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截断疗法”谈温病治则问题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现代医学中多种急性传染病、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少数非感染性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皆属温病范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抗生素出现后,人类疾病谱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但温病仍然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不可忽视的疾病。因此,深入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探讨温病学辨治理论、研制高效治疗方药,依然是温病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截断疗法”的提出及其意义评价

“截断疗法”的概念由沪上名医姜春华老先生于70年代末率先提出,其含义包括“截断”和“扭转”两个方面。“截断”是指采取果断措施和有特殊功效之方药,直捣病巢,迅速祛除病原或拦截病邪深入,杜绝疾病的自然发展和迁延。“扭转”是指扭转病势,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临床上“截断”和“扭转”往往相提并论,统称“截断疗法”。

自《内经》以降,数千年来温病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的每一次飞跃,必伴随着新观点的提出、旧有理论的突破和临床疗效的提高。而新观点、新理论的价值又必以临床疗效是否因之而提高为准绳。明末清初的吴又可,突破“外感不外六淫”之说,提出了温病病因的“杂气”学说,认为杂气为多种致病因素的总称,不同杂气可引起不同的疾病,并明确提出了“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的截断病原之论,指出应寻找出具有特效的治疗药物阻断病势的发展,蕴含了截断疗法的思想,遗憾的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美好愿望未能实现。随着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截断疗法已逐渐成为温病治疗的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特效药物的寻找也已成为可能。截断疗法的基本要求是温病治疗不仅要辨证施治,还要突出辨病治疗。对特殊病原体所致的重症温病,由于病邪来势凶猛,逆变甚速,切不可仅见症(证)施治,入营清营,入血凉血,屡随敌后,着着被动。必须从温病病因的特异性出发,掌握各种重症温病的病理实质和发展规律,有预见地抢先一步,先入“未受邪之地”,采用特效方药,针对病原及其即将产生的病理变化迎头痛击,截断其进犯之机。这样才能主动有效地控制病证的发展,阻断传变,提高临床疗效。

截断疗法丰富了温病治疗学的内容,是温病辨治理论的新发展。截断疗法的目的从本质上讲是阻断传变,争取早愈。因为,温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病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病情由轻转重,证候由实转虚。随着病情的发展,温邪深入营血,往往导致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损伤,不仅死亡率高,后遗症也多。截断疗法强调阻断传变、早期治愈,对提高临床疗效和温病治疗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实践证明,正确地运用截断疗法确能有效地提高温病的治疗效果。例如流行性出血热,容易出现气营两燔而很快内陷营血,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出现休克昏迷,甚至衰竭死亡。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曾报道,在发病早期的气营阶段就用苦寒凉血化瘀的复方治疗,可使病死率从11.9%下降到4.3%,提高了临床治疗水平,充分体现了截断疗法的临床指导价值。

对截断疗法的实际作用,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截断疗法作为温病治疗学的一个指导原则,要求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努力钻研,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己任。要针对不同疾病的发生原因及其病理变化规律,探索有效方药,截断病情发展,争取早期治愈。但是就具体的疾病而言,目前截断疗法也不是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大体有两个方面:首先,限于技术水平的制约,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还未被人类完全掌握;其次,尚未寻找到有效的截断方法,缺乏特效的截断方药。这些应当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此外,在实际运用时切不可将截断疗法机械化、庸俗化,不能简单笼统地以为截断疗法就是卫分即可清气,气分即可清营,营分即可凉血,必须针对不同疾病病理变化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确定。否则,难免有“开门揖寇”、引邪深入之弊。

二、“截断疗法”与相关治则关系的探讨

截断疗法是温病治疗学的新观点,正确掌握,灵活运用,确能提高临床疗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温病治疗中强调截断疗法,既非否定前人既有经验,尤其是那些历经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也不排斥今人的新观点、新见解。因此,弄清截断疗法与辨证施治、未病先治及辨病治疗等相关治则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截断疗法的实质,而且对完善温病治疗学的内容,促进温病治疗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

1.截断疗法与辨证施治:截断疗法与辨证施治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两个命题,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病证并进行相应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是构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的基本特色之一。截断疗法则是从提高临床疗效出发而提出的一种治疗学思想。因此,强调截断疗法切不可否定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在临床运用时两者亦不可偏废。截断疗法与辨证施治不是对立的,截断疗法亦需贯彻辨证施治的思想,而辨证施治中也包含有截断的要求。温病中突出辨证施治原则的运用,就是要求治疗过程从立法处方到具体药物的组合,都必须以辨证为前提,根据辨证结果确立治法方药。也即是要在正确运用“卫气营血”和“三焦”理论进行辨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温病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确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剂,然后再根据具体病情的兼夹和变化情况进行药物的加减配合。在这方面,前人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长期以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所以按“卫气营血”和“三焦”理论体系辨证施治,仍是目前临床治疗温病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毋庸讳言,临床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治疗思路和治疗方药,已不能适应客观实际不断要求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辨证施治在发挥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出明显的不足。例如,治疗上针对性不强,比如血分证,不论什么病都以犀角地黄汤为主方,缺乏针对病原的特异性治疗,故而有时疗效不高。因此,在温病的治疗过程中,单纯运用辨证施治往往不能达到有效截断病程的目的。为此要提高温病的治疗效果,不仅在具体治法方药上要进行充实和发展,而且在治疗思路上要有新的开拓和提高。截断疗法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温病治疗理论的某些不足。

2.截断疗法与未病先治:未病先治与未病先防概念有别,未病先防指的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属预防医学的范畴。未病先治是指对机体已受病邪侵袭,但临床却未见任何表现,或仅出现个别非特征性的异常变化,而临床上一时还不能明确地辨识其证的患者进行治疗,此即《千金方》所谓“上工医未病之病”、“中工医欲病之病”之义,属中医治疗学的概念。

未病先治中所指的未病与现代医学所称的“病前状态”、“亚临床阶段”、“潜病期”等甚为相似,临床上时有所见。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除了实验室检查发现HBs Ag阳性外,常常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的消化不良表现,理化检查肝功能亦未出现明显异常。又如,无症状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表现甚为轻微,以致常常被患者忽略,若不及时治疗任其发展,则有危及生命之虞。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未病先治的治疗原则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与截断疗法的思想一致,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然而,由于目前认识水平的限制,对许多疾病来说还不能做到识其未病,同时在当前临床实践中亦缺乏有效的未病先治手段和方药,因此,系统完整的未病先治之治疗学体系尚未形成。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努力,就温病学科而言,如何确立温病微观辨证标准,提高识别未病之能力,应当是当前研究的首要任务。

3.截断疗法与辨病治疗:辨病治疗亦是近年来出现的中医治疗学概念。辨病治疗是截断疗法思想的体现,它的提出羽翼了辨证施治理论,因为从疾病发展和人类认识的规律来看,病与证密不可分,病具有本质的属性而证常为其表象,因此病不常变而证可常变。人体感邪之后应先有病而后方有证,在识别其病后才能辨明其证,并且只有在识病与辨证之后才可以有效地施治。由此可见,辨病治疗的实质是强调治病必须把握疾病本质及其传变规律,而不能单纯地仅凭表象施治,否则,由于疾病的表象往往滞后于其本质的演变,单纯凭表象施治常使治疗成为亦步亦趋的被动作战,不能达到早期治愈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温病截断疗法的观点。例如,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首先,必须先辨明其病乃湿热邪毒为患,当属湿热性质的温病范畴,有其特定的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与此同时,还应该了解其致病因素湿热邪毒乃是特定的肝炎病毒,其病变以肝细胞的损伤和肝功能的损害为主。然后,根据临床证候表现辨别证候类型,治疗时既要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选择方药,同时还应结合辨病的结果及现代研究成果,选择具有一定的抗肝炎病毒作用和改善肝功能指标(如降酶、降浊等)的特效药物,如:白花蛇舌草、垂盆草、猪茯苓、败酱草等。这样才能切实阻断病情发展,恢复已损脏器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就温病辨病治疗的水平而言,目前还只是对现代医学的某些病种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经验,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一些实验室内的研究成果离临床实际应用还存在差距。例如,有些从实验室研究指标来看结果很好的药物,临床使用时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相反,有些临床运用效果很好的药物,从实验室研究指标来看意义却不是十分显著。这说明中西两种医学理论在对同一事物的认同性上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深入研究和充实温病辨病治疗的理论和手段,在切实提高临床疗效的前提下,探索中医辨病与西医辨病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提高辨病治疗水平,并且有助于截断疗法理论的完善。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外感内伤俱擅的温病学家王灿晖》。马健 刘涛 翟玉祥 整理
2
本条ID:14038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