升,以三棱针点刺耳轮三点,出血约3毫升,针毕顿觉痛减,精神清爽。二诊,咽痛大减,热退,脉细略数,继按前法刺营放血。三诊,咽痛除,仅有咽干不适,检查见扁桃体及周围组织已恢复正常,舌红嫩,脉细,继按前法刺营放血。四诊,仅有轻度咽干不适,舌红嫩,脉细,拟养阴清热法,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肺、肾、神门、咽喉等穴,每穴揉按1分钟,每日3次,换压3日,咽喉润利,病告痊愈。

4.讨论

刺营即针刺放血,现今习称刺络。魏氏认为,严格地说,刺营应包括刺络,但刺络不能相等于刺营。《灵枢·宝命全形论》篇指出,“刺必中其营。”《灵枢·寿夭刚柔》篇亦说:“刺营者,出血。”营行脉中,变化为血,故称营血。可见,刺营出血,必是刺中经脉或络脉,才有血溢出,所以血出必刺中营,刺中营必血出。正如《灵枢·血脉》篇所说:“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

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泻之全也。故无失数矣。”《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释之:“盛坚横以赤者,血盛于脉中也;上下无常处者,血气之流行也;小者如针,留血之在孙络也;大者如筋,留血之在经隧也;数者,血脉出入之度数。留血之在经络,则泻之,故无失其所出之度数矣。”而刺络仅指刺络脉,未包括刺经脉。如《灵枢·官针》所说:“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因此,魏氏认为,将针刺放血称刺营较称刺络更为恰当。

咽科急性炎症统属中医“喉痹”范畴,多因风火邪毒郁闭咽窍所致,理应发汗散邪,但医家常虑发汗之药过于辛散,恐其升火助焰,伤津耗液,更伤咽窍,故临证之时,畏缩不前,难于择药。魏氏认为,刺营放血有着通经活络、行血化瘀、宣泄热毒、散结消肿、祛邪安正的作用,能迅速消除咽窍肿闭,疗效颇佳。正如《儒门事亲》所说:“大抵治喉痹用针出血最为上策。”《医学入门》明确指出:“咽疮忌汗,最不误人,惟砭针出血,即汗之之义也。血出,多可愈。”魏氏更强调,咽科急性炎症以患部刺营放血最为重要,因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热结咽窍,应遵《内经》“结者散之”之旨,最宜刺患部出恶血,直泄其热毒,能迅速散结消肿,使经络通、气血畅、咽窍开,则邪去正安。正如《外科发挥》所说:治喉痹,以“刺患处,出血最效,否则不救。针少商二穴亦可,不若刺患处之为神速耳。”此外,肺受邪热,壅闭咽窍,又须遵《内经》“火郁发之”之旨,宜制三商以宣泄肺热,此为“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疫喉浅论》)手太阴肺经终于拇指,故刺拇指处的三商三穴较刺少商一穴的宣泄热毒之力更强。耳轮三点为咽喉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点,且有着良好的抗炎退热作用,刺之能促进咽部急性炎症的迅速消退。从现代对针刺的实验研究也可以进一步说明魏氏刺营治疗咽部急性炎症的独特疗效。如林文注等(《实验针灸学》)提出:“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针刺对细菌性和病毒性引起的炎症和发热均有较好的抗炎和退热作用,尤其是可以改善局部炎区的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或消除炎性水肿,还能抑制变质和渗出性病变的发展,促进增生修复过程,但又能抑制肉芽组织的过度增生造成的后遗症,使炎症趋向好转和痊愈”。

可见,魏氏采取的患部配合三商穴及耳轮三点的综合刺营疗法,三部配合、相得益彰,增强宣泄热毒、消肿开闭的作用,而且具有良好的抗炎退热作用,较单一部位的刺营疗法取效更捷,疗效尤著。这不仅挖掘与发展了传统咽科针法,而且为针灸医学治疗急症开辟了捷径。

二、刺营治疗脑梗塞

魏氏指导研究生对体针加络刺治疗脑梗塞和单纯用体针治疗脑梗塞进行对比,并进行了血液流变学的观察。共观察60例,均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检查证实。随机分为治疗组(即络刺加体针)和对照组(单纯体针)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功能状态、并发症、既往史等基本相同,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方法分别为:体针组(对照组)选穴:上肢取肩髃、曲泽、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悬钟;面瘫取颊车、地仓、太阳、翳风;失语取哑门、廉泉。

方法:选用2~3寸毫针,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针,每日1次,每6日间隔1次,连续治疗2个月。

络刺组(研究组)选穴:曲泽、委中。

方法:在体针基础上加刺络法。用小号不锈钢三棱针点刺上述两穴,让其流血50~100毫升,出血不畅者,加用火罐。每旬一次,连续治疗2个月。

结果统计,络刺组治愈22例,显效6例,好转2例,总显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16例,显效5例,好转9例,总显效率为70%。两组治疗均全部有效,但显效率则具有显著差异(统计学处理X2=545,P<005)。

此外,还将发病2周以内的作为急性期,发病2周以上的作为非急性期,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治疗的治愈率、显效率,急性期与非急性期患者并无显著差异。但从功能恢复情况看,急性期治疗的两组恢复均较好,和非急性期治疗的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脑梗塞患者应早期治疗。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组比对照组略高。

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络刺组治疗后观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统计学处理表明:除红细胞压积的变化无显著意义外,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循环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粘附率等指标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0001),提示络剌疗法有降低血液粘稠度、红细胞聚集状态,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与粘附率的作用。而体针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除循环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粘附率显著降低而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外(P<001),其它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络刺组相比,从侧面反映了络刺对血液流变学的调整作用优于体针组。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对比:络刺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所降低的值与体针组相比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意义(P<005~0001),进一步证明络刺疗法对血液流变学影响大于体针组。

脑梗塞时,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并认为是脑梗塞的发病原因与后果。主要表现为全血粘度升高,红细胞压积增高,血小板及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升高,血小板聚集及粘附性增强等。Dintenfag更明确指出:血粘度的升高不仅影响脑的有效功能,而且还可以引起急骤的中风证候。

由于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脑梗塞患者的血液呈:“浓、粘、凝、聚”状态,脑血流量明显减少,梗塞区的脑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变性坏死,脑的神经细胞功能受到损害。所以尽早地使梗塞区的细胞恢复血液及氧的供应是治疗脑梗塞的关键。

魏氏采用络刺和体针治疗脑梗塞,并从血液流变学角度进行了实验对照观察,不论是临床疗效还是实验结果都表明:络刺疗法治疗脑梗塞优于体针疗法,络刺疗法能显著降低血液粘度,是值得推崇的治疗方法之一。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络刺疗法治疗脑梗塞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性,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及氧的供应而改善脑组织功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脑梗塞属于中医缺血性中风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本质是“气滞血瘀”,而络刺的主要作用机理就是“通经活血,祛瘀生新”,故临床采用络刺治疗脑梗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兹介绍典型病例一例如下:马某某,男,62岁,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干部。1993年9月2日初诊。

3年前患脑梗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行动自如。今晨起突发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左肢体麻木、行动不便、语言謇涩、咽干口苦,大便略干结、舌红少苔、脉弦。经CT检查,诊断为右侧脑梗塞(中经络),证属风阳上扰,经脉瘀阻,治拟熄风通络法。

急用三棱针点刺双侧委中、曲泽放血约50毫升,并用毫针刺风池、曲池、合谷、内关、太冲、廉泉等穴,施泻法,留针30分钟。次日,头痛头昏减,语言謇涩改善,仍行走不便,继按上法治疗,取外关、合谷、曲池、肩髃、风市、阳陵泉、足三里、廉泉、风池等穴,采取刺营放血与体针联合治疗2个月,诸症除,行动自如,病告痊愈。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创立两门新学科的针灸学家魏稼》。魏小明 张桥保 谢强 整理
2
本条ID:14048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