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裘笑梅(1911〜),女,浙江省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崩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历代记述颇多,但古代由于社会的限制,不能做阴道检査,以致不能辨别器质性病变,如宫体癌、宫颈癌、子宫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等。下面所述的崩漏是指月经过多、淋漓、流产及产后出血诸证。
崩者脏腑损伤,漏者劳伤气血,均为冲任二脉受损之故。常见原因有肾阳虚衰,血海失固;心气下陷,气不摄血;肾阴亏损,血热偏亢;肝不藏血;郁怒伤肝,气滞血瘀;脾阳不振,脾湿不化,湿热下注;脾不统血等。诸种因素均可导致心、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冲任受损,发生崩漏。
崩漏的辨证,除询问有无腹部胀痛外,还须观察血量之多少,血色之紫淡,血质之稠稀,再参以全身症状及脉舌的变化,以辨其虚实寒热。不可拘一家一派学说,而应随病因主证处方。临床虽有气虚、血热、阴虚、瘀积诸证之分,治疗时均以止血为目的,惟立方用药各有侧重而已。
掌握病变的不同阶段,分别施以不同的方法,如塞流、澄源、复旧三个步骤,或效法唐容川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
治疗崩漏,调理脾胃是首要环节。盖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不健,则气机升降失其常度,气不顺,血不安,则循环失常。再则,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崩漏止后,更需调理脾胃以资化源,巩固疗效,以防复发。
补养肝肾是治疗崩漏的重要措施之一。因冲任二脉隶于肝肾,肝肾亏损则冲任失养,气机失调,因此,补养肝肾,即是调养冲任。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调则血循常道,气乱则妄行无度,气充则摄血有权,血液自无下溢之变,气畅则血液流通,瘀血自消,故调气一法,不应忽视。
消瘀法在崩漏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临床常遇到因瘀血而引起出血者,应以消瘀为主,或止血消瘀并用,求其“经脉以通,血气以从”,所谓“通因通用”之意也。
气不摄血
骤然下血甚多,或淋漓不绝,经色由红而转淡红如血水,面色苍白或萎黄,少气懒言,音低不扬,心悸,头晕,耳鸣,微热盗汗,似有浮肿,神倦形瘦,腹部喜按,脉象细弱或虚数而大,重按无力,苔薄白,舌质淡红,或舌质胖而嫩胀,口唇淡红。重则虚脱不省人事,脉微欲绝。治法扶气摄血。方用参芪胶艾汤。本方主用黄芪,量倍党参,大补元气,气旺则血有所依,合阿胶之养血,使气血协调,佐少量艾炭,引血归经。是方补中有敛,使血循常道,则无漏泄崩中之虞。或用独参汤以壮元阳,酌加止血之地榆炭、陈棕炭。肾虚腰酸者,加狗脊炭、川断炭。固摄无力者,加牡蛎、龙骨。
脾不统血
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四肢无力不暖,嗜卧,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浮肢胀,经行不规则,间隔时间太短,经量或多或少延日不清,脉象濡缓无力,舌苔薄白。治法:健脾摄血,清热利湿。方用归脾汤。以参、术、芪、苓、草之甘温,助气补脾,远志、枣仁之苦酸补心,当归养血,木香行气疏肝,俾脾健能统,血自归经。或用二藤汤。以忍冬藤、蜀红藤为主药,配大青叶、紫草根、丹皮、赤芍清热凉血,化湿祛瘀,使脾湿得化,湿热无机下注。
肝不藏血
精神抑郁,头痛耳鸣目眩,失眠多梦,胸闷或烦躁,少腹有胀痛感,不喜按,经行淋滴不畅,经色紫,质稠夹小块,脉象弦涩或弦滑,舌苔薄微白腻,舌质微紫。治法:疏肝理气清热。方用逍遥散加味。盖女子善怀忧郁,以逍遥散加香附,旨在清热疏肝理气,使肝得条达而能藏血。
气滞血瘀
少腹胀而隐痛,拒按,牵及两腰部,肢软头晕,胸闷气逆,经量时多时少,如崩如漏,或有间歇,或长期不止,血色褐紫有血块,脉细涩,舌质泛紫,或有黄腻苔。治法:行气祛瘀。方用失笑散。以蒲黄性滑而行血,五灵脂气燥而散血。全方活血止痛,祛瘀生新。或用南岳魏夫人方震灵丹。以五灵脂、制乳香、制没药、紫石英、禹余粮、赤石脂、代赭石诸药,消瘀理气止痛。疗效卓著。
一、虚热
日晡潮热,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口干无液,皮肤干燥,经血涓涓不止,色紫黯夹块,或紫红,脉弦细而小数,舌质红绛,舌中苔剥。治法:养阴清热固经。方用保阴煎。生熟地、山药、白芍、黄芩、黄柏、甘草,加冬桑叶,为养阴清热补肾之方。倍用冬桑叶30g,仿《傅青主女科》清海丸之意,补阴而无浮动之虞,缩血而无寒凉之苦,俾血海清凉而得固摄。
二、实热
面赤气粗,心情烦躁,口渴喜饮,便秘溲赤,经量多而夹紫块,脉数有力,舌赤苔黄。治法:清热凉血固经。方用三黄忍冬藤汤。以黄连、黄芩、黄柏、忍冬藤、贯众等药物组成,为清热凉血止血之剂。主用三黄清泄三焦之火,俾阳热得泻,血不受迫,自不妄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