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始于《内经》,厥后《难经》创奇经八脉学说,督为八脉之一,它的机能活动与女性生殖生理的控制和调节有着直接的关系。
督脉起于胞中,与任脉同出会阴,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与任脉会于上唇内龈穴,其支络肾、贯心。督乃总督之义,手足三阳皆会于督脉之大椎穴,是阳经二脉的总纲,故有“阳脉之海”之称,能调节一身阳气的功能活动。在龈交穴与任脉相合,二脉循环往复,维持着体内阴阳脉气的相对平衡,并调节月经的正常来潮,故督脉有调节月经周期的作用。督脉循脊贯脑络肾,三者在生理功能上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督脉循腰络肾而联系命门,故能行其统摄肾中真元之职,所以督脉又能维系人身之元气,从而能使天癸发育成熟,正如唐宗海说:“督脉起于肾中,下至胞室,肾中天一所生之癸水入于胞中,全在督脉导之使下也。”又肾主骨生髓,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海,而称“元神之府”,督脉贯脊而上,直系脑户,故督脉精气之盛衰直接影响脑与脊髓的生理功能。
督、任、冲三脉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以统宗诸阳者为“督”;统宗诸阴者为“任”,积胸中为宗气;司呼吸者为“冲”,是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三者在生理上同源互根,病理上彼此沟通。
《素问》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人体之阳主外而为卫,固气也。使阴所藏之精气无所妄耗,阴阳平静,固密,精神治矣。反之,两者偏废,非病则亡。督脉司诸阳而统真元之气,一旦失职,首先使阳经气血逆乱,阻碍了肾、脊髓、脑的正常生理功能,则出现不孕、带下、经漏、产后乳汁自出、自汗或产后小便失禁、滑胎、小产等征。此等均因阳不固密,督摄无权,营阴失之内守故也。如肾虚摄纳无权,督脉失司,临床可见崩漏和产后虚脱症,乃肾中阴精虚损则“精中之阳气”无由先化,此为阴阳两虚,由血虚气脱所致的阴虚失守,阳气外越之征候。妇人绝经前后诸症,由于肾气渐衰,精血不足,阳失潜藏,脊髓失于濡养,督脉少荣,肾中虚火乘隙入督上窜,故见头昏烘热,背脊如火之灼,腰腿酸软等,乃阴虚及阳,督脉受损的另一种征候表现。产后痉病、子痫等征是督脉之实证,以脊柱病变为主,正如《素问·骨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裘氏认为,此大凡是体虚风邪羁留督脉所致。由此可见,督脉之为病,其候多端,其病理也十分复杂,寒、热、虚、实均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征候。虽皆由督脉所生,而实亦为冲任之病。
根据督脉的始末与循行,说明督脉与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经脉相通,故肝、脾、肾三脏与督脉间接相通,因此督脉的生理功能可说是肝、脾、肾三脏功能的体现,所表现的征候也是肝、脾、肾的征候,而在治疗选方上也多以调理肝、脾、肾三脏为主。如产后血脱,或崩漏下血,属于肾虚督脉失司,此乃督脉失于宣通和输布阳气以固卫,督阳虚馁而致。拟用验方“养血补肾助阳饮”,使任脉通,督脉固,并大补元气,使无形之气得以速固,气旺则血有所依,以防阴阳离决。
另如子痫,此乃体虚受风,督脉所统之太阳经受伤所致。裘氏自拟“牡蛎龙齿汤”使营阴恢复,肝有所养,痉厥可愈。
所以临床上督脉为病,实际上是肝、脾、肾功能失调的体现,治疗上也就是通过调理肝、脾、肾而后达到治“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