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讲究理法方药的完整统一,组方遣药当识病机、据证候,在治法指导下加以灵活运用,目的在于追求满意的疗效。以下所述是综合王氏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用药心得体会。
一、平肝熄风药
平肝凉肝以熄内风,滋阴清热以消火势,这是治疗肝风内动的大法之一。药用白羚羊角、生白芍、白菊花、钩藤、僵蚕、地龙、生地、玄参等。其中主药白羚羊角咸寒入心肝二经,取其平肝熄风、清热镇痉的功能,如肝热得清,化火之源得以平息,相煽之势得以消退。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此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并能解热。可见白羚羊角平肝凉肝功效独特,熄风、清热尤为擅长,是为平肝熄风的代表药物。白菊花、钩藤善清肝热,以熄风止痉,生白芍味苦酸寒和血泻肝以平肝之阳亢,并具酸甘化阴之效。僵蚕、地龙清其肝热,以定惊止痉,平肝熄风,并兼有通经活络的效能。生地、玄参养阴凉血,以取滋水涵木之用。
二、镇肝潜阳药
应用金石介贝之品,镇肝潜阳以熄风。药选既具重镇之效,又有降逆清热之功的药物。如生石膏、生石决明、生赭石、珍珠母、玳瑁等。生石膏辛大寒,具有镇肝凉肝等方面的作用,共奏潜阳之功,此为该药独到之处。遇中风阳闭重症当加入方中。生赭石镇肝降逆,并能使冲上逆乱的气血下潜归经。生石决明、珍珠母具镇肝熄风潜阳的功效,但珍珠母入心、肝二经,遇有神志障碍应必选用,此品还能镇心定惊。玳瑁性寒凉,味甘咸,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养阴的作用。
早在宋朝王怀隐等编写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就记载有“玳瑁丸”以治中风不语等,可见玳瑁早已用于治疗中风急症。
平肝与镇肝两类药物均用于肝风内动的急症,但具体应用尚有一定的区别。平肝药物多用于阴虚阳亢,化火生风,肝风欲动或肝风易动之体,或肝阳亢盛肝风已动之患。平肝法所用药物性较平和,质多较轻,植物类、虫类居多,尚有清热养阴的作用。镇肝药多用于阳亢冲逆、肝风狂越、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的重症肝风,非重镇不能潜阳,非镇肝不能熄其风势,药选矿物类、贝壳类居多,质虽重,而性非峻猛,故无遗害,有是证则放胆用之,可镇风邪浮摇之势。
三、醒脑开窍药
脑为髓海,称元神之府,主持人体精神思维活动,靠五脏六腑之精血供养,具有主宰十二官安危的使命。肝风狂越,扰乱神明,损伤脑络,或血溢脑窍,瘀滞神明之府,病发昏迷、昏愦,九窍闭塞,治用醒脑开窍之法。药用人工牛黄、珍珠、人工麝香、菖蒲等。其中牛黄味甘苦相兼,性凉平,其气清芳香,入心肝二经,能开其清窍,善祛痰,清肝热,专熄其风,最适合中风阳闭重急危症。珍珠清热镇惊而安神,清肝熄风,多用珍珠研粉冲服,每次03~09克,重症可冲入煎剂中鼻饲。麝香一药,其香芳烈,通行十二经,能通关利窍,有开壅散结通闭之功。临床应用麝香开中风之闭,通脑络之瘀,功效之捷,确非它品所能替代。麝香入煎的方法,可用1克研细以绢包之,上系棉线备用,将过滤好的汤药再置炉火之上煎煮,待药沸,拿来绢包之麝香以手提棉线,沉入药液中煮1分钟左右,再将绢包取出,盖锅置温后饮用。至于绢包中的麝香阴干之后放入小瓶中密封,还可配丸药用。石菖蒲辛温宣窍豁痰,和中化浊,多用于兼见痰浊蒙闭清窍的神昏、失语、口噤等症。
四、凉血止血药
肝失疏泄,气郁气逆化火必然耗血动血使藏血功能失职,上则损伤脑之经脉络道,血逆脑窍,下则伤其肠胃之络,使血内溢,发生吐血、呕血、便血之症。治疗血证,以清热凉血止血之法为宜。药选羚羊角、水牛角、生地、黑栀子、墨旱莲、仙鹤草、参三七等。水牛角清热凉血、定惊、解毒。其清热能熄肝风,凉血以清退火势,血得凉则止,故有止血之效,对中风扰血、动血之症用之最为适宜;生地清热凉血,并有养阴止血之效;黑栀子、墨旱莲草、仙鹤草凉血止血,其中栀子苦寒清泄,炒黑止血之功尤强,旱莲草以墨黑者为佳,它能益养肝肾之阴,功善益血、凉血、止血;参三七为此法止血的要药,它能上止清窍之溢血,下止胃肠之出血,并能散其瘀血,使离经之血止血不滞,无留瘀之弊;此法用时可配伍他法,从而使出血停止,血脉流通,血行归经,濡养脏腑四肢。
五、豁痰化浊药
风夹痰浊阻于清窍,则见神识昏蒙或言语謇涩,舌乃心之苗窍,脾之外候,肝之所络,若痰浊迷于心窍,壅于脾经,滞于肝络,则见舌体强硬或歪向一侧,言语不清,痰涎壅盛,喉中痰鸣,痰湿内盛,气机失降,则舌苔腐腻或似豆腐渣状。此时主用豁痰化浊法,药用节菖蒲、天竺黄、竹沥油、海浮石、胆南星、化橘红,其中节菖蒲辛温,入心、肝、胃经,本品气味芳香,能宣窍化浊,兼祛痰湿,但尤以豁痰化浊见长,用于痰湿浊邪蒙蔽清窍引起的神志昏蒙、言语謇涩;天竺黄、竹沥油常作为豁痰化浊的代表药。化橘红与胆南星均能燥湿祛痰,但化橘红能调理脾胃气机,化其痰湿浊邪;胆南星则专主祛风豁痰,走窜经络,通闭塞之窍。
六、益气固脱药
中脏腑若见神志昏愦,面红如妆,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出如油,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此属阴竭于下,阳厥于上,阴阳互不维系,真气外泄,阴阳将要离绝,元气败脱之症,治疗急用益元固脱之法。药用生晒参、西洋参、当归身、沙参、枸杞果、蒸首乌、阿胶等,其中生晒参、西洋参、沙参益养元气,固摄真气,生津固本,养阴育阳,即“善补阳者,阴中求之”之意。
当归身擅长补血、养血守中,使营血顺行。枸杞果、蒸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枸杞能固阴阳之根,使阴阳交互而不致分离相失。阿胶滋阴补血,又善止血,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证效果较好。诸药配合,以期救阴阳离绝之逆,固元气欲脱之势,在醒脑开窍等法的配合下,尚有使凶险病势化险为夷,脱绝之证转危为安的希望。
脱证,历代诸多医家均用回阳固脱,多用参、桂、附之类。李秀林氏主张不用桂附之类回阳,他提出桂附辛温大热,性刚烈,而中风之病,多因肝肾阴虚,阳亢为害,或以气阴两虚为本,按“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之理,若用桂附之类,易致耗津损液,有由伤阴而致动风、动血、助火之弊,甚而火助风威演生变证。故临证主以西洋参、北沙参、枸杞子、何首乌等补益固摄元气,养护真阴,阴中求阳,使阴复阳回。王氏遇到中风窍蔽神匿,有阳气不足之象者,则喜用少量肉桂,启动一点真阳,改善全身气化功能。
七、益养肝肾药
中风病急性期缘气血逆乱,损血耗精,至恢复期必见虚证,可有半身不遂,兼有气短懒言,神疲倦怠、眩晕耳鸣、肢体乏力、腰膝酸软等症,治用益养肝肾药物,可使肝血得以濡养,肾精得以填充,元气得以恢复,诸症得以消除。药用蒸首乌、枸杞果、怀牛膝、女贞子、杜仲、山萸肉补益肝肾之精血,肝得濡养,则肝阳不致亢而为害,内风之源得以澄清,肾精得充,则肝木得以涵养,精血化生有源,其中杜仲还有通血脉,利关节之功;怀牛膝强筋骨、舒筋脉;女贞子尚能安五脏、强腰膝、明耳目。用太子参、北沙参益养正气,用于气血不足之症。太子参功同人参而力弱,此药益气而不燥,养阴而不腻,无助阳动风之害;北沙参补养肺气,益脾养肾;二者合用,有补气而养血,补阴而制阳之功。王氏认为太子参、北沙参合用补气之功胜过黄芪,而无黄芪升阳助火之弊,可谓中风气虚补气之良药。
八、通经活络药
肝风内动后,经脉络道瘀滞,血不能充养四肢,从而出现上肢不能抬举,掌不能握,下肢不能行走,足不能步的半身瘫痪主症。治疗用通经活络之法,药用桑枝、桑寄生、天仙藤、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伸筋草、全蝎、蜈蚣等。其中桑枝通利关节,善通上肢之经络,兼有祛风清热之功;桑寄生养血通络,犹善通下肢之经脉,兼有补益肝肾之效;天仙藤、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伤筋草,主用通经活络,其中天仙藤尚能理气活血而利关节,鸡血藤又兼补血活血,舒筋活络,凡老人、虚人、血不养筋的经络不通者尤宜;忍冬藤兼有清热通络,用于经络闭塞,风湿痹痛者较好;络石藤、伸筋草专于舒筋活络,用于筋脉拘挛,不易屈伸者更宜;蜈蚣既有平肝熄风定惊之功,又有舒筋通络,搜剔经脉络道之能;蜈蚣、全蝎、小白花蛇对中风急症阶段的痉挛抽搐具有卓越之效。
九、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之法,肝风妄动,扰乱气血,内则清窍气血瘀滞,外则肢体筋脉失养,故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肢体拘挛、不能屈伸、手脚麻木、肿胀沉困、舌质暗且边现瘀斑等症,此时宜用活血化瘀之法,可化神明之府的瘀滞,开诸经络的闭塞,展肢体的痿废,舒指趾的拘挛,是谓中风主治的大法之一。
药选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琥珀、川牛膝、乳香、没药、茺蔚子等药,其中当归祛瘀血、养新血,又能补血,一药而多能;川芎上行头目,畅血之气;当归、川芎配伍,能上开脑络之瘀闭,外舒肢体筋脉之拘挛,效果较好。红花辛香走窜,活血通经脉,以通经络之不利,达四肢祛瘀血;桃仁甘苦相兼,性平濡润,祛瘀血,润肠道,以治遍身之痛、四肢麻木、大便燥结;桃仁、红花相伍,辛润结合,功效益彰。川牛膝引血下行,以化脑脉之瘀滞,止脑之出血,并通利四肢关节。丹参、乳香、没药合用,组成了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用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尤见其长。
在临床上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常与通经活络药物结合运用,但据证用药则各有侧重,活血化瘀类药兼有补益行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其药多气味芳香,而通经活络之法则以疏通经络、舒展筋脉、通利关节为其主要作用。它能使瘀滞的经络得以疏通、拘挛的筋脉得以舒展、屈伸不利的关节得以通利。其用药大都是能够镇惊熄风、平肝潜阳、通经祛瘀、舒筋活络、活血除滞的藤类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