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滋补肝肾、祛瘀涤痰法治疗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系指由于脑血管障碍引起,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病因是脑血管病变(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引起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机能衰退的结果。早期患者表现为局限性痴呆,进一步发展部分患者可出现感知觉障碍及思维障碍,产生各种妄想;有的患者由情感脆弱渐渐发展为情感迟钝、情感失控,少数发生情感暴发等。

本病病情复杂,病程较长,治疗较为困难。兹就个人对本病辨证和治疗的认识介绍于下:

一、辨证立足肝肾阴损,痰瘀滞窍

血管性痴呆的形成,主要继发于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而致脑出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以及脑栓塞等所引起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机能衰退。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于年老体弱,肝肾真阴渐耗,而致机体的阴精不足、化源匮乏、脑髓空虚、心神失养、神机失运;或由于痰浊、瘀血留滞脑府机窍而致清窍失灵,从而产生记忆力减退甚至丧失,计算、判断、推理、概括等智力活动功能明显下降,出现神情淡漠或烦躁、多疑善虑、性格怪异、语言错乱、动作呆滞、刻板等表现。临证时除要抓住典型的痴呆综合征进行辨病诊断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本病“虚”、“实”两端的病理变化来辨证分型,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如前所述,本病病变的“虚”多为肝肾阴损,髓海失充,心神失养,其证候表现除痴呆主症外还常有坐立不安、惊恐善怒、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足无力、行则振掉、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红无苔而枯痿、脉象细弱等。“实”者多为痰浊瘀血阻痹机窍、脑络,神明失清,其临床表现除痴呆主症外,以痰浊为主的常见躁扰不宁、惊惕易怒,言辞颠倒、头晕目眩、口多涎沫、舌苔黄浊或黄厚而腻、脉象弦数;以瘀血为主的常见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或善忘易怒,甚至发狂、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巩膜瘀丝累累、胸胁胀闷、舌暗有瘀点、瘀斑、脉象弦涩。而从临床实际来看,大多数的病例并非单纯的肝肾阴虚或痰瘀留滞,而是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或偏重于虚,或侧重于实,或虚实并重,因而在辨证时还须抓住阴虚、痰浊、瘀血的特征来分辨证候的侧重点,掌握证候的本质。

二、立法着眼滋补肝肾,祛瘀涤痰

《内经》指出“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医学心悟》说:“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肝肾真阴亏损,精髓化生不足,必然会导致脑髓空虚、神明失养,因而培补肝肾真阴,填充精髓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重要方法。现代临床和实验均证实肝肾亏虚的患者常有脑功能低下,而滋补肝肾的治法可以通过调节“脑-垂体轴”系统等改善脑功能。临证常用加减复脉汤、六味地黄汤、龟龄集等方剂治疗,常用鳖甲、龟板、牡蛎、山萸肉、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阿胶、紫河车、灵芝等药物。临床实践的经验提示:在滋补肝肾真阴的治疗措施中,重用介类重镇咸寒养阴药如鳖甲、龟板、牡蛎等,能显著提高疗效,因为此类药物不仅有较强的养阴填精作用,还有明显的重镇宁心安神的功效,对于阻止患者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的发展,纠正其性格、情绪的变异,恢复和提高脑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祛瘀化痰是治疗温病后痴呆症的又一重要措施,《医参》指出“脑髓纯者灵,杂者钝”。《灵枢》也谓“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说明要维持正常的神志活动,必须要保持脑髓的清灵纯畅,而在血管性痴呆症的病变过程中痰瘀滞留机窍与精髓错杂、脑髓混浊是其重要的病理因素。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本病具有明显的脑萎缩、脑循环障碍、脑供血减少、神经细胞内脂褐质增多、神经纤维缠结和颗粒空泡变性等病理改变,这些均与瘀血、痰浊密切相关。所以活血祛瘀、涤痰化浊在本病的治疗中是不可或缺的,在病变的任何阶段和任何证候类型中均可斟情配合应用祛瘀化痰法以提高治疗效果。临证常用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菖蒲郁金汤、礞石滚痰丸等方剂治疗,常用当归、川芎、赤芍、丹参、菖蒲、郁金、胆星、白芥子、地龙、水蛭、地鳖虫、全蝎等药物,其中特别应重视运用虫类搜络活血涤痰药如地龙、水蛭、地鳖虫、全蝎、穿山甲等,通过应用虫类药物不仅能够大大加强祛瘀化痰作用,而且可以借其辛散走窜之性,开通机窍之痹阻,达到益智明神的作用。近年来的实验研究也提示:此类药物能显著提高神经元的代谢机能,减轻神经细胞的水肿和变性,增加脑血流量,促进脑循环,对脑功能的改善十分有益。

三、施治注重消补兼施,标本兼顾

血管性痴呆病程较长,病机复杂,在病变过程中单纯的虚证和单纯的实证均较为少见,往往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因此在治疗中必须正邪兼顾,标本兼治。一般而言,神志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以脑髓充满、脑络畅通、机窍清灵为生理基础,而肝肾真阴不足则是导致髓海空虚、神明失养的主要原因,痰浊、瘀血留着不去则是造成脑络阻痹、机窍蒙阻的关键。温病后痴呆症的形成常常正是肝肾阴损、痰瘀阻滞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分别运用滋补肝肾、祛瘀涤痰疗法外,更应注重二法的协同配合,联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治疗本病当忌蛮补。张景岳谓:“瘀血有所留脏,病久至羸,似乎不足,不知病本未除,还当治本。”瘀血、痰浊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因素,痰瘀不除,盲目进补,反易招致气血壅阻,痰浊难化,加重其害,所以治疗必当疏理通调,消补并施,这样既能消除痰瘀之患,又能抑制补药之粘腻滞邪之弊,为充分发挥补剂的效能扫清障碍。在此方面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方剂是明代医家吴又可创制的名方“三甲散”,该方由鳖甲、龟甲、穿山甲、地鳖虫、牡蛎、僵蚕、当归、白芍、甘草组成,具有填补肝肾真阴、活血通经、化痰透络的作用,吴又可用其主治久病肝肾亏虚、痰瘀滞留经脉营血而致的病证,清代温病学家薛生白用以治疗温病后期“默默不语、神识昏迷”的病变,现代常用于治疗各类脑炎后遗症、神识呆钝、肢体强直瘫痪等,此方立意新颖,用药独特,大量使用了动物类药物,其中既有介类重镇滋阴药,又有虫类活血化痰药,是融消通与补益于一体,既具有较强的填精益髓作用,又有明显的通经搜络、逐瘀涤痰功效的方剂,其功效和主治完全符合温病后痴呆症的病证特点,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外感内伤俱擅的温病学家王灿晖》。马健 刘涛 翟玉祥 整理
2
本条ID:14038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