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特点是不囿于一法一方,而是在认真辨证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病症、病机、病性、病位,优选最佳治疗方案,有时用常法,有时用变法,有时单用某一方法或将几种疗法配合应用,体现了疗法互补学术思想。
一、针刺未效,改用注线取效方案
某男,34岁,突尼斯市某药店经理。1976年3月18日就诊。主诉:哮喘21年,每年春季反复发作,近年来有加重趋势。症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喘息抬肩,动则加剧,倚息不得卧,用多种西药难以控制,且时有咳嗽,痰稠色黄,脉滑数。呈桶状胸,肺部听诊有哮鸣音。诊为支气管哮喘合并肺气肿。证属脾肾气虚,痰盛壅肺。治宜顺气化痰治其标,健脾温肾固其本。
先针刺脾俞BL20,肾俞BL23,肺俞BL13,膻中CV(RN)17,天突CV(RN)22,合谷LI4、丰隆ST40等穴,10余次效不明显;再加针刺定喘穴EX B1,喘虽稍平,但出针后1小时许,又发作如故。乃改取定喘、膻中、丰隆,用注羊肠线法施治,每10~15日注线1次。注线2次,收效明显;注线10次后,形体渐丰,除肺气肿体征无大改变外,余症基本消失。
评析此案说明注线疗法不仅可以减少患者频繁就诊,而且由于它较强而持久的刺激,可以代替长时间留针,故其疗效也有独到之处,能补一般针刺疗法之不足。魏氏多将此法用于哮喘呈持续状态,易反复发作且难于控制的患者,疗效颇佳,愈者甚多。
关于注线操作:即在腧穴消毒后,取长约1厘米的0号或1号医用羊肠线,装入7或8号输血针头中(或用腰椎穿刺针亦可),针管中置粗细合适的针芯,将针刺入穴达一定深度得气后,缓缓向前推进针芯,使羊肠线挤入穴下肌肉层,即可出针。注意消毒严密;勿注入太浅,以防羊肠线移出体外引起感染;勿注入大血管或内脏空腔内,以免致生它患;针尖角度勿与大血管平行,多用直刺或斜刺法。
二、常规穴失效,改针定喘取效案
王某,男,38岁,干部。1968年4月就诊。主诉:咳喘6年,此次发作已3天。发病前,鼻痒鼻塞,打喷嚏,胸闷,烦躁,继则呼吸困难,鼻翼煽动,气喘痰鸣,曾服药未能缓解。既往每逢天气骤变突发,畏闻花香味。有过敏性鼻炎史。症见恶寒流涕,咽痛咳嗽,剧咳气喘,痰多白沫,咯痰不爽,胸闷烦躁,口微苦,小便清,欲食无味,舌苔薄腻,脉浮紧,两肺闻及哮鸣音。诊为支气管哮喘,此乃外有表邪,内有痰浊,肺失宣降。治以宣肺解表,化痰平喘。
先针刺合谷LI4,内关PC6,肺俞BL13,迎香LI20,经渠LU8,丰隆ST40等穴,中等剌激,使局部有较重胀感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8次后喘势依然如故。乃取定喘EX-B1一穴,针尖到脊椎横突处,令针感沿脊椎两侧向下或向肺部传导;行凤凰展翅泻法,留针20分钟。针后当即胸闷气喘大减,连续治疗10次,咳喘显著好转;以后隔日针一次,治疗20次;并轮流选用1~7胸椎华佗夹脊穴,连续治疗2月,哮喘平息,哮鸣音消失,食欲良好,身体康复。随访10年余,疗效巩固。
评析针定喘治哮喘多有报道。魏氏认为针定喘如深度不到或针感不理想则疗效欠佳,针尖沿脊椎两侧稍向下斜刺至针下有抵抗感,而不能再深入为止。强调注意勿使针尖达入胸腔和肺部,防止气胸事故。并认为针穴对实证疗效较佳,如用于虚喘,多配合其它穴位,阳虚者加灸,亦可获得良效。
三、针灸其它穴未效,改针阿是穴取效案
方某,女,45岁,干部。1958年9月就诊。主诉:咳喘时发时缓30余年,好发于经期前后。
虽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未能治愈。此次因情绪不佳诱发,现用支气管解痉等药治疗。症见面色灰暗,咳喘急促、痰声漉漉,咯吐不爽,痰呈灰白色透明状,多泡沫。时有呕恶或大便秘结,舌苔白腻,脉滑。诊为支气管哮喘。证系痰浊阻肺,治以温肺祛痰平喘。曾在他处经多次针灸肺俞BL13、天突CV(RN)22、膻中CV(RN)17、丰隆ST40、中府LU1、迎香LI20,膏肓BL43、定喘EX-B1等,以及手掌割脂等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此经询问与查知,于胸背部中KI26,亏门LU2,大杼BL11及厥阴俞偏内侧有明显压痛,予以按揉5分钟,患者当即感到呼吸轻松。乃于压痛点施针,一次即感痰易咯出,喘稍平;4次后,喘大减。随此处压痛消失,而针效衰减;又继续于心俞BL15、大椎GV(DL)14、璇玑CV(RN)21等处压痛点施以针刺,疗效又较明显,5次后痛点又失;相继在胸背找到肺俞BL13,中府LU1附近压痛显著,施针10次,喘平,只有少量胶冻状痰,易咯出。先后治疗3月余,症状基本消除。
评析魏氏对阿是穴应用经验颇多,此例用追踪寻找压痛点法治愈,说明特异性穴位并不是固定的;也说明要提高针灸疗效,只选择刺激方法及手段仍不够,对部位选择也至关重要。
四、毫针灸法未效,改用梅花针取效案
钱某某,男,12岁,学生。1963年5月8日就诊。患儿2岁时患哮喘,近3年来喘势加重,每遇受凉或闻异味而发作,曾在各医院治疗,仅能暂时缓解。
症见面色晦滞,咳嗽气逼,呼吸困难,喉中痰鸣,咯痰不爽,夜寐不安,口干唇紫。舌苔白腻,舌质紫黯,脉涩而数。叩诊双肺过度回响,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诊为支气管哮喘,症属痰瘀伏肺,气机不利。治以行气祛瘀,化痰平喘。先针定喘穴EX-B1,喘稍平,但第二次患儿拒针,于肺俞BL13,膏肓BL43,俞府KI27,中府LU1等穴施温和灸,效不显。考虑到患儿有瘀血现象,改用梅花针叩刺胸1~7椎旁夹脊,胸部2~6肋脾胃经,由轻渐重,使局部见出血点,每日1次,治疗5次,咳喘明显减轻,连续治疗40余天而愈。后虽复发一次,但症状较前轻,再叩刺10次痊愈。随访6年,疗效巩固,发育良好,体格健壮。
评析魏氏认为梅花针叩刺令出血治哮喘,有时亦可获奇效,尤以瘀血证型更好。可能因梅花针叩刺出血,利于活血化瘀之故。对于成人瘀血证患者,他选用三棱针或圆利针在尺泽LU4,委中BL40,静脉显露处及胸背找瘀血点放血。体质稍佳者,放血量每次达10毫升左右,疗效良好。并认为如放出紫黑色血,最好如《内经》所说:“血变而止”,使血色转为鲜红为止,能更好的通经祛瘀,改善血液循环与通气功能,从而有利平喘。
五、针灸效不佳,改用针药并施案
龚某某,男,6岁,1991年10月16日就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体弱,1岁时因外感引发咳喘,虽久经治疗,每年除夏季外,其它三季均发,发则用小诺霉素或先锋霉素以及平喘药,方能暂时缓解。症见身体瘦弱,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喉中痰鸣,鼻塞咳嗽,咳则喘急,气短神疲,夜卧出汗,纳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细弱。听诊两肺满布鼾音。诊为支气管哮喘,此乃肺脾气虚,治宜益肺健脾平喘。
先药贴膻中CV(RN)17,肺俞BL13,命门GV(DU)14,膏肓等穴少效,乃于上穴拔罐,喘虽缓解,受凉又发;改针刺定喘EX-B1,足三里ST36,丰隆ST40,脾俞BL20,并耳穴压药,治疗10次,鼻塞明显好转,咳嗽减少,但稍一活动,则大汗湿衣,伤风咳嗽诱发哮喘。考虑患儿体质虚弱,在针刺上穴同时,用黄芪、白术、怀山、砂仁、熟地、山萸、五味、防风、杏仁等药,以培土生金,固本止喘。经过一个多月的针药并施,患者饮食增加,大便变爽,面色红润,很少感冒。后虽因内伤饮食,外感风寒而剧咳,经针刺定喘,变通上药而愈。至今已有两年多未发哮喘,为5年来首次。
评析魏氏认为针药互施一法,对虚证明显,需补者最宜。因为哮喘日久,正气必虚,只有扶正才能祛邪,图本方可以根治。本例针药同用,扶中州,健运化,生痰之源枯竭;调营卫,宣降,痰无停留之地。如此,土能生金,痰除则喘自平。
至于补肾,也很重要。魏氏认为:“发时治肺,平时治肾”,仍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法则。方中用熟地、山萸等就是本此意。
综上可见,魏氏针治哮喘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运用疗法互补,取得了“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