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药物并重,提高中医疗效

针灸、药物并重,是提高中医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突出中医特色的需要。因中医治疗的针灸、中药、气功、推拿四大手段,犹如四种作战武器,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可偏废,只有最大限度的扬其长,补其短,才能获得最佳疗效。我国古代医家,如《扁鹊仓公列传》所载的医案,就体现了针药结合的优良传统。此后,张仲景、王叔和、葛洪、孙思邈、巢元方、陈延之以及金元四大家等,莫不如此。特别经孙思邈反复强调之后,更进一步肯定了它的重要意义。

有的病症,针不如药,如《明史·凌云传》载凌氏治一人吐舌针未愈,药之而效。当然,并非所有吐舌症均不宜针,如王明清《挥尘余话》载宋代王况(著《全生指迷方》)游京师,逢一巨商因突然受惊偶患吐舌不能复入,况应聘针之而立愈,“自是翕然名动京师。”但确有不少患者,应当优选药物治疗,如有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病人体质极度衰羸,防御系统已遭破坏,如仅仅用针灸以激发机体本身的抗菌效能显然不够。

有的病症,药治无效者可改用针,如《儒门事亲》载张子和治一疟疾患者,服药失效,乃于发时刺十指间出血而寒热立止。又如《苏州府志》载叶天士治一人患失音,药未效,邀尤松年针肺俞而愈。的确,有时遇到一些营养缺乏症患者,并非外来营养补充不足,乃由机体消化吸收机能紊乱引起,往往给药无力,改用针灸却获奇效。

还有的病症,不宜用药者可以用针,如《名医类案》载李东垣治一患者,面赤眩晕,脉弦,乃年高气弱,不宜药之寒凉,于巅前眉际针刺放血20余处,顿觉头目清利,诸苦皆去,又如《扁鹊心书》载窦材治一喉痹,“药粥不下”,肢厥脉微,灸关元而六脉渐生。近年来,急性溃疡病穿孔者,开始不宜服药而针灸取效者不少。

还有的患者,针灸疗效明显优于药物,亦可优选针灸,如《保婴撮要》载薛立斋治一小儿丹毒,令人吸四肢胸背等处使毒血凝聚,砭出血而赤晕渐失。又如《续名医类案》载娄全善治一头痛已久者,视其手足有血络紫黑者,用三棱针尽出其血,再结合按经取穴刺灸而头痛如失。众所周知,针灸止痛有明显优势,不少痛症用针灸往往可获立竿见影的疗效。

有的病症,药失效者可改用灸,如《续名医类案》载陈自明治一呃逆不止者,诸药失效,灸期门不三壮而呃止。又称龚子才治一人疝痛,曾用五积散等药未奏效,改灸中趾合缝处而痛去。

我们有时对脾胃机能太弱服药不能很好发挥作用者,往往灸中脘、三里而效。

有些病情不宜药而宜灸者,如《卫生宝鉴》载罗谦甫治一人体弱腹痛,冷汗,肢厥,口鼻气冷,咳嗽,与药则吐,用艾半斤铺腹上熨之而安,临床上遇有肠梗阻患者,用药则吐,且证属寒湿,用灸甚宜。

有的病症,用灸可望取效,不必借助药物,如《名医类案》载朱丹溪治一肺痨咳血,发热肌瘦者,灸肺俞而获奇效。事实上灸法的主要作用还在于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临床上遇此等病症,可发挥灸疗优势。

总之,针灸特长之处不少,个人临床体会不外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宜用于给药受限或失效时,如昏迷等;二是患者脾胃消化吸收机能太低时,如久病之后,慢性胃病,消化不良等;三是急救,如中暑、低血糖等,有时急性病用针灸不仅可控制病情发展,还可赢得治疗时机,甚至可彻底治愈,如菌痢、流脑、急腹症、小儿惊厥、各种痛症、鼻衄等,因为针灸止痛、止泄、止血奏效较快;四是局限性炎症,针灸疗效尤佳,如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毛囊炎等,但需注意6小时左右施术一次或久留针,持续数日,必有良效;五是神经精神病用针灸更宜,如中风后遗症、面瘫、小儿麻痹、神经衰弱等。

有的病证,又以应用推拿为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用指按复位;肩周炎粘连用手法剥离等。

有的病症,气功可奏殊功,近年来报道经其它疗法失效改用气功获愈的病例甚多。

综上可见,“药、针、推、气”四大治疗手段各具优势,在临床上如何发挥其特长互补作用,将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古代医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有的病症,采取药针兼施,双管齐下,如《名医类案》载朱丹溪治一人患滞下痛风叫号,用四物汤加红花、桃仁等,并刺委中出黑血而痛止;又如《续名医类案》载薛立斋治一痢疾而兼环跳处作痛者,以二妙散加味,亦刺委中出血而效。

在应用先后上,有时先药后针,如《续名医类案》载李东垣治一气虚四肢麻木者,给人参益气汤,3日后,手指觉热胀,加用三棱针刺指甲旁出血而症失;有时又宜先针后药,如《伤寒论》载张仲景治太阳病先刺风府、风池,再以桂枝汤;又如明黄的《蓬窗类记》称葛可久治一腹痛,先针其腹,后给以药而奏效。

有的病症,采取药灸并用,加强疗效,这方面的案例甚多,如《扁鹊仓公列传》载淳于意治龋齿,灸阳明等脉,再给苦参汤漱之;《伤寒论》少阴病,寒邪入里,用附子汤加灸;《肘后备急方》载葛洪的隔蒜灸法,则是灸药合用的一种特殊方式;《名医类案》载张洁古治一头痛甚久者,发则面颊青黄、晕眩,目慵张而口懒言,体重,兀兀欲吐,认为是太阴、厥阴合病的风痰证,用玉壶丸(南星、半夏、天麻)加灸侠而愈;《普济本事方》载许叔微自患寒湿腰痛,灸肾俞3壮,服麋茸丸而安;《医学入门》载滑伯仁治寒疝,胸腹两胁均痛呕吐烦满不食,认为寒在下焦,灸章门、气海、中脘,服官桂、胡椒、木香、茴香、青皮等而病去。《医学正传》载虞抟治伤寒呃逆,脉沉细无力,体倦,以补中益气汤加姜附兼灸气海、乳根,当日脉平呃止;《古今医案按》载张景岳治一胁肋痛、呕吐者,按章门穴则痛连胸腹,认为“火则气散”,乃灸章门14壮,兼制神香散用吸入法,日三四次而效。

在药灸施用的先后上,有的病症可先药后灸,如《卫生宝鉴》载罗谦甫治一人患寒湿便血,以平胃地榆汤数服后,灸中脘、气海、足三里等,改服芳香之剂霍然而愈;有的病症,可先灸后药,如《外科发挥》载薛立斋治一男子内股患毒,肿硬痛甚,不作脓,用隔蒜灸50壮,势退七八,再以仙方活命饮、十宣散等而大大缩短了病程;又如《外科理例》载汪机治一人患发背,用骑竹马隔蒜灸以拔毒,后又以托里消毒之剂而收功。

以上所述,乃古人应用药针或药灸二联法的经验。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三联法,如《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治虢太子的尸厥,即药、针、灸三者结合而取得了卓著的疗效;又如《脉经》载王叔和治肝病手足拘急,胁下苦满,时眩冒,脉弦长,主张先给服防风竹沥汤、秦艽散,刺取肝经五输穴,灸期门穴。推而广之,当然还可有四联法、五联法等,有待随机选用。

在采用综合疗法之前,应当熟悉和掌握四种治疗手段的特长。这只有通过临床取得经验以逐步掌握。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创立两门新学科的针灸学家魏稼》。魏小明 张桥保 谢强 整理
2
本条ID:14050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