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的证治方药

名医简介

沈仲理(1912〜),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崩漏的主症是阴道出血,辨证自应根据出血的量、色、质的变化,辨其虚、实、寒、热。从临床证候来说,崩漏以虚证为多,实证为少,或虚实并见者有之,又以因热者多,因寒者少。若根据患者不同年龄阶段来分析,青春期患者多属先天肾亏,治宜滋肾清热,补益冲任;育龄期患者多见肝郁血热,治宜养肝疏肝,清热固冲;更年期患者多属脾虚气弱,兼因肝肾亏损,治宜益气健脾,升清固涩。由于崩漏发病缓急不同,出血新久各异,因此崩漏论治,应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同时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随证运用。

血热证

血热证之崩漏有虚热、实热之分。

虚热:经血非时忽然而下,量多崩中,继而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易怒,时有轻度潮热,溲黄便结,舌质红绛或光红,脉弦细或细数。宜养阴止血,清热固摄。方药:

养阴止血汤(自制):生地、白芍、黄芩、元参、石斛、地骨皮、煅牡蛎、花蕊石、侧柏叶、棕榈炭、藕节炭,加。

参三七粉。

实热:阴道突然大量下血,或淋漓日久不净,色鲜红,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紫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宜清热固经,凉血止血。方药:

清热止血汤(自制方):鲜生地、当归炭、白芍、丹皮、槐花、旱莲草、仙鹤草、炒蒲黄、熟军炭,加水牛角。

血瘀证

阴道出血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夹有血块,小腹胀痛,或见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或伴有癥瘕,或闭经数月,转而大出血,血色紫黑有块,舌质紫,苔薄白,脉细涩。宜化瘀止血,理气止痛。方药:

血瘀气滞者方用四物汤合失笑散(《和剂局方》):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炒蒲黄、五灵脂。血瘀血热者方用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当归、生地、赤芍、丹皮、桃仁、龟板、枳壳、大黄,加服参三七粉。

肝郁证

阴道出血量或多或少,血色鲜红或黯红,乳房胀或痛,少腹胀痛,或面浮色晦,苔薄腻,脉弦紧。宜疏肝理气,凉血止血。方药:

平肝开郁止血汤(《傅青主女科》当归、生地、丹皮、柴胡、白芍、白术、荆芥炭、甘草、参三七,加贯众。)

脾虚证

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血色淡而质薄,面色㿠白,或面浮足肿,四肢不温,气短神疲,纳食不香,大便溏薄,苔薄白或腻,舌质胖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宜益气健脾,养血止血。方药:

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党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炭、黑姜,加升麻、怀山药。暴崩者急以补气回阳为主,方用独参汤(人参、朝鲜参、红参或吉林参皆可),或用参附汤(《世医得效方》)加龙骨、牡蛎。

肾虚证

肾虚证的崩漏有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之分。

肾阴虚:阴道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或血量多,血色鲜红,质粘稠,头晕耳鸣,手足心烦热,失眠盗汗,腰酸膝软,舌质红,脉细数无力。宜滋肾和肝,固摄冲任。方药:

左归丸(《景岳全书》)合二至丸(《医方集解》):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萸肉、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女贞子、旱莲草。

肾阳虚:经来延期,出血量少或多,或漏下不止,血色淡红,精神萎靡不振,头晕目眩,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晦黯,尿频而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弱,尺脉尤甚。宜温阳补肾,固摄止血。方药:

右归丸(《景岳全书》)合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熟地炭、当归炭、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鹿角胶、附子、肉桂、赤石脂、禹余粮。出血量多,经血黯红,夹有血块而腹痛者,加震灵丹化服。

肾阴肾阳两虚证:经血量多如注,或时多时少,漏下不止,形寒潮热,伴有自汗盗汗,心烦不安,精神疲乏,头晕耳鸣,腰痛如折,足跟痛,带下清冷,大便不实,小溲频数,苔薄舌淡白,脉细弦或沉细。宜调补肾阴肾阳,固摄冲任,兼理肝脾。方药:

胶艾四物汤(《金匮要略》)加味: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炙甘草、炒艾叶,加炙龟板、炙鳖甲、煅牡蛎、煅龙骨、川断、鹿茸、鹿衔草、牛角腮。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妇科卷》
2
本条ID:15050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