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证名及病象
有关痴呆,《左传》有“不慧,盖世所谓白痴”的描述。《灵枢·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汉代《华佗神医秘传》则正式称其为“痴呆”,而《医学正传》则描绘成“神脱而目瞪如愚痴”,晋代王叔和《脉经》载“二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阴阳皆实盛者,此为冲督之脉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从脉象上论及本病。《针灸甲乙经》有“呆痴”、《临证指南医案》有“神呆”等命名。《辨证录》则立“呆病门”予以专论,对其病因病机分析甚详:“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并提出主要治法是“开郁逐痰,健胃通气”,立方有洗心汤、转呆丹,对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明代张景岳立有“癫狂痴呆”专论,对其病因病机、病证特点、治疗预后诸方面均做了较详细的论述,指出“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致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则千奇万怪,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此其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但察其形体强壮,饮食不减,别无虚脱等证……最稳最妙。然此证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待时而复,非可急也。凡此诸证,若以大惊卒恐,一时偶伤心胆,而致失神昏乱者,此当以速扶正气为主,宜七福饮或大补元煎主之”。从此,澄清了过去含混不清的认识,痴呆脱离了癫狂门。
在病象的描述上,《针灸大成》曰“心性痴呆,悲泣不已”,《景岳全书》谓“呆痴之证……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则千奇百怪,无所不至”。《辨证录》则描述更加详细:“人有呆病,终日闭门独居、口中喃喃,多不可解”或“终日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与之美馔则不受,与之粪秽则无辞,与之衣不服,与之草木之叶则反喜。”由此可见,传统中医学所指的痴呆除呆傻愚笨外,大多均有人格障碍,甚至完全丧失自知力。与目前所见继发于中风后的痴呆在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后期直至晚期其人格及自知力尚好。继发于中风之后的智能障碍古医籍中尚无与之相对应的病证名,仅偶作为中风兼症简单描述。如《临证指南医案》谓:“中风……初起神呆,遗尿,老人厥中显然”;《杂病源流犀烛》则在治年老神衰而善忘的加减固本丸后,附有“此方兼治中风后善忘”。
中风痴呆除常见的中风症状外,心理特征方面的表现较为显著。通过临床观察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其中以头晕及睡眠障碍最为明显;另有部分患者伴有情感障碍,有抑郁、焦虑、强哭强笑等;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记忆力、计算力的减退。但中风痴呆虽伴有各种精神、情感及智能障碍,则多无人格的崩溃,这种人格保持良好而与智力损害不相平行,是中风痴呆的心理特征之一。
中风痴呆发病前常有中风病史或有一过性眩晕、黑蒙、肢体麻木等中风先兆病史,或本次发病呈卒中样发病,病情逐渐加重或呈阶梯样加重,可伴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等中风症状。以神思迟钝、自知力差、理解多误、定向不能、计算力差、遇事善忘为主症,兼有行动迟缓,兴趣减退,抑郁寡语,或烦乱多语,强哭强笑,二便失禁等。头颅CT检查脑实质多有多发梗塞灶或血肿。
二、中风痴呆的病因病机
中风痴呆继发于中风之后,好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四旬,气阴自半”。中老年人,精气渐亏,临床多见有不同程度的气虚和肾精不足,这正是“中风痴呆”和“中风”发病的共同体质因素。
人的精神、思维、记忆及聪明智慧等与脑密切相关。脑神的物质基础是脑髓,而脑髓乃肾精所生,为精髓之所汇。精盈脑健才能生精神、强志意、利耳目。中老年人由于精气虚衰,使人体内环境失调,终致风、火、痰相互为患,上扰而瘀塞脑络,损伤脑髓;脑络瘀阻,则气血精气难以上输充养脑髓,使脑之清窍不清,元神失聪而灵机记性皆失,出现神思迟钝、遇事善忘等智能减退症状。
中风痴呆的病位主要在脑,涉及肝、肾、心、脾;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精气亏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终致脑瘀塞,髓海失养,灵机失用。
王氏认为,人至老年,髓海渐虚,脏腑功能渐衰,髓减则脑消,脏衰则虚气瘀滞,痰浊瘀血内生,孙络、浮络不通,损及心脑,涉及肝脾肾诸脏,致使心神失聪、神机失用、记忆匮乏,发生呆傻愚钝的智能障碍疾病。该病位在心脑,肾虚精亏是痴呆的主要病理基础,脾肾两虚,痰瘀阻窍和肝肾两虚、痰瘀阻窍是最常见的两种证候。所以该病属本虚标实,治疗时,应标本兼顾,以补虚不忘调气化痰活血、祛邪不忘益精养血补气为原则,采用扶正降浊醒神为大法。
三、辨证论治
中风痴呆病性本虚标实,临床以虚实夹杂证多见。治疗以补虚泻实为大法。由于中风痴呆在病机上存在因虚致实,由实更虚,虚实错杂的变化,因此补虚泄实之中,标本主次轻重缓急,亦据证候详加分析。以下分别根据虚实证候的不同特征,归纳分析常见虚实证候的临床辨证及治疗。
1.以虚证为主的中风痴呆,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神气之不足、颜色之失荣、形体之瘦枯、言行之迟弱为特征,结合舌脉及兼症特点来辨证,常见有髓海不足、脾肾两虚、肝肾精亏等证类。
(1)髓海不足
临床表现:智能减退,头晕耳鸣,懈怠思卧,齿枯发焦,腰酸腿软,步行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若临床仅见遇事多忘,近期记忆尤差,舌脉兼症无异者,亦归入此型。
治法:补肾填精,益髓增智。
方药:方选补肾益髓汤,常用药物:熟地、山萸肉、山药、紫河车、龟胶、川断、骨碎补、补骨脂、远志、菖蒲。
(2)肝肾精亏
临床表现:表情呆钝,双目少神,沉默少语,记忆力减退,伴有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筋惕肉,毛甲无华,舌体瘦小或舌质红,少苔,脉沉细弦或沉细弱。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方选左归饮、杞菊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物:首乌、枸杞子、生地、熟地、山药、山萸肉、当归、云苓、阿胶、丹皮、知母、黄柏。
(3)脾肾两虚
临床表现:表情呆滞,沉默,记忆力减退,失认失算,口齿含糊,言不达意,伴口涎外溢,尿频或失禁,或四肢不温,肠鸣泄泻,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舌苔白,脉沉细弱,双尺尤甚。
治法:补益脾肾,生精益智。
方药:方选还少丹、归脾汤、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药物:熟地、枸杞、山药、首乌、肉苁蓉、巴戟天、益智仁、白术、云苓等。
2.以实证为主的痴呆患者,除有智能减退、表情反应呆钝特征外,临床上还可见到因浊实之邪蒙神扰窍而引起情志、性格方面或亢奋或抑制的明显改变,以及或痰浊或瘀血或风火等诸实邪引起之症状及舌脉的相应变化。
(1)瘀血内阻
临床表现:表情迟钝,言语不利,善忘,易惊恐或思维异常,行为古怪,伴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双目晦暗,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开窍醒脑。
方药:方选通窍活血汤、桃红四物汤等。常用药物:桃仁、红花、地龙、当归、川芎、枳壳、生地、郁金、香附、川牛膝、赤芍等。
(2)痰浊阻窍
临床表现:表情呆钝,智力减退,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无语,呆若木鸡,伴有不思饮食,脘腹胀痛,痞满不通,口多涎沫,头重如裹,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
治法:健脾化痰,豁痰降浊开窍。
方药:方选洗心汤、转呆汤加减。常用药物:党参、白术、云苓、泽泻、半夏、益智仁、姜黄、大黄、僵蚕、蝉衣、附子、南星、菖蒲、佩兰等。
(3)风痰瘀阻
临床表现:近记忆减退,表情呆钝,眩晕,头痛伴失眠或嗜睡,头沉身困,舌红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熄风,通络开窍。
方药: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物:天麻、钩藤、夏枯草、白术、栀子、半夏、菖蒲、牛膝、红花、桃仁、丹参、桑寄生、川断。
(4)心肝火盛
临床表现:记忆减退,判断错乱,眩晕头痛,性情急躁,焦虑不安,心烦不寐,易与人争吵,口干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泻火,安神定志。
方药:方选黄连解毒汤。常用药物:黄芩、黄连、栀子、大黄、生地、夏枯草、柴胡、黄柏、柏子仁、合欢皮、酸枣仁、木通等。
(5)痰火内扰
临床表现:智能减退,善忘颠倒,胸脘满闷,咯痰或痰多,烦乱多语,失眠,口臭,尿黄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降浊开窍。
方药:方选星蒌承气汤加减。常用药物:胆南星、瓜蒌、郁金、大黄、远志、菖蒲、丹参等。
王氏认为,以实证为主的证类,临床上虽不少见,但经适当治疗,多很快好转,进而转入虚实夹杂。因此所谓实证,乃是本虚标实的标实表现,临床治疗祛邪降浊之药物宜中病即止,不宜久服,以防伤正。
王氏等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在虚实夹杂的证候中,病人多表现为脾肾两虚兼夹实邪及肝肾不足兼实邪。
肝肾亏虚患者较多伴有风痰瘀阻、痰瘀阻窍、心肝火盛及痰火内扰诸证。临床最常见的证类为肝肾精血亏虚、痰瘀阻滞脑窍。
中风痴呆病程较长,对于虚中夹实、实邪不去之证,贵在乎调。如虚中夹湿热,助阳则易生热,热易伤阴,阴伤则又生热;补阴则多腻胃碍脾,化痰生湿;此证当先芳化祛湿,选用鲜藿香、佩兰、蔻仁、杏仁、薏苡仁等品,后用苦辛通降以清热,选用黄芩、半夏、黄连、川朴等药,若浊邪不祛者,当散风调肝,以风胜湿,可加用白芷、防风、僵蚕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