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气流滞”

虚气流滞是由于元气亏虚,气血相失,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从而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经络阻滞的病理过程。费伯雄首先提出“虚气”的概念,他在《医醇剩义》中说:“操烦太过,营血大亏,虚气无归,横逆胀痛。”阐明了营血亏虚,虚气不行,而致气滞胀痛的病机。《医方集解》则明确指出:“气与血犹水也,盛则流畅,虚则鲜有不滞者。”故《医门八法》谓:“人之气血,止能不足,不能有余,其胀满凝结,为痞块为症为瘕者,滞也。皆似实而实虚者也。”

一、虚气流滞强调气血相失

虚气流滞所以言“虚气”者,强调气衰不足,难以与血相匹配,以致气血相失而血气离居。

即《素问·调经论》所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气血相失,故为虚焉。”又曰:“血气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若气衰不足,血气离居,则可形成“有血而无气”,血无气则不行,于是阻滞而为瘀血。如《医林改错》所云:“元气既虚,必不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若气虚不足以布,则又可发生“归并”,使虚者更虚,或并于上而为下虚,或并于下而为上虚,或并于左而右虚,或并于右而左虚。恽铁樵于《伤寒论研究》中指出:“凡健全之体,上下表里,左右如一,不是则为病,病则有偏胜,故上胜者下必虚;气并于右者,左不遂。”《医林改错》言:“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人行坐转动,全仗元气……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痛不痒,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现代研究发现血液灌流中“盗血”现象的存在,亦可认为是气血归并的一个佐证。

二、虚气流滞强调因虚而流滞

所以言“虚气”者,不仅含有气虚之义,而更强调其为致病之因,即因虚其气而为流滞。首先,虚则气滞,如《医论三十篇》所云“气不虚不阻,病中满者,皆因其虚之故。”《寿世保元·脾胃论》亦云:“气健则升降不失其度,气弱则稽滞也。”其次,虚则血瘀,如《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谓:“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寿世保元·血气论》云:“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此外,气行则水行,气化则湿化,气虚往往导致痰饮水湿的停留。如《四诊抉微·察行气》云:“肥人多中风,以行厚气虚,难以周流而郁滞生痰。”《伤寒贯珠集·太阳权变法》云:“无气则水不至,无阳则津不化。”《世补斋医书·释饮》云:“但有一毫阳气不到处,即为水之所伏留。”《证治汇补》云:“湿乃津液之属,随气化而出者也,清浊不分,则湿气内聚。”总之,气血亏虚,诸邪停聚,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之关键。正如《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所云:“气血亏损,则诸邪辐辏,百病丛集。”辐辏,即诸邪聚集之意。现代研究发现,久病气虚患者,诸如慢性心功能不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等,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血液高粘凝聚状态及微循环功能障碍。

三、虚气流滞以经络阻滞多见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支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风劳臌膈四大证治》云:“人之一身,经络贯串为之脉,脉者,血之隧道也。血随气行,周流不停。”若元气亏虚,营卫之行留阻,或为痰凝,或为瘀阻,经络凝涩,百病多变化而生。如《杂病治·内因门》云:“经络凝滞,营卫之行涩,则手足或麻或木,以经脉皆起于手足之端,而四末行远,气血罕到故也。”《万氏家传保命歌括·中风》云:“盖为痰泥经络,遂气血不行以营养其筋也。”现代研究认为,经络是在生命活动期间,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基质处于胆甾相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输送体液、调控酶的活性,并在运动中协调生命的代谢过程。生命体通过体液晶体的排序效应来调控酶的活性,而体液之运送(经络循环)使得营气(营行脉中)不断地与各种酶接触反应。经络因之成为体内生化受控反应的一个类似于流水作业线的重要场所,进而使经络系统负担起“协调阴阳,平衡虚实”之重任。若人体之元气亏虚,体液晶体的排序效应减弱,必然招致体液的输送以及代谢活动发生障碍,形成“流滞”状态,从而发生各种疾病。

四、虚气流滞以虚为本,以滞为标

张景岳认为:“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动,故百病皆生于气。”在正常情况下,血与津液的运行与输布,有赖于气的推动。人身之血,内行于经络而外充于皮毛,渗透肌肉,滋养筋骨,故百体平和,运动无碍。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元气受损,则“虚气”不能正常运行和敷布,血与津液滞而为痰为瘀,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医彻·中风论》曰:“肥人多气虚,气虚则生痰,苟根本不固,犹如树之扶疏而中空,则易倒仆也。”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则无以帅血,血虚则气行迟滞。现代研究证明,血瘀证是内外因素作用下机体在形态、结构、代谢、机能诸方面改变,多个病理过程综合导致的凝血—纤溶系统及血小板功能紊乱,从而使“血行失度”,“血流瘀阻”,其病理基础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密切相关,这也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见元气受损是瘀血阻滞的根本原因。

虚气流滞,或为气滞,或为血瘀,或为痰浊,或夹寒夹热,或游走化风,病机变化本虚而标实,标不离乎“滞”。

气血之性,宜动不宜静,动则运行周身,静则为死气而血瘀,所以气贵宣通,血贵和畅。益气消滞必伍以理气通络之品,如四君子汤必用茯苓,四物汤必用川芎,六味地黄汤必用丹皮、泽泻即是此意。总之,虚为百病之因,治虚为百病之要。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云:“凡临证治病,不必论其有虚证无虚证,但无实证可据而为病者,便当兼补,以调营卫精血之气。”总之,虚气流滞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大凡脏腑亏损,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经络阻滞均可形成“虚气流滞”的病机状态,对其实质的探讨,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水平,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研究手段不断提高,从整体器官水平逐渐向细胞分子水平渗透,对“虚气流滞”的探讨可望从更深层次上得到其本质。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擅长诊治脑病的中医药学家王永炎》。刘金民 整理
2
本条ID:14043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