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某某,女,69岁。
1997年12月1日初诊。主诉:术后腹痛腹胀,便秘10天。病史:患者1992年冬患多发性脑梗塞,脑萎缩,经治后逐渐好转。惟近年波折又起,1994年迄今手术四次。1994年4月,因右肾盂癌手术切除,同年11月又因膀胱癌手术切除,今年11月因卵巢囊肿及附件手术切除。几度风险,尚能安然。10天前,因腹痛来本院就诊,诊断为肠梗阻,对症治疗略缓解,惟口腻,胃脘胀满,便秘未解。
苔脉:苔黄腻,根灰黑,质紫,舌下静脉如蚯蚓状,色暗紫,脉沉细。
辨证:患者多次手术以后,真气耗散,气血亏虚,而致三焦失调,痰湿夹瘀,郁而化热,腑浊内结。
治则:固气养阴,调治三焦,清化痰湿,通腑涤肠。
处方:
藿香12克、佩兰12克、制苍术9克、川厚朴9克、生川军6克、元明粉12克、炙黄芪30克、潞党参30克、炒白芍12克、天麦冬各12克、南北沙参各12克、炒枳壳12克、砂蔻仁各6克、炙甘草5克、大红枣10只。
7剂。
1997年12月8日二诊诸恙已缓,二便调而少畅,苔薄腻,质淡紫,脉沉细,守前法加减调摄。
处方:
炙黄芪15克、潞党参12克、紫丹参12克、炒白芍12克、全当归9克、大川芎12克、赤白芍各12克、生熟地各12克、山萸肉12克、怀山药12克、猪赤苓各12克、泽泻12克、车前子12克、生川军6克、大红藤15克、砂蔻仁各4克、陈香橼9克、生熟米仁各12克、六一散30克、大红枣10只。
28剂。
1998年1月15日三诊诸恙均缓,便畅,小溲量也多,两胁有胀痛,苔薄质淡紫,舌下微瘀结,脉细。再益气健脾、调养肝肾。
处方:
炙黄芪15克、潞党参12克、紫丹参12克、炒白术12克、全当归9克、大川芎12克、赤白芍各12克、生熟地各12克、山萸肉12克、怀山药12克、云茯苓12克、福泽泻12克、生川军6克、软柴胡9克、炒枳壳9克、甘草5克、大红枣10只。
14剂。
14剂后,症缓病愈。
评析该案属多次手术以后,真气耗散,三焦失调而致气滞湿阻、痰湿夹瘀、郁而化热、腑浊内结之症,是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典型表现,属虚实夹杂之杂病范畴。首诊方中以党参、黄芪各30克托补真气,以南北沙参、天麦冬、生军、芒硝、枳壳、厚朴、甘草养阴增液,调胃通腑,涤下肠中浊邪,而以藿香、佩兰、砂仁、蔻仁、苍术,从上、中、下三焦分消湿浊,清化痰热,甘草、红枣调和诸药,共图托真气、调三焦、泻腑浊、化痰湿之功用。待腑通便解,转以标本兼顾,调治并用。二诊时,以一味大黄替作承气,减其量而取其意也。并妙用红藤清利肠中湿热,配之大第五689黄,一放一收,既泻腑中湿浊,又止便中清水,大便小溲皆利矣。而用当归、丹参、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车前子、泽泻、赤苓、猪苓、六一散清热化湿利尿;党参、白术、茯苓、怀山药、陈皮、半夏、香橼、米仁等健脾和胃渗湿,山萸肉、生熟地补养肝肾;共起清上降下,标本兼治之功。待标证解除,在三诊时,以调本为主,即以六味地黄汤、柴胡疏肝散、参苓白术散等诸方配用加减,共奏益气健脾,调养肝肾之功。
本案虽是标本兼备,虚实夹杂之疑难杂症,但施氏凭其在中医理论上深厚的底蕴和在临床实践中丰富的经验,慎时尽思,三诊三辨,由标及本。一诊,固本泻腑,急则治标;二诊,标本兼治,虚实兼顾;三诊,调本为主,缓图功效。思路清晰,条理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