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是妇科的常见病证之一,历代记述颇多,兹将裘氏的崩漏证治思路,分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
形成崩漏的机理,主要是冲任受损。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两脉与月经关系密切,若有损伤,势必导致经血异常而致崩漏。诚如《诸病源候论》所说:“崩中者,脏腑伤损,冲脉任脉血气俱虚故也;漏下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本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上,当责之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脾虚则不能摄血,肝虚则不能藏血,肾虚则封藏不固。特别肾与本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冲任两脉皆起于胞中,而胞脉系于肾,所以肾为冲任之本,经血之源。《内经》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说明肾气盛时才能产生天癸,天癸作用于冲任两脉,血海充盈,才有月经来潮。因此,月经是否正常主要取决于肾气之盛衰。肾脏有肾阴肾阳,两者互根而生,阴平阳秘则和,反之则病。肾阳不足,胞宫虚寒,冲任不固,可引起崩漏;肾阴亏损,虚火偏亢,扰动冲任,迫血妄行,亦可导致本病。同时,由于脏腑之间互相关联,肾病可以影响他脏,以致心、肝、脾等脏器失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冲任而致崩漏。
如肾阳不足,火不生土,脾阳由此不振,健运失司,统血无权,遂成崩漏;或肾水下亏,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血热妄行,出现崩漏;肾阴不足,又可使肝木失养,肝阳偏亢,藏血失职,或相火扰动冲任,崩漏乃作。其次,脾脏功能失调,与本病亦密切相关。因为脾主统血,思虑或劳倦太过,均能伤脾,使脾气虚弱或下陷,气不摄血而致崩漏。此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导致肝失藏血之职,或气滞血瘀,影响冲任,亦可引起崩漏。
二、辨证分型
1.气血两虚型:骤然血崩或淋漓不净,血色由红而转淡,面色苍白无神,少气懒言,心悸头晕耳鸣,或有微热、盗汗或自汗,面虚浮,形体消瘦,腹痛喜按;脉细弱或虚数,重按无力;舌苔薄白,质淡红嫩胖,口唇淡红;重者可见厥逆,脉微欲绝。
2.脾胃虚弱型:精神不振,困倦呵欠,嗜卧,面色萎黄虚浮,四肢作胀;经行不规则,间隔时间太短,经量或多或少,延日不净;脉濡细,舌苔薄,舌质淡红。
3.肝郁气滞型:精神抑郁,头痛而胀,目眩耳鸣,失眠多梦,胸闷烦躁不宁,少腹似有胀痛,经行不畅,淋漓不断,经色紫或夹有小血块,脉象弦涩或弦滑,舌苔微白,舌质微泛紫。
4.血瘀型:少腹胀痛,牵及两腰之间,拒按,脚软头晕,胸闷气逆;经量时多时少,如崩似漏,色紫夹血块;脉细涩,苔薄质淡紫,或现紫点。
5.血热型:又可分为虚热和实热两种:虚热型:日哺潮热,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口干无液,皮肤干燥,经色紫黯或紫红,月经淋漓不净,脉弦细小数,舌质红而中剥。实热型:面赤气粗,心烦口渴喜饮,便秘溲赤,经量多色紫夹块,脉弦有力,舌质艳红。
对本病的辨证,除注意有无腹胀、腹痛以及胀、痛之性状外,还须着重观察血量之多少、血色之深浅、血质之稠稀,并参合舌脉和全身症状,以辨别其寒热虚实,作为证治的依据。
三、治疗原则
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治疗崩漏,当视其病情之轻重缓急,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治疗方法。在阴道大量出血,病情危急时,首先要止血以塞其流,以防虚脱;其次再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以澄其源;最后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以复元固本,使之不再覆辙。在方药的具体运用上,又当根据不同类型,随证施治。
1.气血两虚型:以补气摄血为主,用参芪胶艾汤(经验方)。大出血而出现虚脱者,急投独参汤以益气固脱。
2.脾胃虚弱型:以补益脾胃为主,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3.肝郁气滞型:以疏肝理气为主,方用逍遥散加减。
4.血瘀型:以活血祛瘀为主,用蒲黄散加减,或震灵丹化裁。以上两方可酌情用于人工流产后有残留组织或产后胎盘残留而引起出血者。
5.血热型:当分虚热、实热而治。虚热以滋阴清热凉血为主,用固经汤或参麦地黄丸化裁;实热以清热凉血为主,用三黄忍冬藤汤(经验方)加减。肝火旺盛者,宜用龙胆泻肝汤化裁。
病案举例例一,患者陆某某,43岁。1993年3月11日初诊。患者自去年1月份开始,月经紊乱,淋漓不清,末次月经12月27日来潮,至今点滴不净,经色淡,伴头晕乏力,食欲减少,大便溏薄,少腹偶有隐痛,腰酸足软畏寒,面色不华。脉细,苔薄白,舌质淡红。系脾肾两亏,气不摄血。
治宜健脾益肾,补气摄血,兼以收敛止血:党参15克、蓖麻根炭30克、炙黄芪12克、狗脊炭12克、煅牡蛎30克、赤石脂9克、煅龙骨15克、荆芥炭4.5克、檵木炭30克。3剂。
二诊:药后经淋已止,仅感腰酸腿软,面色少华,脉舌同前,改用归脾汤加减:
孩儿参15克、白术4.5克、炙黄芪12克、茯苓9克、远志4.5克、炒枣仁9克、广木香4.5克、制续断9克、制狗脊9克。
7剂。
此后,连续观察三月,经行正常。
按:本例经漏不净,经色淡,伴头晕乏力,腰酸,脉细,舌淡红等。凭症参脉,为脾肾两亏,气不摄血,故首方以健脾益肾,补气摄血为法,兼以止血,标本兼治而获良效。续用归脾汤善后,病乃告愈。
例二,患者汪某某,42岁。1986年5月10日初诊。自去年初开始月经先期,半月一次,量多如崩,色鲜红,夹有血块,伴腰酸,带多,头晕。脉来弦细,舌质红泛紫。经外院诊断性刮宫,发现子宫内膜增生,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辨证属肾阴亏损,冲任不固。拟补肾固冲:炒生地24克、山萸肉12克、续断炭9克、煅牡蛎30克、煅龙骨12克、制黄精12克、墨旱莲12克、炙龟板30克、狗脊炭9克。7剂。
二诊:前投养阴补肾之剂,此次经期推迟四天,经来量减少,5天即净,惟感潮热,头晕,腰酸,脉舌如前,阴虚内热之象。治宜秦艽鳖甲汤化裁:地骨皮12克、炒知母9克、青蒿9克、柴胡9克、天花粉9克、秦艽9克、石仙桃9克、茯神12克、当归9克。7剂。此后,经期转正,潮热渐退。
按:本例诊断为阴亏内热,冲任不固,其辨证的着眼点在于月经先期、量多、色鲜红,潮热,舌质红。故初诊以滋养肾阴为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服药后阴液得养,虚阳渐敛,是以月经转调,惟潮热未退,继用秦艽鳖甲汤化裁而取效。
例三,患者杨某某,44岁。1986年9月20日初诊。自今年3月份开始月经不准,常多超前,量多,淋漓不净。自述经多次妇科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末次月经8月28日来潮,至9月16日净。脉沉细,舌质略绛。先予清养之法:炙龟板30克、生牡蛎30克、炒白芍9克、桑叶30克、墨旱莲12克、山萸肉12克、炙椿皮9克、地骨皮9克、桑寄生9克。7剂。
二诊:脉细、苔薄、舌质微紫。改用祛瘀生新之法:炒当归9克、苏木屑9克、天仙藤9克、炒五灵脂4.5克、炒川芎4.5克、茺蔚子9克、制香附9克、炒蒲黄6克、炒赤芍9克、月季花9克、泽兰9克。3剂。
三诊:本月经来量仍多,色鲜红,伴腰酸,腹部隐痛,现值经行第三天。脉沉细,舌质淡红带紫。
方用:
煅牡蛎30克、炒白芍9克、淮山药12克、檵木根30克、白花蛇舌草9克、续断炭9克、狗脊炭9克、黄芩炭9克、炒党参9克。
此后,每逢经期,暂予调经止血之剂;经期过后,即投活血化瘀。连续治疗观察5个余月,月经渐转正常,妇科检查子宫已属正常大小。
按:本例月经先期量多淋漓,经妇科检查发现子宫肌瘤,根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治疗上逢经期以调经止血为主,经期过后,改投活血化瘀以消症块,不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旨,故获效机。
四、临证体会
1.崩漏一证,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二者可互相转化。《济生方》曰:“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故崩与漏只是在病情上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在性质上没有两样,都是子宫出血,久漏不止,病势日进则成崩,所谓“漏为崩之渐,崩为漏之甚”。
久崩不止,气血耗损,亦可转变为漏,两者关系密切,所以自古以来崩漏并称。在临床上,一些医家常将子宫颈癌、子宫体癌、宫颈息肉、宫颈糜烂及子宫肌瘤等器质病变,以及由于内分泌紊乱所致的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人工流产后出血、子宫肿瘤出血、子宫炎症出血和血液病引起的子宫出血等,凡是阴道下血,如崩似漏的,统括在崩漏范畴。
2.详询病史,辨证确切:对于崩漏的辨证,要注意审其有无腹胀、腹痛以及胀、痛之性状,更须观察血色之深浅,血质之稠稀和有无夹块等,并参合脉舌和全身症状,以辨别寒热虚实。
如病例一,表现为经色淡,少腹隐痛,舌淡红,脉细,故辨证为气虚不能摄血;例三,胞宫内有症块,舌质泛紫,故断其瘀血内积。临床必须细心诊察,详细询问病史,才能辨证确切。至于上述分型,主要是为了便于治疗,但不能为类型所限,因为以上几种类型,临床上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常兼而有之,交错出现,而且各型又可相互转化,所以切勿机械地看待分型。本病的治疗,总的来说,虚则补之,热则清之,郁则疏之,瘀则行之,不能见血止血,或拘于“血证宜凉”之说,一概投以清热凉血,收敛固涩之品。特别对瘀血内积的类型,应用止血药更须审慎,必须遵循“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掌握标本缓急,随机应变,因证制宜,不能执而不化。再则本病的治疗,应重视调理脾胃,不仅脾虚、肾衰者采用此法,而且善后之治,亦多用之,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实践证明,调理脾肾确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值得重视。
3.中西结合,提高疗效:必须坚持中西医结合,特别在诊断上,应该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如上所述,引起崩漏的原因比较复杂,很多疾病均可导致子宫出血,临床必须作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辨证分型,这样,治疗的针对性比较强,疗效可以提高。例如西医诊断为子宫肿瘤,而中医辨证属气血虚弱,治疗上除了补养气血以固本外,又当考虑肿瘤的特殊矛盾,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病例三,检查发现子宫肌瘤,故中医在辨证的基础上,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以消症积,从而使月经渐转正常。总之,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是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