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他著《伤寒卒病论》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医学术经验是以师带徒的形式传递下来的。老师首先要求弟子必须强记方药后才能随师临证。现在从学校教育出来的中医生,或者只记教科书上的部分代表方,或只记得某方其中的几味,甚至只记方名。
临证时不能按法遣方,本来记不得某方,便以某方“加减”为名,加入不该加的药,减去记不得的药,掩饰其短;或者来个“自拟方”。
李士材说“方者,定而不可易者也;法者,活而不可拘者也,非法无以善其方,非方无以疗其病”。因此,对好的成方(包括经方、时方)要博采强记。
中医讲各家学说。某位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就体现在他的几首代表方中。李东垣强调升阳气、降阴火,其代表方就是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升阳散火汤;张介宾重肾阴肾阳,其代表方就是左右归饮;朱丹溪强调阴常不足,又善治六郁,其代表方就是大补阴丸、越鞠丸;清代余师愚一生只着了一本《疫疹一得》的小册子,代表方就是一个清瘟败毒饮。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胜列举。但是,现在的情形是收集方的多,真正记方的少,近十年来,出版的方书太多,收集的方成千上万,不断重复,又良莠不分,像《成方切用》、《医方集解》、《成方便读》、《和剂局方》之类的实用方书反而很难买到。余以为,方不在多,而在少而精,有实效;方不在偏,而在平正通达,切合实用;名家的代表方就具备这些特点。这些方是业经长期临床使用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现行的许多新方,实际上就是常用方加减化裁而成。不记现成的有效方,盲目相信偏方、秘方、自拟方,就像西医生第一线的药物都还未用过,就急急忙忙推出第二线、第三线药一样,都是不合理的。当然,我们也反对执古方而治今病。但没有基本功,就谈不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